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样表述: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开展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指导。
关键词:语文;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个性化阅读导向、点拨、铺垫、组织发挥作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要紧扣“三点”给养
所谓“三点”,指的是阅读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因为“三点”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文化信息,可供发挥的余地甚广,由此可自由驰骋,上下古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个性飞扬。
1、以重點经营个人。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如《荷塘月色》“语言技巧”是学习重点,作者乃散文大家,运用语言得心应手,透彻玲珑,看似字斟句琢,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仿佛信手拈来,但又恰到好处,不显山,不露水。其技巧究竟“巧”在何处,学生研习文本可知,一是比喻,二是通感,三是叠词。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或“袅娜”或“羞涩”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素淡朦胧的月光下,荷花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茂密的荷叶如深邃的蓝天,稀疏点缀的荷花寥若晨星,荷花纤尘不染,纯净无瑕,仿佛美人出浴,雅致清新,光洁素净,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词丽,令人遐思无穷,浮想联翩。
2、以难点培养个性。难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难,阅读中更易见出个性,“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对课文难点的解读,宜采取“见仁见智”的辨析,允许学生课堂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抒发胸臆,评头论足,激情共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理越辩越明,难点越辩越清,还如《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初读此句,“黑影如鬼”,令人毛骨悚然,作者为何用一个并不美好的喻体“鬼”呢?学生感悟、辨析:
甲: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模糊不清,如黑影般影影绰绰,捉摸不定。乙:心中的影像,究竟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写人难,写鬼易,也许是灌木的参差不齐,“峭楞楞”的,形体可恶,所以才用“鬼”作比喻。丙:“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心理恐惧,其实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寂寞、孤独、凄冷,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3、以疑点彰显个性。直面文本,在疑点处生疑,“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尚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有人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文题给人的是惆怅之感呢,还是欣喜之感?所给答案为后者。但仔细揣摩,结论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学生辨析如下:甲:感觉是个体生命独有的。见花落泪,宠辱不惊,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对客体外物倾注的感情浓度也不一样。杜鹃鸟在繁花似锦的杜鹃枝上鸣啼,是事物的客观存在。
乙:这是“移情”,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某种外物上,由外的情感标示内心发展的轨迹。结合上句:“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其意是初春的季节,春走了,杜鹃苦苦悲啼,也留春不驻,惜春之情油然而生,美好东西的流逝,人们总禁不住悲哀、怜悯,这里传达出的不正是“惆怅之感”。丙:乙言之有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虽然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审美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加之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文化传承,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大脑里,如杜鹃,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几乎是“悲哀”的代名词了,早已成为一种“杜鹃情结”,更何况在春去之时,恋春之情伤春之景可触目可惊心,因而哀伤之思,惆怅之感就会相伴而生。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做到“三方”互动。
阅读,说到底乃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适合群体阅读交流。开展三方互动对个性阅读十分重要。
1、学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2、师生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高中新大纲也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对“你讲我听”“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你提问我回答”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模式的勇敢反叛。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3、时空互动。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笛卡尔说:“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过程,其乐无穷。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做好“三法”互融。
弘扬阅读精神,展示阅读主体,离不开方法的多样性。“生活联系”、“逆向反弹”、“审视批判”三法互融,阅读更见个性。
1、生活联系法。生活是本无字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生活和阅读相接,阅读优化生活,生活印证阅读,如此,阅读主体生活的诗化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会活,阅读的智慧就会高,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新,新阅读带来的新生活,生命的质量就会优。
2、逆向反弹法。即对结论的反向思维,不以现有结论为定论,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成功的反弹。逆向反弹,观点出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阅读创新的体现;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永远都会步人后尘。
3、审视批判法。以挑剔的眼光对待文本,采用“拿来主义”,吸精华,去糟粕,辩证思维,如《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只能说明窦娥冤深冤大,举天之下,无与伦比,足见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但倘若三桩誓愿都一一变成现实,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会焦灼一片,民不聊生,这对富有同情心和善良心的窦娥来说,肯定不是她的初衷,无异于“冬雷震震”,她的灵魂也会入土不安。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须尊重时代差异。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
参考资料:
1.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教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2.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7期
3.郭伟,《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模式简介》,《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5期
4.梅越平,《人文阅读和精神缺席》,《中学语教学参考》200年第6期
关键词:语文;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个性化阅读导向、点拨、铺垫、组织发挥作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要紧扣“三点”给养
所谓“三点”,指的是阅读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因为“三点”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文化信息,可供发挥的余地甚广,由此可自由驰骋,上下古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个性飞扬。
1、以重點经营个人。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如《荷塘月色》“语言技巧”是学习重点,作者乃散文大家,运用语言得心应手,透彻玲珑,看似字斟句琢,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仿佛信手拈来,但又恰到好处,不显山,不露水。其技巧究竟“巧”在何处,学生研习文本可知,一是比喻,二是通感,三是叠词。如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会有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形容或“袅娜”或“羞涩”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素淡朦胧的月光下,荷花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茂密的荷叶如深邃的蓝天,稀疏点缀的荷花寥若晨星,荷花纤尘不染,纯净无瑕,仿佛美人出浴,雅致清新,光洁素净,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词丽,令人遐思无穷,浮想联翩。
2、以难点培养个性。难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难,阅读中更易见出个性,“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对课文难点的解读,宜采取“见仁见智”的辨析,允许学生课堂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抒发胸臆,评头论足,激情共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理越辩越明,难点越辩越清,还如《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初读此句,“黑影如鬼”,令人毛骨悚然,作者为何用一个并不美好的喻体“鬼”呢?学生感悟、辨析:
甲:因为鬼一般在晚上出现,模糊不清,如黑影般影影绰绰,捉摸不定。乙:心中的影像,究竟什么样的谁都没见过,写人难,写鬼易,也许是灌木的参差不齐,“峭楞楞”的,形体可恶,所以才用“鬼”作比喻。丙:“峭楞楞如鬼一般”,读起来心理恐惧,其实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寂寞、孤独、凄冷,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3、以疑点彰显个性。直面文本,在疑点处生疑,“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尚可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有人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文题给人的是惆怅之感呢,还是欣喜之感?所给答案为后者。但仔细揣摩,结论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学生辨析如下:甲:感觉是个体生命独有的。见花落泪,宠辱不惊,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对客体外物倾注的感情浓度也不一样。杜鹃鸟在繁花似锦的杜鹃枝上鸣啼,是事物的客观存在。
乙:这是“移情”,人的主观感情投射到某种外物上,由外的情感标示内心发展的轨迹。结合上句:“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其意是初春的季节,春走了,杜鹃苦苦悲啼,也留春不驻,惜春之情油然而生,美好东西的流逝,人们总禁不住悲哀、怜悯,这里传达出的不正是“惆怅之感”。丙:乙言之有理。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虽然是自然现象,但由于审美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加之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最终形成的文化传承,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大脑里,如杜鹃,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几乎是“悲哀”的代名词了,早已成为一种“杜鹃情结”,更何况在春去之时,恋春之情伤春之景可触目可惊心,因而哀伤之思,惆怅之感就会相伴而生。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做到“三方”互动。
阅读,说到底乃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适合群体阅读交流。开展三方互动对个性阅读十分重要。
1、学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2、师生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高中新大纲也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对“你讲我听”“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你提问我回答”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模式的勇敢反叛。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3、时空互动。即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笛卡尔说:“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过程,其乐无穷。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做好“三法”互融。
弘扬阅读精神,展示阅读主体,离不开方法的多样性。“生活联系”、“逆向反弹”、“审视批判”三法互融,阅读更见个性。
1、生活联系法。生活是本无字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生活和阅读相接,阅读优化生活,生活印证阅读,如此,阅读主体生活的诗化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会活,阅读的智慧就会高,阅读的价值观念就会新,新阅读带来的新生活,生命的质量就会优。
2、逆向反弹法。即对结论的反向思维,不以现有结论为定论,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成功的反弹。逆向反弹,观点出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阅读创新的体现;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永远都会步人后尘。
3、审视批判法。以挑剔的眼光对待文本,采用“拿来主义”,吸精华,去糟粕,辩证思维,如《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只能说明窦娥冤深冤大,举天之下,无与伦比,足见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但倘若三桩誓愿都一一变成现实,那亢旱三年的楚州大地定会焦灼一片,民不聊生,这对富有同情心和善良心的窦娥来说,肯定不是她的初衷,无异于“冬雷震震”,她的灵魂也会入土不安。审视批判,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苛求文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须尊重时代差异。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
参考资料:
1.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教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2.于漪,《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7期
3.郭伟,《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模式简介》,《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5期
4.梅越平,《人文阅读和精神缺席》,《中学语教学参考》2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