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土是陶瓷艺术的主要材料,是陶瓷艺术的造型基础,根据不同的土壤制作出来的陶土,烧制出的陶艺作品的效果也不一样。目前所使用的陶土基本上产自于景德镇和淄博两地,尤其是高岭土和紫砂。但是古代各地都有陶器出土,说明陶器的烧制具有普遍性,东北也有陶器出土的记载,所以东北黑土的陶器烧制已经有历史经验可寻,这为东北地域性陶瓷文化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陶瓷艺术 陶土 东北黑土 艺术材料
一、东北黑土属性
东北黑土地是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东北的粮食远近闻名,东北黑土属于“寒地黑土”。寒地,是指气候。黑土地前身大多为沼泽,沼泽中大量动植物死后留下的遗体转化为有机物矿物质,经过几十几百年的积累,形成在土壤中植物所需的腐殖质,不过火山爆发后遗留的火山灰等也可能使一般土壤变为黑土。土质多为黄土状粘质沉积物,通体无石灰反应。黑土土层深厚,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3-6%,高者10%以上,屑粒至团。剖面中无钙积层,但可见小铁锰结核与灰白色硅粉。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平原和中国东北具有寒地黑土。黑土地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作为区域文化的发展,需要开发和探索区域性的特色艺术。因此,结合现代陶艺的制作方式尝试黑土陶艺的制作。
二、东北黑土造型
在田地里采来一些黑土,通过晾晒和筛选去除杂质,加入适量的水和好泥备用。这样也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制造陶土,此类陶土富含有机物,与传统的陶土主要由高岭石、蒙脱石、石英、长石组成的粉砂质黏土不太相同,其手感细腻,粘合性强,没有明显的沙砾。
(一)通过几种方法来尝试黑土陶艺制作:
1.通过拉坯、泥板成型和手捏成型的传统陶艺制作方法制作了几件作品。
2.掺和其他陶土,按照不同比例调制出不同的泥料制作陶瓷作品。
(二)根据不同的泥料在泥坯的干燥过程中也有不一样的变化:
1.纯黑土拉坯和手捏制作出的作品在泥坯干燥的过程中与其他陶土一样收缩度约在15-20%之间,没有裂痕。
2.泥板成型的作品在干燥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弯曲变形现象,越平整的泥坯变形越明显,但是韧性很好,没有出现开裂现象。
3.掺和其他陶土的作品,泥土的颜色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由黑变浅,干燥过程中与其他陶土一样。
三、东北黑土烧制的陶器
陶器就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就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陶瓷作品的泥坯通过窑烧之后才能成为作品,因此,陶艺的烧制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形式的窑(柴窑、汽窑、电窑)烧制出来的效果不一样,不同的烧成温度所产生的作品也不一样。这里我采用现代化的数控电窑来进行黑土陶瓷烧制实验:
(一)烧成温度800℃,素烧成型:
1.纯东北黑土成黑色偏红,泥坯变形平整,质地较硬,有吸水性,表面光滑。
2.掺和黄色陶土的黑土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从少到多,由黑色到粉红色变化,质地较硬,有吸水性,表面有粗糙感。
3.掺和浅黄色陶土的黑土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从少到多,由黑色到青绿色变化,质地较硬,有吸水性,表面有粗糙感。
(二)烧成温度1230℃,彩釉烧成温度:
1.纯东北黑土成深红,泥坯变形膨胀如发面馒头,原来造型基本改变,质地较硬,质量变轻,内部出现大量气孔,吸水性强,表面开裂。
2.掺和黄色陶土的黑土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从少到多,造型变化由明显到不明显,颜色深红色,质地根据不同比例由软到坚硬,吸水性依次变弱,表面有粗糙感。
3.掺和浅黄色陶土的黑土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从少到多,造型变化由明显到不明显,颜色由深红色到黄色变化,质地根据不同比例由软到坚硬,吸水性依次变弱,表面有粗糙感。
通过上述的一些实验,东北黑土由于有机物含量高,泥土当中的高岭石、蒙脱石、石英、长石等矿物质含量较少,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有机物燃烧蒸发,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坯体膨胀产生变形,同时减少质量使作品变得轻盈。根据黑土的这个特点掺入相应的矿物沙砾,控制其膨胀变化的程度与部位,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独具风格的陶艺作品,从而产生东北地域特色的陶瓷作品,这不仅成为陶瓷艺术的一种风格,也丰富了东北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庆福,刘艇,赵兰坡,冯君,王鸿斌,李春林.东北黑土耕层土壤黏粒矿物组成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土壤学报,2010.
[2]王立新,段天璟.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万年前后陶器——吉林白城双塔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与初步认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作者简介:于文龙,男,吉林建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
关键词:陶瓷艺术 陶土 东北黑土 艺术材料
一、东北黑土属性
东北黑土地是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东北的粮食远近闻名,东北黑土属于“寒地黑土”。寒地,是指气候。黑土地前身大多为沼泽,沼泽中大量动植物死后留下的遗体转化为有机物矿物质,经过几十几百年的积累,形成在土壤中植物所需的腐殖质,不过火山爆发后遗留的火山灰等也可能使一般土壤变为黑土。土质多为黄土状粘质沉积物,通体无石灰反应。黑土土层深厚,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3-6%,高者10%以上,屑粒至团。剖面中无钙积层,但可见小铁锰结核与灰白色硅粉。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平原和中国东北具有寒地黑土。黑土地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作为区域文化的发展,需要开发和探索区域性的特色艺术。因此,结合现代陶艺的制作方式尝试黑土陶艺的制作。
二、东北黑土造型
在田地里采来一些黑土,通过晾晒和筛选去除杂质,加入适量的水和好泥备用。这样也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制造陶土,此类陶土富含有机物,与传统的陶土主要由高岭石、蒙脱石、石英、长石组成的粉砂质黏土不太相同,其手感细腻,粘合性强,没有明显的沙砾。
(一)通过几种方法来尝试黑土陶艺制作:
1.通过拉坯、泥板成型和手捏成型的传统陶艺制作方法制作了几件作品。
2.掺和其他陶土,按照不同比例调制出不同的泥料制作陶瓷作品。
(二)根据不同的泥料在泥坯的干燥过程中也有不一样的变化:
1.纯黑土拉坯和手捏制作出的作品在泥坯干燥的过程中与其他陶土一样收缩度约在15-20%之间,没有裂痕。
2.泥板成型的作品在干燥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弯曲变形现象,越平整的泥坯变形越明显,但是韧性很好,没有出现开裂现象。
3.掺和其他陶土的作品,泥土的颜色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由黑变浅,干燥过程中与其他陶土一样。
三、东北黑土烧制的陶器
陶器就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就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陶瓷作品的泥坯通过窑烧之后才能成为作品,因此,陶艺的烧制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形式的窑(柴窑、汽窑、电窑)烧制出来的效果不一样,不同的烧成温度所产生的作品也不一样。这里我采用现代化的数控电窑来进行黑土陶瓷烧制实验:
(一)烧成温度800℃,素烧成型:
1.纯东北黑土成黑色偏红,泥坯变形平整,质地较硬,有吸水性,表面光滑。
2.掺和黄色陶土的黑土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从少到多,由黑色到粉红色变化,质地较硬,有吸水性,表面有粗糙感。
3.掺和浅黄色陶土的黑土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从少到多,由黑色到青绿色变化,质地较硬,有吸水性,表面有粗糙感。
(二)烧成温度1230℃,彩釉烧成温度:
1.纯东北黑土成深红,泥坯变形膨胀如发面馒头,原来造型基本改变,质地较硬,质量变轻,内部出现大量气孔,吸水性强,表面开裂。
2.掺和黄色陶土的黑土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从少到多,造型变化由明显到不明显,颜色深红色,质地根据不同比例由软到坚硬,吸水性依次变弱,表面有粗糙感。
3.掺和浅黄色陶土的黑土根据掺和的比例不同,从少到多,造型变化由明显到不明显,颜色由深红色到黄色变化,质地根据不同比例由软到坚硬,吸水性依次变弱,表面有粗糙感。
通过上述的一些实验,东北黑土由于有机物含量高,泥土当中的高岭石、蒙脱石、石英、长石等矿物质含量较少,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有机物燃烧蒸发,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坯体膨胀产生变形,同时减少质量使作品变得轻盈。根据黑土的这个特点掺入相应的矿物沙砾,控制其膨胀变化的程度与部位,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独具风格的陶艺作品,从而产生东北地域特色的陶瓷作品,这不仅成为陶瓷艺术的一种风格,也丰富了东北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庆福,刘艇,赵兰坡,冯君,王鸿斌,李春林.东北黑土耕层土壤黏粒矿物组成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土壤学报,2010.
[2]王立新,段天璟.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万年前后陶器——吉林白城双塔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与初步认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作者简介:于文龙,男,吉林建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