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入手,探讨制定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导师选取制的建立,着重关注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完成,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书写的有效实施途径。论述校企联合培养中校与企所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000-00
1我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我院研究生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师由所学专业的教研室的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教师担当。导师与教研室共同制定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根据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与要求制定常规三年间的培养“行程”。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和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
当前研究生培养的时间一般为三年,除了完成课程、论文以外,还要从事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工作。教学实践主要是担任本科生的阶段理论教学或者实验教学;担任导师的助教;对本科生进行辅导;参加本教研室的一些日常工作,如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社会实践工作可以深入运动队或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科学实践,或者留在教研室参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还有的学生自行安排这4-6周的时间。
论文开题到答辩至少有一年的时间。论文的选择多以导师研究方向为准。由于学院实践条件提升很大程度上受财政投入的限制,导师的研究选择的广度也随之受到制约。研究生的课题内容选择上也受到限制,没有更多的新意在里面。完成基本论点,有结论,有建议,条理分明,对体育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基本的要求达到了,论文的答辩也就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习告一段落了。走出校门,学校对该学生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告成。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以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作为主体,联合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利用其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科研场地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高校以外,还有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参与。人才培养需要花费成本,除了学校常规教育投入之外,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还需要额外的投入。
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企业、科研院所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工程师、研究员也作为导师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顶岗生产能力,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了实惠与利益。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实际上是学生走出去,学校实现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竞争力,拓宽了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
3我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
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主要功能及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根据我院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目前暂设联合培养基地主要培养的方向为运动数字化诊断及服务。选择联合培养基地重点考虑该企业在国际方面的影响力,以及专业对接合适性。目前选择的企业为比利时爱尔思康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欧洲著名个性化运动鞋、运动鞋垫设计制作和跑步者服务公司,与世界多家知名运动品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在优化运动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内有很多合作伙伴。
我院与比利时爱尔思康科技北京分公司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地。通过与联合培养基地协商学生实习工作内容,制定该基地学生的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运动能力的数字化诊断、运动方式的科学化评定与服务,为大众提供运动健康知识,为运动人群提供个性化运动装备,使健身科学化、个性化。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双方互利互惠。
4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4.1双导师制的建立
当前,绝大多数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只选择一个导师,这也是一般学校的常态。研究生扩招,导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我国高校中大多数导师的成长经历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工作岗位,整个经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中,其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动手的实践能力也欠缺。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新平台,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选题等工作。至始至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4.2培养目标的确立
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目标一般都是根据导师的自身力量和学校本身具备的硬件环境加以确立的。方案实行几年后,方进行微调。学校的硬件条件的提升受财政的制约,所以培养方向几乎是没有大的改动。联合培养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发展时期,根据行业特点加以及时修改。目前我院的健康运动数字化服务的研究方向涵盖多学科,力学、工学、训练、制造、康复等。汇集多学科多领域的最新理念,面向大众,以健身为方向,培养体育科技人才,造就优秀的科研团队,在未来的全民健身运动诊断和服务方面抢占制高点。
4.3学制的建立
多数高校研究生的学制都沿用为三年。基础理论学习一年,完成研究生的课程,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从每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上看,基本上都是本专业本科课程的延续。由于辅助设施很难短时间内提升,所以课程的讲解很少增加新意。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而不得已的完成余下时间。毕业设计、完成论文答辩。按部就班,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这三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一年时间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根据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学习工作。这期间除完成基地的正常工作外,要查阅文献,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完成论文。
4.4课程设计
高校培养研究生,根据专业设置课程,一段时间课程门类相对固定。对于学生而言,为完成学分而学习。多数课程是同专业本科的延续。对于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用到的微乎其微。联合培养过程中,除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可以根据行业的最新发展加以及时更新调整。增加创新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门类。我院的运动能力数字化诊断及服务培养基地中,学生要将力学、工学、训练、康复等多学科加以整合,融合进运动装备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地面向既专业又大众的运动健康服务。
4.5实践及选题
高校设备资源制约着研究生实践环节和课题论文选题的范围。导师的想法与思路也经常受限于学校所具备的硬件条件。所以学生的选题范围非常有限,实践环节的提升空间非常局限。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建立,提供给学生很大的想象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研发方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题目。在此过程中,企业的高端设备、宽敞的实验场所、充足的资金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做保障,可以在短时间获取实验数据,验证理论,开拓思路。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互利三赢。
5结语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符合目前社会对具有创新型、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需求。联合培养对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科研转化为生产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但这种新型培养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联合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经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切实建立高效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保障机制,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张云.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1(39);166-167.
[2]杨娜.论我国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01-102.
[3]董玉瑛.深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17);516-518.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000-00
1我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我院研究生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师由所学专业的教研室的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教师担当。导师与教研室共同制定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根据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与要求制定常规三年间的培养“行程”。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和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
当前研究生培养的时间一般为三年,除了完成课程、论文以外,还要从事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工作。教学实践主要是担任本科生的阶段理论教学或者实验教学;担任导师的助教;对本科生进行辅导;参加本教研室的一些日常工作,如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社会实践工作可以深入运动队或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科学实践,或者留在教研室参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还有的学生自行安排这4-6周的时间。
论文开题到答辩至少有一年的时间。论文的选择多以导师研究方向为准。由于学院实践条件提升很大程度上受财政投入的限制,导师的研究选择的广度也随之受到制约。研究生的课题内容选择上也受到限制,没有更多的新意在里面。完成基本论点,有结论,有建议,条理分明,对体育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基本的要求达到了,论文的答辩也就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习告一段落了。走出校门,学校对该学生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告成。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以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作为主体,联合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利用其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科研场地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高校以外,还有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参与。人才培养需要花费成本,除了学校常规教育投入之外,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还需要额外的投入。
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企业、科研院所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工程师、研究员也作为导师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顶岗生产能力,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了实惠与利益。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实际上是学生走出去,学校实现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竞争力,拓宽了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
3我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
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主要功能及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根据我院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目前暂设联合培养基地主要培养的方向为运动数字化诊断及服务。选择联合培养基地重点考虑该企业在国际方面的影响力,以及专业对接合适性。目前选择的企业为比利时爱尔思康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欧洲著名个性化运动鞋、运动鞋垫设计制作和跑步者服务公司,与世界多家知名运动品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在优化运动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内有很多合作伙伴。
我院与比利时爱尔思康科技北京分公司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地。通过与联合培养基地协商学生实习工作内容,制定该基地学生的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运动能力的数字化诊断、运动方式的科学化评定与服务,为大众提供运动健康知识,为运动人群提供个性化运动装备,使健身科学化、个性化。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双方互利互惠。
4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4.1双导师制的建立
当前,绝大多数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只选择一个导师,这也是一般学校的常态。研究生扩招,导师最大限度的指导学生。我国高校中大多数导师的成长经历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工作岗位,整个经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中,其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动手的实践能力也欠缺。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新平台,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选题等工作。至始至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4.2培养目标的确立
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目标一般都是根据导师的自身力量和学校本身具备的硬件环境加以确立的。方案实行几年后,方进行微调。学校的硬件条件的提升受财政的制约,所以培养方向几乎是没有大的改动。联合培养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发展时期,根据行业特点加以及时修改。目前我院的健康运动数字化服务的研究方向涵盖多学科,力学、工学、训练、制造、康复等。汇集多学科多领域的最新理念,面向大众,以健身为方向,培养体育科技人才,造就优秀的科研团队,在未来的全民健身运动诊断和服务方面抢占制高点。
4.3学制的建立
多数高校研究生的学制都沿用为三年。基础理论学习一年,完成研究生的课程,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从每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上看,基本上都是本专业本科课程的延续。由于辅助设施很难短时间内提升,所以课程的讲解很少增加新意。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而不得已的完成余下时间。毕业设计、完成论文答辩。按部就班,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这三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一年时间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根据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学习工作。这期间除完成基地的正常工作外,要查阅文献,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完成论文。
4.4课程设计
高校培养研究生,根据专业设置课程,一段时间课程门类相对固定。对于学生而言,为完成学分而学习。多数课程是同专业本科的延续。对于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用到的微乎其微。联合培养过程中,除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可以根据行业的最新发展加以及时更新调整。增加创新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门类。我院的运动能力数字化诊断及服务培养基地中,学生要将力学、工学、训练、康复等多学科加以整合,融合进运动装备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地面向既专业又大众的运动健康服务。
4.5实践及选题
高校设备资源制约着研究生实践环节和课题论文选题的范围。导师的想法与思路也经常受限于学校所具备的硬件条件。所以学生的选题范围非常有限,实践环节的提升空间非常局限。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建立,提供给学生很大的想象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研发方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题目。在此过程中,企业的高端设备、宽敞的实验场所、充足的资金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做保障,可以在短时间获取实验数据,验证理论,开拓思路。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互利三赢。
5结语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符合目前社会对具有创新型、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需求。联合培养对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科研转化为生产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但这种新型培养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联合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经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切实建立高效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保障机制,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张云.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1(39);166-167.
[2]杨娜.论我国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01-102.
[3]董玉瑛.深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17);5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