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任务和宏伟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平等发展、应有发展、社会特性和谐发展、个性自由发展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其实质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发展要求、价值取向、实现途径和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106-02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既恒久又常新的人类主题,它在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变换形式,了解其渊源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强调哲学不仅要了解世界本原,更要关注人和人的生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共同发展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一种适中,人应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达到适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重大的影响。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的修养不是一才一艺,而是一种道德,一种整体上的提高。这种提高是人通过道德修养,即所谓的“求仁”、“识仁”、“体仁”的过程,使人成为人,从而和禽兽区别开来。老子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他把人提高到与天、地、道同等的地位,明确地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且以哲学思维的形式赋予人以存在的自然合理性与合法性。《管子霸形》篇首先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重要性。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在于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人的全面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内涵:
(一)每个人的平等发展。在旧式分工条件下,人们的活动因为受着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②这最终导致人的不平等发展。而现实社会中,人是一个社会存在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③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每个人的平等发展。
(二)人类特性的应有发展。这里的人类特性,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人类特性的应有发展,在内容和性质上是指人的创造活动能力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
(三)人的社会特性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和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肉体和心理的完善,要求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完善,精神生活的丰富、全面。这种对人生意义、价值关怀以及对美的追求的精神需求,成为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和谐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据
和谐社会是指一切与社会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状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等。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概括为“三位一体”,并强调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就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就是从狭义上来理解和谐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何以可能?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扬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又是共产主义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正是立足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提出的,不是对和谐对立关系的抽象逻辑推演,也不是历史文献和古代经典中社会理想中的现代版。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依据,以对立统一规律为矛盾方法,立足现实,解决我们面临的具有全局性问题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构建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
(一)发展要求上,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是人参与其中的活生生的社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提升,人的社会关系得以丰富和多样,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人真正成为有生命的、有需要的人,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具有个性的人。这必须由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物质前提条件,离开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谈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可以看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状况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力求通过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特别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状况的分析来全面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和谐社会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在解决矛盾中求得相对的和谐,要解决矛盾,首先就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价值取向上,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作为人的一种理想和终极关怀而存在。作为一种理想,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二重性:一是具体化的现实标准理想,二是终极化的精神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和现实双重维度的结合体,体现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理想和现实双重维度的统一体,更体现着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即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这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则,包含着真、善、美的统一。“真”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按规律办事,不能想当然,不要拔高和贬低矛盾问题;“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和原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人,使人的自然程度提高;“美”表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
(三)实现途径上,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生成,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发展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自身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需要,因而人的物质生产劳动也是永恒的过程。尽管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劳动形式不断变化,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这种生活资料的生产。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终结。因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中,这就决定了社会发展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特定阶段,它的实现也是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只会日趋完善,不会尽善尽美。
(四)相互作用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马克思指出:“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⑤人的需要有丰富性和无限发展性,由低到高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这是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主体,又以人为目的,是依靠人又为了人的发展。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恒久又常新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给予我们的时代任务,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发展要求、价值取向、实现路径和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106-02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既恒久又常新的人类主题,它在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变换形式,了解其渊源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强调哲学不仅要了解世界本原,更要关注人和人的生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共同发展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一种适中,人应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达到适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重大的影响。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的修养不是一才一艺,而是一种道德,一种整体上的提高。这种提高是人通过道德修养,即所谓的“求仁”、“识仁”、“体仁”的过程,使人成为人,从而和禽兽区别开来。老子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他把人提高到与天、地、道同等的地位,明确地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且以哲学思维的形式赋予人以存在的自然合理性与合法性。《管子霸形》篇首先提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重要性。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在于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人的全面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内涵:
(一)每个人的平等发展。在旧式分工条件下,人们的活动因为受着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②这最终导致人的不平等发展。而现实社会中,人是一个社会存在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③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每个人的平等发展。
(二)人类特性的应有发展。这里的人类特性,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人类特性的应有发展,在内容和性质上是指人的创造活动能力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
(三)人的社会特性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和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肉体和心理的完善,要求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完善,精神生活的丰富、全面。这种对人生意义、价值关怀以及对美的追求的精神需求,成为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和谐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据
和谐社会是指一切与社会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状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等。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概括为“三位一体”,并强调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就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就是从狭义上来理解和谐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把握。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何以可能?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扬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又是共产主义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正是立足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提出的,不是对和谐对立关系的抽象逻辑推演,也不是历史文献和古代经典中社会理想中的现代版。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依据,以对立统一规律为矛盾方法,立足现实,解决我们面临的具有全局性问题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构建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
(一)发展要求上,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是人参与其中的活生生的社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提升,人的社会关系得以丰富和多样,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人真正成为有生命的、有需要的人,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具有个性的人。这必须由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物质前提条件,离开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谈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可以看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状况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力求通过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特别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状况的分析来全面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和谐社会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在解决矛盾中求得相对的和谐,要解决矛盾,首先就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价值取向上,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作为人的一种理想和终极关怀而存在。作为一种理想,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二重性:一是具体化的现实标准理想,二是终极化的精神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和现实双重维度的结合体,体现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理想和现实双重维度的统一体,更体现着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即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这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则,包含着真、善、美的统一。“真”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按规律办事,不能想当然,不要拔高和贬低矛盾问题;“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和原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人,使人的自然程度提高;“美”表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
(三)实现途径上,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生成,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发展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自身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需要,因而人的物质生产劳动也是永恒的过程。尽管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劳动形式不断变化,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这种生活资料的生产。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终结。因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中,这就决定了社会发展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特定阶段,它的实现也是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只会日趋完善,不会尽善尽美。
(四)相互作用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马克思指出:“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⑤人的需要有丰富性和无限发展性,由低到高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这是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主体,又以人为目的,是依靠人又为了人的发展。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恒久又常新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给予我们的时代任务,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发展要求、价值取向、实现路径和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