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进行了感悟与反思,主要从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行感悟与反思,从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教材整合和学科联系之间进行简略的论述。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理念
2003年起,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取代《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对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到重视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的转变;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向强专题、重典型和多样性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实现了由传统讲授法到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新课标实现了从单一考试评价向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评价转变。新课标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课程观,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体会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第一,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在学生的印象中,历史课就是一门沉闷无比的课程,而历史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在现在的历史课堂似乎已经失效了。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他们有丰富的课余生活,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方式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不应该再向学生推荐一些枯燥的专业书籍,试想一本让教师看了都想睡觉的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可以试着向学生推荐现在一些和历史有关的网络小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假期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等一些当前畅销的书籍,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挑选一些书中和本课内容相关的内容进行辨析,这样在传递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传世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此外,还可以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第二,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灌”,学生课后记———“背”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这实际上就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始终得不到挖掘。当教师的一定要明确“历史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师在施教中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转变教学以讲为主的模式。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教材知识点为基点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重心, 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以开放性问题为线索,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认识和体验自己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里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要辩证的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才能是学生从问题探究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完善。
第三,重新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察学生的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背后是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归纳更加精炼的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可以将整节课的板书概括为开始,经过,结果;经过又可以包括一条战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
第四,加强相关知识的渗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要“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加强其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特别是将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到历史新课程教学之中,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历史教学必须加强与政治学科,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汲取历史智慧,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历史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我们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时就运用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我们在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就要用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理论。我们要加强史地知识间的渗透,历史课本中有许许多多的地图,平时我们在上课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归纳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
(作者简介: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理念
2003年起,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取代《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对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到重视传授知识过程与方法的转变;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实现了从重视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向强专题、重典型和多样性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实现了由传统讲授法到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新课标实现了从单一考试评价向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评价转变。新课标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课程观,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体会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
第一,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在学生的印象中,历史课就是一门沉闷无比的课程,而历史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在现在的历史课堂似乎已经失效了。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他们有丰富的课余生活,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再局限于书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方式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不应该再向学生推荐一些枯燥的专业书籍,试想一本让教师看了都想睡觉的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可以试着向学生推荐现在一些和历史有关的网络小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假期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等一些当前畅销的书籍,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挑选一些书中和本课内容相关的内容进行辨析,这样在传递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传世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此外,还可以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第二,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灌”,学生课后记———“背”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这实际上就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始终得不到挖掘。当教师的一定要明确“历史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师在施教中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转变教学以讲为主的模式。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教材知识点为基点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重心, 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以开放性问题为线索,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认识和体验自己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里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要辩证的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才能是学生从问题探究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完善。
第三,重新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察学生的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背后是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归纳更加精炼的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可以将整节课的板书概括为开始,经过,结果;经过又可以包括一条战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
第四,加强相关知识的渗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要“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加强其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特别是将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到历史新课程教学之中,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历史教学必须加强与政治学科,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汲取历史智慧,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历史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我们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时就运用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我们在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就要用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理论。我们要加强史地知识间的渗透,历史课本中有许许多多的地图,平时我们在上课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归纳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
(作者简介: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