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俏
作者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曾先后任职麦肯锡及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并获香港大学终身教职
2011年11月30日是日历上一个普通的日子。对中国的资本市场而言,这一天的开局似乎平淡,指数在低位徘徊,成交量也未见稀奇。在欧债危机阴云密布,美国实体经济缺乏振奋人心的数据,中国经济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凸显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股市表现实属正常。2011年11月30日似乎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普通的日子。
大约十点多钟开始,股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市场开始流传一则消息:国际板已经上会(证监会)讨论,推出可待。不难想象,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情波动与资金情况密切相关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股指一路下滑,最高时候跌幅超过3.5%,惨淡收场。在没有任何好消息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像是坏消息的消息对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似乎不足为奇。
但是,事情经不起后续发展的推敲。2011年11月30日收市之后,正式的新闻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对这一政策自然有不同的解读。其出台原因和可能引起的后果,我在这里没有兴趣过多讨论。但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经济生活中的资金量,当无疑虑。目前近80万亿元的存款中,将有0.5%的部分被解冻,银行可增发贷款,合4000亿元。这4000亿元的资金给股市打了一剂强心剂;如果此次下调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转向,信贷政策更趋宽松的话,那么对资金流入高度依赖的中国股市将是极大的利好消息。果不其然,上证综合指数在12月1日大涨2.3%。
从11月30日3.5%的跌幅到12月1日2.3%的涨幅,这一出一进就是近6%的一个套利机会;从一个子虚乌有,在市场上已经流传甚久的“传言”突然重新回炉,到收市后证据确凿的“利多”消息出台,这一切只是巧合吗?难道没有人或机构在“制造”并“捕捉”这24小时内近6%的套利机会吗?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证监会新掌门上位,媒体一片盛誉。“新政迭出,直面资本市场深层问题”这样的字眼频现于主流媒体。新掌门也不含糊,直言“对内幕交易将采取零容忍态度”。我这里不想对所谓“股市新政”做出任何评价,我只是想作为一个有常识的普通投资者恳请监管机构对11月30日发生的事情关注一下。
也许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那么也请监管机构发一个声明,做一个姿态,至少表明你们还关心投资者利益;也许,这不是巧合,11月30日和12月1日的交易量并不正常,有什么样的机构或个人账户在大出大进?从什么时点开始?这些东西并不难查,没有确凿证据不能定罪。但至少可以要求“辩方举证” ,要求他们提供合理解释,这至少也能起到威慑作用吧?事实上,一旦查到这些机构或是个人身份,答案可能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中国资本市场近乎荒谬的表现的背后有许多结构性的原因,但是长期漠视投资者利益,让资本市场的大多数始终处于沉默状态首当其冲。发展资本市场的目的不单单是融资,把资金从投资者手里圈到上市公司手里。发展资本市场的目的还包括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和价格发现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个人口逐渐老龄化而投资工具相对又很匮乏的国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一个渠道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抵御通胀,在时间维度上更好地调配自己的资源。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最关键的还是提高资本市场的参与度,让一般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有起码的信心。
试想,如果你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看到各国央行联手干预,同步下调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的新闻时,联想到白天发生的一切,你会作何感想?你是否会觉得有人在做局,而你又配合做局的人演了一回大戏?如果你漫游中国股市时间比较长,可能已经被这样或是那样的方式忽悠了很多回,已变得宠辱不惊,能一笑置之。但这样的不公不义,只能让投资者变得越来越世故,对一个本应公正公平的游戏渐渐失去信心。而在投资者完全灰心失望,离去之际,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又开始酝酿策划一系列新的“利好”消息,刺激吸引投资者再次恢复热情,从而进入新的循环周期。这样的“热情呼唤、积极响应、热烈入市、惨淡收场”的游戏能持续多久?
2011年11月30日,很不幸,只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发生的一切,还没有结束就已经被遗忘;另外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期望类似事情的再度发生。
作者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曾先后任职麦肯锡及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并获香港大学终身教职
2011年11月30日是日历上一个普通的日子。对中国的资本市场而言,这一天的开局似乎平淡,指数在低位徘徊,成交量也未见稀奇。在欧债危机阴云密布,美国实体经济缺乏振奋人心的数据,中国经济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凸显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股市表现实属正常。2011年11月30日似乎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普通的日子。
大约十点多钟开始,股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市场开始流传一则消息:国际板已经上会(证监会)讨论,推出可待。不难想象,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情波动与资金情况密切相关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股指一路下滑,最高时候跌幅超过3.5%,惨淡收场。在没有任何好消息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像是坏消息的消息对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似乎不足为奇。
但是,事情经不起后续发展的推敲。2011年11月30日收市之后,正式的新闻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对这一政策自然有不同的解读。其出台原因和可能引起的后果,我在这里没有兴趣过多讨论。但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经济生活中的资金量,当无疑虑。目前近80万亿元的存款中,将有0.5%的部分被解冻,银行可增发贷款,合4000亿元。这4000亿元的资金给股市打了一剂强心剂;如果此次下调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转向,信贷政策更趋宽松的话,那么对资金流入高度依赖的中国股市将是极大的利好消息。果不其然,上证综合指数在12月1日大涨2.3%。
从11月30日3.5%的跌幅到12月1日2.3%的涨幅,这一出一进就是近6%的一个套利机会;从一个子虚乌有,在市场上已经流传甚久的“传言”突然重新回炉,到收市后证据确凿的“利多”消息出台,这一切只是巧合吗?难道没有人或机构在“制造”并“捕捉”这24小时内近6%的套利机会吗?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证监会新掌门上位,媒体一片盛誉。“新政迭出,直面资本市场深层问题”这样的字眼频现于主流媒体。新掌门也不含糊,直言“对内幕交易将采取零容忍态度”。我这里不想对所谓“股市新政”做出任何评价,我只是想作为一个有常识的普通投资者恳请监管机构对11月30日发生的事情关注一下。
也许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那么也请监管机构发一个声明,做一个姿态,至少表明你们还关心投资者利益;也许,这不是巧合,11月30日和12月1日的交易量并不正常,有什么样的机构或个人账户在大出大进?从什么时点开始?这些东西并不难查,没有确凿证据不能定罪。但至少可以要求“辩方举证” ,要求他们提供合理解释,这至少也能起到威慑作用吧?事实上,一旦查到这些机构或是个人身份,答案可能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中国资本市场近乎荒谬的表现的背后有许多结构性的原因,但是长期漠视投资者利益,让资本市场的大多数始终处于沉默状态首当其冲。发展资本市场的目的不单单是融资,把资金从投资者手里圈到上市公司手里。发展资本市场的目的还包括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和价格发现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个人口逐渐老龄化而投资工具相对又很匮乏的国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一个渠道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抵御通胀,在时间维度上更好地调配自己的资源。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最关键的还是提高资本市场的参与度,让一般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有起码的信心。
试想,如果你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看到各国央行联手干预,同步下调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的新闻时,联想到白天发生的一切,你会作何感想?你是否会觉得有人在做局,而你又配合做局的人演了一回大戏?如果你漫游中国股市时间比较长,可能已经被这样或是那样的方式忽悠了很多回,已变得宠辱不惊,能一笑置之。但这样的不公不义,只能让投资者变得越来越世故,对一个本应公正公平的游戏渐渐失去信心。而在投资者完全灰心失望,离去之际,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又开始酝酿策划一系列新的“利好”消息,刺激吸引投资者再次恢复热情,从而进入新的循环周期。这样的“热情呼唤、积极响应、热烈入市、惨淡收场”的游戏能持续多久?
2011年11月30日,很不幸,只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发生的一切,还没有结束就已经被遗忘;另外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期望类似事情的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