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大大推进了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促成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这次变革的指导理论、变革方式以及取得的成就都对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反思;实验;自主创新
自1903年湖北幼稚园创建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综合史学界的一些研究发现,这100年中我国的学前教育历经四次大变革。① 〔1〕〔2〕 其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完成了学前公共教育制度科学化、本土化的探索,最具重大意义。
一、时代背景及变革的理论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以观念或精神为主要对象的变革,它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目的是铲除孔学赖以存在的精神土壤,宣传和张扬西方思想中的民主与科学。在教育上也出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潮,其中对学前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实用主义教育和教育试验思潮。教育试验思潮以陶行知1918年发表的《实验主义教育方法》为标志,他认为中国历代教育惯于沿袭陈法,鲜有创新,而中国近代教育又仪行他国,东施效颦。文章强调要反对“老八股”,也要反对“洋八股”,重视教育试验,它吹响了这次学前教育变革的号角。
从1912年到1919年,《新教育》等杂志刊登了一系列介绍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理论学说的文章,同时还有介绍他们生平、学说的专著陆续出版发行。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幼稚园还开展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实验,商务印书馆也仿制发行了蒙台梭利教具。“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学前教育在实践改革中对引进的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思想加以研究和运用,吸取了其注重自然、尊重儿童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对其中不适合中国实际及不科学之处在理论上予以分析和批判。如张雪门在《幼稚教育新论》一书中就指出了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思想的弊端,他认为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将教具当作课程,以教具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将教具当作课程的结果只能适应某一种东西,而不能转移到万事万物。只有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才能训练儿童对于生活上的思考力和创造力。〔3〕
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应北京大学等教学机构和学术团体的邀请,杜威在中国进行了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访问和讲学,宣传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在中国掀起了实用主义高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命题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落实到幼儿园教育上则表现出与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不同。杜威认为,通过恩物和教具的形式训练获得的某种智能是不可能转移到其他万事万物上的,他强调课程和教材的中心应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只有从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出发,才能真正训练儿童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同时,杜威还提出了教育的儿童中心观点,借此反对成人中心、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杜威在教学中的范式设计教学法,也于1917年开始传入中国,之后在江浙一带得到实验推广,其中当时的南京师大附小及附幼(即杜威院)开展的实验影响最大。
以上教育新思潮的引进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变革的基本方式
(一)反思国内20余年的学前教育实践
从清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据1924年南京第一女子师范调查统计,当时中国共有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理的幼稚园达156所,国人自办的有34所。〔4〕 这次调查引发了关于幼稚园办理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现行幼稚园在教些什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其办理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革?如何普及学前教育?等等。这些问题引起当时教育界的关注。研究者们纷纷呈现调查数据来说明问题,或写文章发表自己的感想,合成了一股反思20余年学前教育实践的潮流。
在这股反思潮流中,代表性的人物和文章有:陈鹤琴的《现今教育之弊端》(1924年)、《我们的主张》(1927年)、《幼稚教育之新趋势》(1927年);陶行知的《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1926年)、《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和农村》(1926年)、《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张雪门的《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1926年)、《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之回顾》(1933年);张宗麟的《幼稚师范问题》(1926年)、《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1926年)、《中国幼稚教育略史》(1932年)等。〔5〕 这些代表著作指出了当时中国学前教育的弊端和今后的改革方向。
1.剖析当时幼稚园的教育模式
1926年,张雪门在《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中指出,中国幼稚教育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为日本式,从清末蒙养院开始沿袭下来。在这种模式的幼稚园里,“保姆高高地住在上面,孩子们一排排住在下面。固然,这种教育从系统管理上给保姆不少便利,然而他们所注意的是去衔接小学,却忽略了孩子们的本身。他们所顾到的是成人的主观,却忘怀了孩子的心身”。第二种为宗教式,这是一批由公理会、长老会等创办的幼稚园。这批幼稚园创办最早,经费也较为充裕,组织相对完善,大多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桌椅、精致的恩物和训练有素的保姆”。张雪门认为教会幼稚园的保姆只是为教会尽职而不是为教育服务,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其作用消极地说是在减弱中国民族的反抗,积极地说是在制造各国的洋奴。第三种为普通式,是一种以发展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壬戌学制》颁布后,由国人自办的公私立幼稚园都属此类。该类幼稚园是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传入中国后出现的,国人据此发扬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学说的精神,吸收蒙台梭利的营养,参照设计教学法,对原有设备加以改造。张雪门在20世纪20年代认为这是一种最有希望的幼稚园,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和认识的加深,到20世纪30年代,他意识到儿童本位的思想并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教育如不考虑社会的需要,那就没有多大效果。
2.批判“幼稚监狱”式的教育
1924年,陈鹤琴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端》中指出了当时中国幼稚园在教育上的弊端。他认为幼稚园里的幼儿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也太简单,无外乎图画、玩沙、玩土、折纸、团体游戏、玩积木等,幼稚园几乎成了“幼稚监狱”。张雪门在《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一文中也有类似感慨。他指出当时幼稚教育一是想在顶短的时间里有较好的教育成绩,于是把孩子当成机械去输灌,只管把“顶好的”标准全搬过来输灌给孩子,勉强其由不会做到会,“扭住牛头饮水”;二是保姆只知道有保育室,而不知保育室外的世界,在课内课外筑起了一道深沟和壁垒;三是保姆太注意自己的成见,太注重自己的方法,以为教育好像一张方方的格子,规定孩子只在格子里活动,只在格子中间走来走去,哪个跳出格子,也会把他强拉进去。这种“幼稚监狱”式的教育遏止了幼儿的自由和个性发展。
3.批判幼稚教育的“外国病”
1926年,陶行知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指出,中国幼稚园害了三大病,即“外国病”“富贵病”“花钱病”,其病根是“外国病”。他写道:“试一参观今日之幼稚园,耳目所接,那样不是外国货?他们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吃的是外国点心。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成了外国货的贩子,儿童居然成了外国货的主顾。”这既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更不利于幼教事业的推行。因此必须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这就要发现和开拓工厂和农村这块幼稚园的新大陆。“中国的”是指充分运用眼前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陶冶儿童,材料、玩具以家园自制为主。“省钱的”则有三种办法,打破外国偶像是省钱的第一办法,训练本乡师资教导本乡儿童是第二种办法,运用本村小学手工及本村工匠仿制玩具是第三个办法。平民幼稚园之所以是平民的,原因有三:“一为花钱既省,取费自廉,平民的儿童当受均等的教育机会;二为教师取之乡间,与农村儿童气味相投,容易接近;三为幼稚园制度当是济平民所需。此三者,都可以叫平民幼稚园向平民方向走去。”陶行知最后还指出,建设工厂和乡村幼稚园还必须用科学方法去试验。
(二)多方面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前教育变革的灵魂,它为中国学前教育由模仿抄袭走向中国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标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前教育实验研究可以说形成了一场运动:内容上包括课程、教材、教法、师资培养、农村幼教;实验研究者不只局限在几位教育家,群众性的研究组织纷纷涌现;地域上以“南陈北张”为代表,南方北方、城市乡村同时展开;时间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到40年代。
1.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
1923年,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幼稚园在1925年迁入新园舍后,立即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实验包括课程组织实验、幼稚生习惯和技能实验、设备和玩具实验等多个方面,其中课程组织实验是核心和主线,起着统领其他实验的作用。从1925年到1927年,课程组织实验经历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最后确定课程组织按中心制办法进行,即课程组织中活动为显性,学科为隐性,以活动主题为中心,大中心下有小中心,依椐个人特长、爱好分组或单个活动,同时进行故事教学实验、图画教学实验、读法教学实验和玩具研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除此之外,南京鼓楼幼稚园还开展了幼稚生生活历实验研究,总结出以日、周、月、学期、年为时间单位的幼稚园活动内容和程序,这些序列化的成果可以为其他幼稚园工作所参照。
2.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实验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在1927年由陶行知创办的第一所乡村幼稚园。该园从1928年暑假开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中国的、平民的、省钱的”乡村幼稚园课程编订的实验研究工作,其具体课题是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保教内容,研究如何编制幼稚园的生活进程,以及怎样选择幼稚园的生活材料等,制定出乡村幼稚园《幼稚生生活历》,分为节气、气候、动物、植物、农事、儿童玩耍、风俗、儿童卫生等八项。幼稚园的生活材料方面,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地取材为原则,安排好儿童的生活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继续实验“设计组织”的方法,尤其注意户外生活、卫生,看护年龄极小的儿童。
3.艺友制实验
陶行知认为,普及幼稚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师,这是一个最难的问题,因为这不但需要大量的经费,而且如果训练不得法,那么培养出的师范生可能不一定会去办理幼稚园,或者会去办理一个不合国情的幼稚园。因此,幼稚师范教育必须改造,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即不通过师范教育就能造就大量师资。艺友制就是陶行知为普及幼稚教育而采取的教师教育制度,其特点是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来培训师资,孩子在幼稚园里的所学所做都是教师培养中应知应会的技能。这样,“多办一所幼稚园,即是多增加一所训练师资的地方”。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各个中心幼稚园和燕子矶幼稚园开展了艺友制实验。实验把艺友学习和培训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期,让艺友实地参观幼稚生的各种活动,学做一个儿童的领导者。第二期,指示给艺友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怎样讲故事,怎样带小朋友玩,让他们学习一些做教师的基本技能。第三期,一方面做各种基本技能训练,一方面在幼稚园里实地操作,让艺友们独立工作,如制订计划大纲、参观、讨论等。第四期,用三个月的时间,两个艺友一组,在指导员的指导下,独立担任整个幼稚园的工作。大约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以上四期艺友的培养工作,合格者发给证书。〔6〕 艺友制克服了幼稚师范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在当时中国不可能迅速建立起大批幼稚师范教育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培养出有质量的师资。艺友制虽不能代替师范学校,但无疑是对幼师教育制度进行改造的一条新路。
三、变革取得的成就
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学前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实验探索和推动,这次学前教育变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一批工农幼稚园建立
1927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开始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发起了幼稚教育平民化运动,主张幼儿师范要以幼稚园为中心,幼稚园或小学应该是幼儿师范的母亲,而不是师范的附属品。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晓庄办起了一个中心小学和数个中心幼稚园。1927年,晓庄师范第一所中心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成立。之后,晓庄又先后成立了晓庄幼稚园、和平门幼稚园、外皋桥幼稚园等多所中心幼稚园。晓庄师范的乡村幼稚教育运动掀起了幼稚师范生下乡办幼稚园的高潮。1930年晓庄师范被封。1933年,孙铭勋在江苏淮安创办乡村幼稚园,1934年又在上海主持劳工幼儿园。戴自俺受张雪门之聘也在北平创办乡村幼稚园。
2.《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
中国学前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到1928年,全国公私立幼稚园有近千所。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亟需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最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有自己理论指导的实验幼稚园,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样,制定一个全国性的、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尤其是国内研究成果的课程标准的条件业已成熟。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教育会议,任命陈鹤琴为幼稚园课程及教材编辑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在陈鹤琴的主持下,《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出台,经过一段时间试验后,1932年,教育部将其作为正式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公布实行。
《幼稚园课程标准》主要是根据南京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的成果拟订。全文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学方法要点”三大部分。课程范围分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等七个项目。全文强调幼稚园课程组织要中国化、平民化,应“合乎我国的民族性……不必过于华美,不必多取洋式和舶来品,而须尽量中国化”,“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这不但省钱,并可启发儿童的想象力”。〔7〕《幼稚园课程标准》以自主实验为基础,以中国化方向为主线,从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提取养料,同时还汲取了欧美新教育,特别是实用主义教育和设计教学法的思想,它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始从模仿抄袭中摆脱出来,成为中国化、科学化学前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丰碑。
3.中国式的学前教育理论形成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对西方新教育理论的消化吸收,结合对20余年学前教育实践的反思,这次的学前教育变革创新出一系列本土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1)“教学做合一”理论。“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以及设计教学法理论、道尔顿制的融合改造。它是陶行知在总结乡村幼稚教育经验、推行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反对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主张“教学做”建立在“做”的基础上,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分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实践创造分离的现象。由于“教学做合一”理论非常切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实际,因而成为当时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幼稚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
(2)“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等人长期致力于中国化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从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晓庄师范实验到江西幼师实验,都留下了“活教育”理论探索的印记。到20世纪40年代末,“活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活教育”强调与时俱进,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在课程教材上提出“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方法上强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理论是批判中国传统“死教育”中书本主义的空疏无用,并对欧美新教育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国情的新教育理论。
另外,张雪门在长期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行为课程”理论以及“艺友制”理论等与“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活教育”理论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系统的有特色的中国学前教育理论。
四、变革的启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展开的,是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引进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为契机,不断实验,深入探索,大胆革新,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科学化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这对于新世纪之初中国的学前教育如何改革,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打造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自主创新是打造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的必要努力
在“五四”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杜威“实验主义”方法的有力推动下,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革新运动相呼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对过去近20年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同时博采了世界学前教育思潮的精华,如蒙台梭利教育法、杜威的“做中学”、德可乐利教学法等,尤其重要的是开展了广泛的、多种多样的中国化教育实验。所有的这些努力促成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呈现出质的变化。制度上主要表现在幼稚园制度的确立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使得学前教育进一步科学化,管理运作规范化,大大提升了学前教育质量;实施上则把幼稚教育由城市推广到农村和工厂,服务对象直接扩大到工人和农民的子女,指明了学前教育发展的中国化方向;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比较系统的中国式学前教育理论。这都是这一时期中国学前教育开展独立实验、不断求索的结果。正是因为在教育变革中从借用抄袭外国经验到面向世界,立足国情,通过实验验证,自主设计,不断开拓创新,中国的学前教育才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二)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变革成功的保障
从变革力量上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前教育变革在主体上体现出政府、教育社团、教育机构、教育者个人等更为广泛的参与面。正是政府的重视,使《幼稚园制度》(192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幼稚园设置办法》(1943年)得以出台推行。而当时的一些社会团体、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个人也是这次变革的主要力量。教育社团,如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北平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机构,如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高师附小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北平幼师、江西幼师等,都自觉地承担了这次变革的主要使命。教育工作者,如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则是变革的筹划者、指导者和先驱者。正是多方力量形成的合力,才使变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淑,钟韵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3〕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462
〔4〕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16
〔5〕〔7〕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6~199,242
〔6〕唐淑,何晓夏主编.学前教育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9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借鉴与创新——近现代中国引进外国学前教育历程的反思”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①张宗麟在其《幼稚教育演变史》(见:张宗麟.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88~401)中认为,我国的幼稚教育发展在“五四”运动前为第一期,“五四”运动后以19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标志是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后期的标志是乡村幼稚园运动。笔者认为,“五四”运动后的两个时期都属于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探索时期,可合为一期。
On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in 1920-1930 China and the Enlightenment
TIAN Jingzheng, YANG 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1)
【Abstract】The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during 1920-1930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considerably and brought forth the form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ory in China. Its guiding theories, reform mode and achievements provided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for present reform in preschool education of China.
【Keywords】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reflection;experiment;independence and innovation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反思;实验;自主创新
自1903年湖北幼稚园创建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综合史学界的一些研究发现,这100年中我国的学前教育历经四次大变革。① 〔1〕〔2〕 其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完成了学前公共教育制度科学化、本土化的探索,最具重大意义。
一、时代背景及变革的理论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以观念或精神为主要对象的变革,它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目的是铲除孔学赖以存在的精神土壤,宣传和张扬西方思想中的民主与科学。在教育上也出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潮,其中对学前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实用主义教育和教育试验思潮。教育试验思潮以陶行知1918年发表的《实验主义教育方法》为标志,他认为中国历代教育惯于沿袭陈法,鲜有创新,而中国近代教育又仪行他国,东施效颦。文章强调要反对“老八股”,也要反对“洋八股”,重视教育试验,它吹响了这次学前教育变革的号角。
从1912年到1919年,《新教育》等杂志刊登了一系列介绍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理论学说的文章,同时还有介绍他们生平、学说的专著陆续出版发行。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幼稚园还开展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实验,商务印书馆也仿制发行了蒙台梭利教具。“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学前教育在实践改革中对引进的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思想加以研究和运用,吸取了其注重自然、尊重儿童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对其中不适合中国实际及不科学之处在理论上予以分析和批判。如张雪门在《幼稚教育新论》一书中就指出了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思想的弊端,他认为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将教具当作课程,以教具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将教具当作课程的结果只能适应某一种东西,而不能转移到万事万物。只有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才能训练儿童对于生活上的思考力和创造力。〔3〕
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应北京大学等教学机构和学术团体的邀请,杜威在中国进行了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访问和讲学,宣传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在中国掀起了实用主义高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命题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落实到幼儿园教育上则表现出与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不同。杜威认为,通过恩物和教具的形式训练获得的某种智能是不可能转移到其他万事万物上的,他强调课程和教材的中心应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只有从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出发,才能真正训练儿童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同时,杜威还提出了教育的儿童中心观点,借此反对成人中心、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杜威在教学中的范式设计教学法,也于1917年开始传入中国,之后在江浙一带得到实验推广,其中当时的南京师大附小及附幼(即杜威院)开展的实验影响最大。
以上教育新思潮的引进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变革的基本方式
(一)反思国内20余年的学前教育实践
从清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据1924年南京第一女子师范调查统计,当时中国共有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理的幼稚园达156所,国人自办的有34所。〔4〕 这次调查引发了关于幼稚园办理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现行幼稚园在教些什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其办理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革?如何普及学前教育?等等。这些问题引起当时教育界的关注。研究者们纷纷呈现调查数据来说明问题,或写文章发表自己的感想,合成了一股反思20余年学前教育实践的潮流。
在这股反思潮流中,代表性的人物和文章有:陈鹤琴的《现今教育之弊端》(1924年)、《我们的主张》(1927年)、《幼稚教育之新趋势》(1927年);陶行知的《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1926年)、《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和农村》(1926年)、《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张雪门的《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1926年)、《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之回顾》(1933年);张宗麟的《幼稚师范问题》(1926年)、《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1926年)、《中国幼稚教育略史》(1932年)等。〔5〕 这些代表著作指出了当时中国学前教育的弊端和今后的改革方向。
1.剖析当时幼稚园的教育模式
1926年,张雪门在《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中指出,中国幼稚教育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为日本式,从清末蒙养院开始沿袭下来。在这种模式的幼稚园里,“保姆高高地住在上面,孩子们一排排住在下面。固然,这种教育从系统管理上给保姆不少便利,然而他们所注意的是去衔接小学,却忽略了孩子们的本身。他们所顾到的是成人的主观,却忘怀了孩子的心身”。第二种为宗教式,这是一批由公理会、长老会等创办的幼稚园。这批幼稚园创办最早,经费也较为充裕,组织相对完善,大多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桌椅、精致的恩物和训练有素的保姆”。张雪门认为教会幼稚园的保姆只是为教会尽职而不是为教育服务,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其作用消极地说是在减弱中国民族的反抗,积极地说是在制造各国的洋奴。第三种为普通式,是一种以发展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壬戌学制》颁布后,由国人自办的公私立幼稚园都属此类。该类幼稚园是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传入中国后出现的,国人据此发扬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学说的精神,吸收蒙台梭利的营养,参照设计教学法,对原有设备加以改造。张雪门在20世纪20年代认为这是一种最有希望的幼稚园,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和认识的加深,到20世纪30年代,他意识到儿童本位的思想并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教育如不考虑社会的需要,那就没有多大效果。
2.批判“幼稚监狱”式的教育
1924年,陈鹤琴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端》中指出了当时中国幼稚园在教育上的弊端。他认为幼稚园里的幼儿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也太简单,无外乎图画、玩沙、玩土、折纸、团体游戏、玩积木等,幼稚园几乎成了“幼稚监狱”。张雪门在《参观三十校幼稚园后的感想》一文中也有类似感慨。他指出当时幼稚教育一是想在顶短的时间里有较好的教育成绩,于是把孩子当成机械去输灌,只管把“顶好的”标准全搬过来输灌给孩子,勉强其由不会做到会,“扭住牛头饮水”;二是保姆只知道有保育室,而不知保育室外的世界,在课内课外筑起了一道深沟和壁垒;三是保姆太注意自己的成见,太注重自己的方法,以为教育好像一张方方的格子,规定孩子只在格子里活动,只在格子中间走来走去,哪个跳出格子,也会把他强拉进去。这种“幼稚监狱”式的教育遏止了幼儿的自由和个性发展。
3.批判幼稚教育的“外国病”
1926年,陶行知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指出,中国幼稚园害了三大病,即“外国病”“富贵病”“花钱病”,其病根是“外国病”。他写道:“试一参观今日之幼稚园,耳目所接,那样不是外国货?他们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吃的是外国点心。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成了外国货的贩子,儿童居然成了外国货的主顾。”这既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更不利于幼教事业的推行。因此必须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这就要发现和开拓工厂和农村这块幼稚园的新大陆。“中国的”是指充分运用眼前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陶冶儿童,材料、玩具以家园自制为主。“省钱的”则有三种办法,打破外国偶像是省钱的第一办法,训练本乡师资教导本乡儿童是第二种办法,运用本村小学手工及本村工匠仿制玩具是第三个办法。平民幼稚园之所以是平民的,原因有三:“一为花钱既省,取费自廉,平民的儿童当受均等的教育机会;二为教师取之乡间,与农村儿童气味相投,容易接近;三为幼稚园制度当是济平民所需。此三者,都可以叫平民幼稚园向平民方向走去。”陶行知最后还指出,建设工厂和乡村幼稚园还必须用科学方法去试验。
(二)多方面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前教育变革的灵魂,它为中国学前教育由模仿抄袭走向中国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标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前教育实验研究可以说形成了一场运动:内容上包括课程、教材、教法、师资培养、农村幼教;实验研究者不只局限在几位教育家,群众性的研究组织纷纷涌现;地域上以“南陈北张”为代表,南方北方、城市乡村同时展开;时间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到40年代。
1.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
1923年,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幼稚园在1925年迁入新园舍后,立即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实验包括课程组织实验、幼稚生习惯和技能实验、设备和玩具实验等多个方面,其中课程组织实验是核心和主线,起着统领其他实验的作用。从1925年到1927年,课程组织实验经历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最后确定课程组织按中心制办法进行,即课程组织中活动为显性,学科为隐性,以活动主题为中心,大中心下有小中心,依椐个人特长、爱好分组或单个活动,同时进行故事教学实验、图画教学实验、读法教学实验和玩具研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除此之外,南京鼓楼幼稚园还开展了幼稚生生活历实验研究,总结出以日、周、月、学期、年为时间单位的幼稚园活动内容和程序,这些序列化的成果可以为其他幼稚园工作所参照。
2.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实验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在1927年由陶行知创办的第一所乡村幼稚园。该园从1928年暑假开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中国的、平民的、省钱的”乡村幼稚园课程编订的实验研究工作,其具体课题是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保教内容,研究如何编制幼稚园的生活进程,以及怎样选择幼稚园的生活材料等,制定出乡村幼稚园《幼稚生生活历》,分为节气、气候、动物、植物、农事、儿童玩耍、风俗、儿童卫生等八项。幼稚园的生活材料方面,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地取材为原则,安排好儿童的生活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继续实验“设计组织”的方法,尤其注意户外生活、卫生,看护年龄极小的儿童。
3.艺友制实验
陶行知认为,普及幼稚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师,这是一个最难的问题,因为这不但需要大量的经费,而且如果训练不得法,那么培养出的师范生可能不一定会去办理幼稚园,或者会去办理一个不合国情的幼稚园。因此,幼稚师范教育必须改造,必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即不通过师范教育就能造就大量师资。艺友制就是陶行知为普及幼稚教育而采取的教师教育制度,其特点是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来培训师资,孩子在幼稚园里的所学所做都是教师培养中应知应会的技能。这样,“多办一所幼稚园,即是多增加一所训练师资的地方”。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各个中心幼稚园和燕子矶幼稚园开展了艺友制实验。实验把艺友学习和培训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期,让艺友实地参观幼稚生的各种活动,学做一个儿童的领导者。第二期,指示给艺友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怎样讲故事,怎样带小朋友玩,让他们学习一些做教师的基本技能。第三期,一方面做各种基本技能训练,一方面在幼稚园里实地操作,让艺友们独立工作,如制订计划大纲、参观、讨论等。第四期,用三个月的时间,两个艺友一组,在指导员的指导下,独立担任整个幼稚园的工作。大约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以上四期艺友的培养工作,合格者发给证书。〔6〕 艺友制克服了幼稚师范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在当时中国不可能迅速建立起大批幼稚师范教育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培养出有质量的师资。艺友制虽不能代替师范学校,但无疑是对幼师教育制度进行改造的一条新路。
三、变革取得的成就
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学前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实验探索和推动,这次学前教育变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一批工农幼稚园建立
1927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开始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发起了幼稚教育平民化运动,主张幼儿师范要以幼稚园为中心,幼稚园或小学应该是幼儿师范的母亲,而不是师范的附属品。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晓庄办起了一个中心小学和数个中心幼稚园。1927年,晓庄师范第一所中心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成立。之后,晓庄又先后成立了晓庄幼稚园、和平门幼稚园、外皋桥幼稚园等多所中心幼稚园。晓庄师范的乡村幼稚教育运动掀起了幼稚师范生下乡办幼稚园的高潮。1930年晓庄师范被封。1933年,孙铭勋在江苏淮安创办乡村幼稚园,1934年又在上海主持劳工幼儿园。戴自俺受张雪门之聘也在北平创办乡村幼稚园。
2.《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
中国学前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到1928年,全国公私立幼稚园有近千所。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亟需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最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有自己理论指导的实验幼稚园,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样,制定一个全国性的、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尤其是国内研究成果的课程标准的条件业已成熟。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教育会议,任命陈鹤琴为幼稚园课程及教材编辑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在陈鹤琴的主持下,《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出台,经过一段时间试验后,1932年,教育部将其作为正式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公布实行。
《幼稚园课程标准》主要是根据南京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的成果拟订。全文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学方法要点”三大部分。课程范围分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等七个项目。全文强调幼稚园课程组织要中国化、平民化,应“合乎我国的民族性……不必过于华美,不必多取洋式和舶来品,而须尽量中国化”,“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这不但省钱,并可启发儿童的想象力”。〔7〕《幼稚园课程标准》以自主实验为基础,以中国化方向为主线,从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提取养料,同时还汲取了欧美新教育,特别是实用主义教育和设计教学法的思想,它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始从模仿抄袭中摆脱出来,成为中国化、科学化学前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丰碑。
3.中国式的学前教育理论形成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对西方新教育理论的消化吸收,结合对20余年学前教育实践的反思,这次的学前教育变革创新出一系列本土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1)“教学做合一”理论。“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以及设计教学法理论、道尔顿制的融合改造。它是陶行知在总结乡村幼稚教育经验、推行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反对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主张“教学做”建立在“做”的基础上,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分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实践创造分离的现象。由于“教学做合一”理论非常切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实际,因而成为当时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幼稚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
(2)“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等人长期致力于中国化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从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晓庄师范实验到江西幼师实验,都留下了“活教育”理论探索的印记。到20世纪40年代末,“活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活教育”强调与时俱进,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在课程教材上提出“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方法上强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理论是批判中国传统“死教育”中书本主义的空疏无用,并对欧美新教育加以改造以适应中国国情的新教育理论。
另外,张雪门在长期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行为课程”理论以及“艺友制”理论等与“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活教育”理论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系统的有特色的中国学前教育理论。
四、变革的启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展开的,是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引进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为契机,不断实验,深入探索,大胆革新,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科学化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这对于新世纪之初中国的学前教育如何改革,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打造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自主创新是打造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的必要努力
在“五四”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杜威“实验主义”方法的有力推动下,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革新运动相呼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对过去近20年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同时博采了世界学前教育思潮的精华,如蒙台梭利教育法、杜威的“做中学”、德可乐利教学法等,尤其重要的是开展了广泛的、多种多样的中国化教育实验。所有的这些努力促成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呈现出质的变化。制度上主要表现在幼稚园制度的确立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使得学前教育进一步科学化,管理运作规范化,大大提升了学前教育质量;实施上则把幼稚教育由城市推广到农村和工厂,服务对象直接扩大到工人和农民的子女,指明了学前教育发展的中国化方向;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比较系统的中国式学前教育理论。这都是这一时期中国学前教育开展独立实验、不断求索的结果。正是因为在教育变革中从借用抄袭外国经验到面向世界,立足国情,通过实验验证,自主设计,不断开拓创新,中国的学前教育才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二)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变革成功的保障
从变革力量上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前教育变革在主体上体现出政府、教育社团、教育机构、教育者个人等更为广泛的参与面。正是政府的重视,使《幼稚园制度》(192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幼稚园设置办法》(1943年)得以出台推行。而当时的一些社会团体、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个人也是这次变革的主要力量。教育社团,如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北平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机构,如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高师附小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北平幼师、江西幼师等,都自觉地承担了这次变革的主要使命。教育工作者,如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则是变革的筹划者、指导者和先驱者。正是多方力量形成的合力,才使变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淑,钟韵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3〕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462
〔4〕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16
〔5〕〔7〕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6~199,242
〔6〕唐淑,何晓夏主编.学前教育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9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借鉴与创新——近现代中国引进外国学前教育历程的反思”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①张宗麟在其《幼稚教育演变史》(见:张宗麟.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88~401)中认为,我国的幼稚教育发展在“五四”运动前为第一期,“五四”运动后以19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标志是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后期的标志是乡村幼稚园运动。笔者认为,“五四”运动后的两个时期都属于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探索时期,可合为一期。
On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in 1920-1930 China and the Enlightenment
TIAN Jingzheng, YANG 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1)
【Abstract】The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during 1920-1930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considerably and brought forth the form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ory in China. Its guiding theories, reform mode and achievements provided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for present reform in preschool education of China.
【Keywords】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reflection;experiment;independence an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