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坛,是我在京拜访的第一处。
这里没有文学记忆中淡褪散落的雕栏玉砌,没有被剥蚀的古殿檐头,也缺少坍颓的朱红高墙,抑或是岁月等待四百年的沧桑。但那些郁郁的老柏树和幽盛的野草荒藤仿佛真的略带上一种所谓宿命的味道。
夏末初秋的早晨,园子里多是锻炼者,湛蓝的天空镶着云朵,偶尔风过,云影覆地缓缓流动,听得见悉悉碎碎的草叶声,像晨露滚落一般的坦荡。鸽子都不怎么怕生人,振翅后的余韵很快便弹破了银杏树寄给日光的问候。
这一路的黄绿树木还没有被秋寒所袭,立得恣肆而洒脱,隐约中又漏出那么点温婉。树下着红衣的老者推着他半个世纪的陪伴者,蔼蔼苍苍,轮椅留下的痕迹在空气中慢慢消散,仿佛缺少明日的寓言。
小孩稚氣的询问声忽然终止了园里落寞的时间,万物在她眼里的懵懂映射在她父亲的解释中,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甚至没有生死,仅仅是一场平凡的漫游。所以,生有时,死有时;明天将会来临,而人却不能永存,何必为一个还不曾属于自己的世界担忧呢?
走累了,就找了一溜荫凉坐下,支着脸,拥着包。这是块适合冥想的地方,春夏秋冬,黄昏清晨,都可以在一个角落里更替变换,于静思的过程中,生命才会取得尊严、价值和品位。能够宽慰一位作家的园子是值得崇敬的。
那这里究竟有没有园神呢?没有形体必然会导出无处不在,一个有限的存在必定有一空间的位置,但对于无限的空灵来说,空间便失去了意义。想到此处,也开始觉得有些无聊了,毕竟不是自家的园子,更何况北方的风始终令人没有太多的归属感。
抬起头,可以触及眼眸的地方就是方泽坛了。祭地当然是呈方形的平面,坛台分两层,周有泽渠,四方立棂星门,东西南北侧各有山水形纹石雕座。长长的大理石甬道通向祭坛中央,阶梯的起伏仿若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神圣;明黄的瓦檐,丹红的围墙,在油画般的碧空下闪烁不已。
站在坛中心的时候,竟与油然的虔诚不期而遇。大地母亲,以其丰厚与无私哺育着她的儿女,世上总有什么是让人不得不仰望的,这样人们才不至于永远堕落,我们总有改变的机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寻找归宿。
天坛,是秋末时分去的。可惜的是今年的冬天比往昔都来得迟,臆象中的深秋红漫天估计是无缘了,满眼都是绿绿黄黄的模样,有幸不是寒风刚过,否则叶子终究会落光的。
最喜欢的是那一树未染的枫叶,青芜中留住大片的深黄,边沿锋芒凌厉,从下望日,灿烂得刺眼,又有些须温存,透下来的缕缕阳光铺在四围,赠了我一份宝贵的摄影。
月季亭那边有一片榆树,隐与其间的是一条小道,有一对老人在散步,相互搀扶,一步一步地踩在斑驳的树影上,很缓慢,很悠长。经过了岁月洗涤的爱情会变得绵实,变成一种境界。
爱别人其实是困难的,因为在各种各样爱的感情里,即使是最幸福的爱,也包含着不幸的成分,这些不幸的成分往往因为人们企图去爱,不得不奉献出无边的爱或仅能爱一次而增多,以至无穷无涯。这意味着要经受幸与不幸的折磨,有时是极幸和极悲的折磨。所以,请珍惜一份较为长久的爱情。
在花坛的最末端有一池枯萎的水塘,池边坐着一位拉二胡的老者,鹤发长须,棕色的外套,蓝色布包。高山流水,乐声汩汩,宛若天地间就只剩下艺术的旋律,踽踽独行,一人一器,充盈着这个世界。过路的人仿佛也不愿打扰这份静谧,大多绕道而走,我蹲在不远的石阶上饶有兴趣地观望,再一定格,凋残的几株粉色蔷薇作背景,一副“艺术孤独”的摄影就完成了。
转过几欲参天的松树和古味十足的廊亭,便是祈年殿。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燔柴炉、瘗坎、燎炉、具服台,一一全备;雕花的汉白玉栏,描金彩绘,九龙藻井,极尽高邃奢华。再往南走是有着回音壁的皇穹宇,玉煌巍峨,燃炉宫灯,颇具皇家气派。
相较地坛,天坛要精致宏大得多,可是那日恰有几个旅行团与某小学的秋游活动,熙熙攘攘的人群,活泼好动的小孩,各地各异的语言和肤色……不是讨厌与人接触,只是心会感到略微地乏,笑笑再走开更符合我的本意。仅仅这点,地坛的分量在心中就被拔高了许多。
圆丘还是要看的,走丹陛桥时,我是倒着走的。阳光晒在背上暖洋洋的,一个风高云淡的日子,一条三百米长笔直的甬道,门廊重重,越远越小,天地间蓦然地渺然雄浑起来,似是极目无尽。倘若是暮春时节,配着绽开的紫花沙参,小小的月亮门,说不定还会带上庭院深深的淡雅气息。
踏着艾青石板,跨了些“九重天”,终于站到了坛中央。那块被打磨光亮的石心被一个班的小孩抢着蹬,十年前我是踏过那石心的,于今竟有些淡淡的挫败感,岁月滑下祭坛,我也只好跟着顺道而下,立在有几缕杂草的荫处,升起一种清透的昏暗。
常常会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召唤我沉入这个世的?从何时开始脚步会慌乱,内心会担心恐惧的?看那沉默的脸,禁闭的嘴,盲目的眼神,都似一出出的戏剧,那些失了方寸的小角色,没有被安排一句台词,也没有一个动作,若有被抹去的空白,便会被涂上胡乱的色彩。原来,生活如此悲哀。
其实,人对天与地的崇拜文化久远而深沉,在这天地间,人始终渺小微卑,单薄如尘土,要以什么来祭奠自己?可以凭借什么来安慰自己?应该用什么来找寻最终的归宿?
回去的路上,如此的问题早被我放弃。夕阳把人影已经拉得老长,入冬的气息终于来临,这个漂亮的秋季也只能在明年相遇了。也許稍稍会有遗憾的是,那时的天与地,已经有不同于今的呼唤了吧。
瞬间记起犹太教义上说,尘土仍旧归于地,灵魂仍旧归于天。
这里没有文学记忆中淡褪散落的雕栏玉砌,没有被剥蚀的古殿檐头,也缺少坍颓的朱红高墙,抑或是岁月等待四百年的沧桑。但那些郁郁的老柏树和幽盛的野草荒藤仿佛真的略带上一种所谓宿命的味道。
夏末初秋的早晨,园子里多是锻炼者,湛蓝的天空镶着云朵,偶尔风过,云影覆地缓缓流动,听得见悉悉碎碎的草叶声,像晨露滚落一般的坦荡。鸽子都不怎么怕生人,振翅后的余韵很快便弹破了银杏树寄给日光的问候。
这一路的黄绿树木还没有被秋寒所袭,立得恣肆而洒脱,隐约中又漏出那么点温婉。树下着红衣的老者推着他半个世纪的陪伴者,蔼蔼苍苍,轮椅留下的痕迹在空气中慢慢消散,仿佛缺少明日的寓言。
小孩稚氣的询问声忽然终止了园里落寞的时间,万物在她眼里的懵懂映射在她父亲的解释中,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甚至没有生死,仅仅是一场平凡的漫游。所以,生有时,死有时;明天将会来临,而人却不能永存,何必为一个还不曾属于自己的世界担忧呢?
走累了,就找了一溜荫凉坐下,支着脸,拥着包。这是块适合冥想的地方,春夏秋冬,黄昏清晨,都可以在一个角落里更替变换,于静思的过程中,生命才会取得尊严、价值和品位。能够宽慰一位作家的园子是值得崇敬的。
那这里究竟有没有园神呢?没有形体必然会导出无处不在,一个有限的存在必定有一空间的位置,但对于无限的空灵来说,空间便失去了意义。想到此处,也开始觉得有些无聊了,毕竟不是自家的园子,更何况北方的风始终令人没有太多的归属感。
抬起头,可以触及眼眸的地方就是方泽坛了。祭地当然是呈方形的平面,坛台分两层,周有泽渠,四方立棂星门,东西南北侧各有山水形纹石雕座。长长的大理石甬道通向祭坛中央,阶梯的起伏仿若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神圣;明黄的瓦檐,丹红的围墙,在油画般的碧空下闪烁不已。
站在坛中心的时候,竟与油然的虔诚不期而遇。大地母亲,以其丰厚与无私哺育着她的儿女,世上总有什么是让人不得不仰望的,这样人们才不至于永远堕落,我们总有改变的机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寻找归宿。
天坛,是秋末时分去的。可惜的是今年的冬天比往昔都来得迟,臆象中的深秋红漫天估计是无缘了,满眼都是绿绿黄黄的模样,有幸不是寒风刚过,否则叶子终究会落光的。
最喜欢的是那一树未染的枫叶,青芜中留住大片的深黄,边沿锋芒凌厉,从下望日,灿烂得刺眼,又有些须温存,透下来的缕缕阳光铺在四围,赠了我一份宝贵的摄影。
月季亭那边有一片榆树,隐与其间的是一条小道,有一对老人在散步,相互搀扶,一步一步地踩在斑驳的树影上,很缓慢,很悠长。经过了岁月洗涤的爱情会变得绵实,变成一种境界。
爱别人其实是困难的,因为在各种各样爱的感情里,即使是最幸福的爱,也包含着不幸的成分,这些不幸的成分往往因为人们企图去爱,不得不奉献出无边的爱或仅能爱一次而增多,以至无穷无涯。这意味着要经受幸与不幸的折磨,有时是极幸和极悲的折磨。所以,请珍惜一份较为长久的爱情。
在花坛的最末端有一池枯萎的水塘,池边坐着一位拉二胡的老者,鹤发长须,棕色的外套,蓝色布包。高山流水,乐声汩汩,宛若天地间就只剩下艺术的旋律,踽踽独行,一人一器,充盈着这个世界。过路的人仿佛也不愿打扰这份静谧,大多绕道而走,我蹲在不远的石阶上饶有兴趣地观望,再一定格,凋残的几株粉色蔷薇作背景,一副“艺术孤独”的摄影就完成了。
转过几欲参天的松树和古味十足的廊亭,便是祈年殿。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燔柴炉、瘗坎、燎炉、具服台,一一全备;雕花的汉白玉栏,描金彩绘,九龙藻井,极尽高邃奢华。再往南走是有着回音壁的皇穹宇,玉煌巍峨,燃炉宫灯,颇具皇家气派。
相较地坛,天坛要精致宏大得多,可是那日恰有几个旅行团与某小学的秋游活动,熙熙攘攘的人群,活泼好动的小孩,各地各异的语言和肤色……不是讨厌与人接触,只是心会感到略微地乏,笑笑再走开更符合我的本意。仅仅这点,地坛的分量在心中就被拔高了许多。
圆丘还是要看的,走丹陛桥时,我是倒着走的。阳光晒在背上暖洋洋的,一个风高云淡的日子,一条三百米长笔直的甬道,门廊重重,越远越小,天地间蓦然地渺然雄浑起来,似是极目无尽。倘若是暮春时节,配着绽开的紫花沙参,小小的月亮门,说不定还会带上庭院深深的淡雅气息。
踏着艾青石板,跨了些“九重天”,终于站到了坛中央。那块被打磨光亮的石心被一个班的小孩抢着蹬,十年前我是踏过那石心的,于今竟有些淡淡的挫败感,岁月滑下祭坛,我也只好跟着顺道而下,立在有几缕杂草的荫处,升起一种清透的昏暗。
常常会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召唤我沉入这个世的?从何时开始脚步会慌乱,内心会担心恐惧的?看那沉默的脸,禁闭的嘴,盲目的眼神,都似一出出的戏剧,那些失了方寸的小角色,没有被安排一句台词,也没有一个动作,若有被抹去的空白,便会被涂上胡乱的色彩。原来,生活如此悲哀。
其实,人对天与地的崇拜文化久远而深沉,在这天地间,人始终渺小微卑,单薄如尘土,要以什么来祭奠自己?可以凭借什么来安慰自己?应该用什么来找寻最终的归宿?
回去的路上,如此的问题早被我放弃。夕阳把人影已经拉得老长,入冬的气息终于来临,这个漂亮的秋季也只能在明年相遇了。也許稍稍会有遗憾的是,那时的天与地,已经有不同于今的呼唤了吧。
瞬间记起犹太教义上说,尘土仍旧归于地,灵魂仍旧归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