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然而,对于许多辅导员来说,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把握好这种亲疏距离却是一个难题。本文就辅导员在与学生交往中的关系距离的把握作一些分析讨论。
关键词:距离;亲疏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高职院校的发展突飞猛进,是国家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多,但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相比也差距甚大,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对一线工作中的辅导员带来了巨大挑战。现实中听到不少辅导员抱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付出了很多情感,乃至身心疲惫、心力憔悴,效果却不尽人意。还有不少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于距离和尺度的把握不当,造成了工作管理的混乱,或因距离过近而失去原则,或因距离过远而失去深度。因此,思考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距离,亲疏问题是成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距离的实质
教师、辅导员与学生交往,为什么会涉及到“距离”,“尺度“或”亲疏“问题?“距离”的本义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远近程度。把“距离”的本义用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方面,可以看出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深浅或远近问题。为什么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要注意“距离”问题?很多人习惯性的认为,两个事物特别是两个人的“距离”应该是越近越好,关系越铁越好。但是,由于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对于教师尤其是作为学生管理者的高校辅导员来说,与学生关系并非越近越好。一则,如果教师与学生交往太近,教师本身的喜好、情绪、习惯甚至各种缺陷都会更多的暴露在学生面前,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二则,教师学生关系过近也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反之,如果教师与学生距离过远,则远离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则无此谈起。
二、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距离的把握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能一味追求远近,更不能走极端。经常听见新闻报道,某某老师待学生如子女一般,关怀无微不至。当然,这种行为,对学生的爱我是十分敬佩的。但是,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与学生的关系过于亲密,学生则更易松散,不利于管理。比如,有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因为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的关系,与学生走的很近,是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关系非常亲密。久而久之,学生就把这一种关系当成了保护膜,当成了他们与老师讨价还价的筹码,辅导员安排的工作也不上心了,犯了错误也不在意了,最多和老师求求情就过了。这种过近的关系在无形中不断蚕食瓦解着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威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而另一种极端则是,辅导员高高在上,从心里上认为与学生是上级与下级、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任何事情总是说教的态度,处处彰显着辅导员的威严与权力。与学生交流知识基于工作的需求,没有真正的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总是隔着一面墙。而学生对于这样的辅导员也很反感,不愿意敞开心扉的交流,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也是阳奉阴违,甚至公然的违抗,这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巨大的阻碍。
三、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距离的调节方式
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距离的具体调节方式有多种,就具体情况来说,有“拉近”和“远离”两类。“拉近”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针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疏远,通过拉近的方式让师生越来越亲密,而“远离”的调节方式可以让师生因意识到对方的身份和权责而疏远,保持对辅导员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有的辅导员在学生面前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也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畏惧感和生疏感,进而对辅导员的管理产生抵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这要求老师能够放下身段,通过与学生闲聊、谈心、参与学生活动等方式不加掩饰、真实的把心底的感受和想法呈现出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与学生交流要以诚相待。学生都有“向师性”,都希望亲近老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真诚相待,彼此信任,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才能搭建起沟通的平台,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辅导员也需要注意,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也并非是无下限、无原则的,有的辅导员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为学生开绿灯、走后门,学生犯错也不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看似关系近了,但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对老师的敬畏之情,觉得关系在,万事都好商量,对于老师的话也不上心、也不在意了,给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而另一种情形,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距离的“远离”,这从根本上要求师生在交往中严格按照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要求来行动,突出师生的不同身份是“远离”的实质。因为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太过亲密,距离太近,也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适当的采取远离的方式,及时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在这种方式中,突出师生的不同身份就是要在交往中要对方更多地意识到我就是教师或我就是学生。这并不是强调教师的霸权,而是树立老师的威信,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我们关系好,但仍然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个方面,“角色”及其相关的“身份”“地位”“权责”是非常关键的元素。在具体的操作当中,教师与学生交往距离的“远离”主要是在各种活动与平时的交往中更为严格的遵守社会对师生身份的规范和理解,学生要对教师保持一定的敬畏感。
四、总述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的岗位,既承担着学生的管理工作,又承担着学生的人生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辅导员不能像一般教师和班主任一样管理教育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好与学生的距离,过近则失严,不利于管理。过远则失心,不利于交流。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一方面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过于亲密,要在某种程度上树立老师的威严和公信力,要做到柔中带钢,让学生有服从和尊敬的意识。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通过各种交心谈心的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和抵触心理,让他们觉得辅导员是他们的亦師亦友。辅导员的角色就是管理上坚持原则,是严师。生活中关心爱护,是好友。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
关键词:距离;亲疏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高职院校的发展突飞猛进,是国家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多,但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相比也差距甚大,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对一线工作中的辅导员带来了巨大挑战。现实中听到不少辅导员抱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付出了很多情感,乃至身心疲惫、心力憔悴,效果却不尽人意。还有不少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于距离和尺度的把握不当,造成了工作管理的混乱,或因距离过近而失去原则,或因距离过远而失去深度。因此,思考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距离,亲疏问题是成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距离的实质
教师、辅导员与学生交往,为什么会涉及到“距离”,“尺度“或”亲疏“问题?“距离”的本义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远近程度。把“距离”的本义用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方面,可以看出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深浅或远近问题。为什么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要注意“距离”问题?很多人习惯性的认为,两个事物特别是两个人的“距离”应该是越近越好,关系越铁越好。但是,由于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对于教师尤其是作为学生管理者的高校辅导员来说,与学生关系并非越近越好。一则,如果教师与学生交往太近,教师本身的喜好、情绪、习惯甚至各种缺陷都会更多的暴露在学生面前,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二则,教师学生关系过近也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反之,如果教师与学生距离过远,则远离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则无此谈起。
二、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距离的把握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能一味追求远近,更不能走极端。经常听见新闻报道,某某老师待学生如子女一般,关怀无微不至。当然,这种行为,对学生的爱我是十分敬佩的。但是,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与学生的关系过于亲密,学生则更易松散,不利于管理。比如,有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因为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的关系,与学生走的很近,是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关系非常亲密。久而久之,学生就把这一种关系当成了保护膜,当成了他们与老师讨价还价的筹码,辅导员安排的工作也不上心了,犯了错误也不在意了,最多和老师求求情就过了。这种过近的关系在无形中不断蚕食瓦解着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威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而另一种极端则是,辅导员高高在上,从心里上认为与学生是上级与下级、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任何事情总是说教的态度,处处彰显着辅导员的威严与权力。与学生交流知识基于工作的需求,没有真正的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总是隔着一面墙。而学生对于这样的辅导员也很反感,不愿意敞开心扉的交流,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也是阳奉阴违,甚至公然的违抗,这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巨大的阻碍。
三、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距离的调节方式
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距离的具体调节方式有多种,就具体情况来说,有“拉近”和“远离”两类。“拉近”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针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疏远,通过拉近的方式让师生越来越亲密,而“远离”的调节方式可以让师生因意识到对方的身份和权责而疏远,保持对辅导员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有的辅导员在学生面前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也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畏惧感和生疏感,进而对辅导员的管理产生抵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这要求老师能够放下身段,通过与学生闲聊、谈心、参与学生活动等方式不加掩饰、真实的把心底的感受和想法呈现出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与学生交流要以诚相待。学生都有“向师性”,都希望亲近老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真诚相待,彼此信任,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才能搭建起沟通的平台,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辅导员也需要注意,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也并非是无下限、无原则的,有的辅导员为了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为学生开绿灯、走后门,学生犯错也不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看似关系近了,但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对老师的敬畏之情,觉得关系在,万事都好商量,对于老师的话也不上心、也不在意了,给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而另一种情形,辅导员与学生交往距离的“远离”,这从根本上要求师生在交往中严格按照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要求来行动,突出师生的不同身份是“远离”的实质。因为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太过亲密,距离太近,也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适当的采取远离的方式,及时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在这种方式中,突出师生的不同身份就是要在交往中要对方更多地意识到我就是教师或我就是学生。这并不是强调教师的霸权,而是树立老师的威信,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我们关系好,但仍然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个方面,“角色”及其相关的“身份”“地位”“权责”是非常关键的元素。在具体的操作当中,教师与学生交往距离的“远离”主要是在各种活动与平时的交往中更为严格的遵守社会对师生身份的规范和理解,学生要对教师保持一定的敬畏感。
四、总述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的岗位,既承担着学生的管理工作,又承担着学生的人生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辅导员不能像一般教师和班主任一样管理教育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好与学生的距离,过近则失严,不利于管理。过远则失心,不利于交流。因此,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一方面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过于亲密,要在某种程度上树立老师的威严和公信力,要做到柔中带钢,让学生有服从和尊敬的意识。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通过各种交心谈心的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和抵触心理,让他们觉得辅导员是他们的亦師亦友。辅导员的角色就是管理上坚持原则,是严师。生活中关心爱护,是好友。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