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火龙灸在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我院脾胃科确诊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人 80 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地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的治疗护理,而实验组患者给予火龙灸。结果:实验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6例,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2例,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1.983,P<0.05)。结论:火龙灸能够改善脾胃虚寒型病人疼痛,减少胃肠疾病的中医症状评分,增加临床总有效率。凸顯了中医治病求本、整体观念的整体思想。为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外治手段给予了一种新的疗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火龙灸;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7-046-0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有关致病原因的作用之下,胃黏膜出现以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且有可能合并胆汁反流、糜烂的慢性炎性变化,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主要的表现为纳呆不欲饮食、胃脘疼痛、嗳气反酸、胃脘胀满等[1-3]。该疾病之病位于胃,跟肝脾的关系较为密切,亦跟胆肾相关。基本的病机是胃络瘀阻,胃气阻滞,不通则痛,胃失所养。在临床针对非 Hp 感染之慢性胃炎大部分以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促胃动力药、抗菌药等联合治疗,其临床的近期疗效仍可,然而停药以后由于外感寒邪,脾胃虚弱,情志不遂,饮食所伤等各因素容易导致复发,远期的疗效不显著。本文探索了2019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我院脾胃科采用火龙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获得较佳的疗效,现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我院脾胃科确诊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人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地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实验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21至56(48.57±7.71)岁;平均的病程为(24.36±6.82)周。而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23至57(47.63±7.54)岁;平均的病程为(25.71±7.03)周。2组病人于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的性质。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的治疗护理,而实验组患者给予火龙灸,操作方法:先暴露背部皮肤,沿督脉膀胱经均匀涂抹一层黄金万红膏,在上面均匀地铺撒自配火龙灸粉(主要由党参、吴茱萸、肉桂、白芍、五灵脂、小茴香等组成),从大椎穴至腰阳关穴铺成长条状。在中药粉上铺一层纱布,将滤去姜汁绞碎的生姜末平铺于纱布上上,形成长条状,厚约3-5cm,其上覆以灸架,灸架上铺两层桑皮纸,最后在桑皮纸上均匀平铺艾绒,厚约3-4cm,分别从头、中、尾三处点燃艾绒,连续施灸2次。待艾绒完全燃尽后,卷动桑皮纸,移去姜末与艾灰,灸后嘱患者勿受凉。生姜、药物、艾绒相互配合,艾绒燃烧后的温热挟裹生姜疗效带动中药药力直达背部腧穴,其中对肝腧、胆腧、脾腧、胃腧、肾腧进行施灸后,能使热力直达病所,从而发挥其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火龙灸是一种安全的外治疗法,其对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评价标准:痊愈为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见,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去除,胃腺体萎缩和肠化生等都不见,中医症候积分减少不低于95%;显效为通过治疗以后,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比治疗之前显著纠正,胃黏膜炎症去除,胃腺体和肠化生显著缓解不低于两个级度,中医症候评分减少71%至95%;有效为病人临床各症状和体征比治疗之前有所好转,胃黏膜病变下降50%,胃体炎症比之前改善,胃体和萎缩与肠化生等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中医症候评分减少30%至71%;无效为通过治疗以后,病人临床各症状和体征没有显著改变,中医症候积分减少低于30% 。总有效率是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的总和。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运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t检验。如果P少于0.05,则说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6例,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2例,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1.983,P<0.05)。
3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的病证,此病的发展演变形式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至慢性萎缩性胃炎至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或者合并不典型增生至胃癌[4]。积极的预防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对于防止胃癌存在重大的临床意义,随着中医药对于慢性胃炎不断的深入探讨,在临床体现了中医药于预防治疗慢性胃炎上存在独特的优点,同时有效、安全[5]。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目标为优化病人的临床症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胃黏膜,增强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为需阻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继续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和胃癌。
火龙灸存在灸法一般之温通效应[6],“温”能加快脾胃的气血流畅,理气驱寒,“通”能温经止痛,让气血运行。作为一项特别的灸法,按照火性炎上、化积破坚、善行数变的形势,该实施艾绒于后背部、腹部反复地燃烧出现温热刺激让局部的皮肤充血,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能改善与去除平滑肌痉挛,且减少神经系统之兴奋性而有镇痛镇静的作用。所以火龙灸以后全身上下之气血贯通,调和任督二脉,能快速地降低病人胃脘疼痛的病证。该研究结果指出,实验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6例,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2例,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1.983,P<0.05),表明火龙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常规治疗的更优。
总而言之,火龙灸能够改善脾胃虚寒型病人疼痛,减少胃肠疾病的中医症状评分,增加临床总有效率。凸显了中医治病求本、整体观念的整体思想。为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外治手段给予了一种新的疗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军祥,陈誩,胡玲,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1):1-8.
[2] 王莉,任秀英,牟洪香,等.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7,34(1):99-100.
[3] 黄婷婷,周晓虹.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及其对PTEN、ERK、AKT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6,33(1):49-52.
[4] 苏泽琦,李培彩,郭强,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762-766+771.
[5] 胡粒山,陈艳,薛静静.中医药诊治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7,35(6):116-119.
[6] 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75—879.
关键词:火龙灸;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7-046-0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有关致病原因的作用之下,胃黏膜出现以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且有可能合并胆汁反流、糜烂的慢性炎性变化,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主要的表现为纳呆不欲饮食、胃脘疼痛、嗳气反酸、胃脘胀满等[1-3]。该疾病之病位于胃,跟肝脾的关系较为密切,亦跟胆肾相关。基本的病机是胃络瘀阻,胃气阻滞,不通则痛,胃失所养。在临床针对非 Hp 感染之慢性胃炎大部分以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促胃动力药、抗菌药等联合治疗,其临床的近期疗效仍可,然而停药以后由于外感寒邪,脾胃虚弱,情志不遂,饮食所伤等各因素容易导致复发,远期的疗效不显著。本文探索了2019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我院脾胃科采用火龙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获得较佳的疗效,现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我院脾胃科确诊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人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地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实验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21至56(48.57±7.71)岁;平均的病程为(24.36±6.82)周。而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23至57(47.63±7.54)岁;平均的病程为(25.71±7.03)周。2组病人于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的性质。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的治疗护理,而实验组患者给予火龙灸,操作方法:先暴露背部皮肤,沿督脉膀胱经均匀涂抹一层黄金万红膏,在上面均匀地铺撒自配火龙灸粉(主要由党参、吴茱萸、肉桂、白芍、五灵脂、小茴香等组成),从大椎穴至腰阳关穴铺成长条状。在中药粉上铺一层纱布,将滤去姜汁绞碎的生姜末平铺于纱布上上,形成长条状,厚约3-5cm,其上覆以灸架,灸架上铺两层桑皮纸,最后在桑皮纸上均匀平铺艾绒,厚约3-4cm,分别从头、中、尾三处点燃艾绒,连续施灸2次。待艾绒完全燃尽后,卷动桑皮纸,移去姜末与艾灰,灸后嘱患者勿受凉。生姜、药物、艾绒相互配合,艾绒燃烧后的温热挟裹生姜疗效带动中药药力直达背部腧穴,其中对肝腧、胆腧、脾腧、胃腧、肾腧进行施灸后,能使热力直达病所,从而发挥其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火龙灸是一种安全的外治疗法,其对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评价标准:痊愈为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见,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去除,胃腺体萎缩和肠化生等都不见,中医症候积分减少不低于95%;显效为通过治疗以后,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比治疗之前显著纠正,胃黏膜炎症去除,胃腺体和肠化生显著缓解不低于两个级度,中医症候评分减少71%至95%;有效为病人临床各症状和体征比治疗之前有所好转,胃黏膜病变下降50%,胃体炎症比之前改善,胃体和萎缩与肠化生等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中医症候评分减少30%至71%;无效为通过治疗以后,病人临床各症状和体征没有显著改变,中医症候积分减少低于30% 。总有效率是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的总和。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运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t检验。如果P少于0.05,则说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6例,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2例,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1.983,P<0.05)。
3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的病证,此病的发展演变形式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至慢性萎缩性胃炎至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或者合并不典型增生至胃癌[4]。积极的预防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对于防止胃癌存在重大的临床意义,随着中医药对于慢性胃炎不断的深入探讨,在临床体现了中医药于预防治疗慢性胃炎上存在独特的优点,同时有效、安全[5]。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目标为优化病人的临床症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胃黏膜,增强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为需阻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继续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和胃癌。
火龙灸存在灸法一般之温通效应[6],“温”能加快脾胃的气血流畅,理气驱寒,“通”能温经止痛,让气血运行。作为一项特别的灸法,按照火性炎上、化积破坚、善行数变的形势,该实施艾绒于后背部、腹部反复地燃烧出现温热刺激让局部的皮肤充血,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能改善与去除平滑肌痉挛,且减少神经系统之兴奋性而有镇痛镇静的作用。所以火龙灸以后全身上下之气血贯通,调和任督二脉,能快速地降低病人胃脘疼痛的病证。该研究结果指出,实验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6例,而对照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为32例,两组病人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1.983,P<0.05),表明火龙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常规治疗的更优。
总而言之,火龙灸能够改善脾胃虚寒型病人疼痛,减少胃肠疾病的中医症状评分,增加临床总有效率。凸显了中医治病求本、整体观念的整体思想。为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外治手段给予了一种新的疗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军祥,陈誩,胡玲,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1):1-8.
[2] 王莉,任秀英,牟洪香,等.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7,34(1):99-100.
[3] 黄婷婷,周晓虹.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及其对PTEN、ERK、AKT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6,33(1):49-52.
[4] 苏泽琦,李培彩,郭强,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762-766+771.
[5] 胡粒山,陈艳,薛静静.中医药诊治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7,35(6):116-119.
[6] 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75—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