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智慧闪耀的殿堂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常常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一个个变得不善思维,个性衰微,那就更无智慧可言了。
  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一、引导独特体验,智慧在个性中凸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令之言。语文阅读文本是学生知识增加、能力形成、情感丰富的凭借,至于学生个体能从中汲取什么,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表现。文本中塑造的形象,我们不必“定格”分析、定性认识,而要让学生与文本作者或笔下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与撞击,在原有生活认识的基础上使自己在生命的本质上获得升华。只要是合理的、真实的,都是学生阅读中智慧的闪光。
  有一位教师教《荷花》一课,课中有一教学环节颇耐人寻味。
  师:“挨挨挤挤”这个词中的“挨”和“挤”是一组近义词。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比一比,看谁查字典又快又准确。)
  生:“挨”是靠近的意思;“挤”是(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的意思。它们都有靠的意思,但程度不同。(其他学生均无异议)
  师:“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一位同学上前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在学生指明的同时,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挨挨挤挤”的情景。
  生1:超市里,人很多,你靠着他的肩,他贴着你的背,走动一步都挺费劲。
  生2:中秋节晚上,人们聚集市政府广场看演出,个个伸长脖子往前挤,可是总也看不见演员。
  生3:菜场鱼摊的水池中,鲤鱼、鲢鱼、草鱼多得很,它们你挤我,我撞你,想获得更大的空间,却总也做不到。
  生4:夏天到了,奶奶家门前的一棵大树,树叶密密层层、挨挨挤挤把蓝天都遮住了。
  ……
  师:“挨挨挤挤”说明了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1:告诉我们荷叶很多,长得非常茂盛。
  生2:说明荷叶长得很有生机。
  生3:还可以想象出荷花肯定也长得很美。
  生4:我觉得大自然很伟大,能使荷叶长得这么多、这么美,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
  师:谁愿把自己的这种体验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交流学习成果时,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说出来,通过交流,互相欣赏,这无论对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快乐。教师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先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字面意思,知道“挨挨挤挤”是人或物多相互靠近的意思,这只是一种抽象的文本感知;再引导回忆相似场景再现形象意思,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受词语意思,这是对词语的形象感知;最后谈见解,理性感悟意思,这是对词语理解的质的飞跃,使学生的词语理解经历了由抽象到形象,再到抽象的过程。然而这时学生已完全能驾驭词语,明白“挨挨挤挤”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思,在学习中真正感悟到了自然的神奇伟大。自然也就能用心去感受语言,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就是证明。这个学习、体验的过程,是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搭建平台展现生命色彩的过程,是发表独特见解、张扬个性、培养智慧的过程。
  
  二、创设生活情境,智慧在实践中激活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一言以蔽之,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激活学生智慧。
  如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首诗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句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引用,它就是(引读)——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吗?
  生:有。
  师:你们思念他们吗?重阳节就要到了,你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你们的亲人联系,互诉衷肠,表达你们的思念之情?
  生:(交流)打电话、写信、寄贺卡、发邮件……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且在交谈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
  (生自由练习)
  生:(打电话)您好!外婆。重阳节快到了,我很想念您。您身体好吗?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一句写得特别好,我把它送给您,“每逢佳节倍思亲”。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孙,谢谢你,“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来接你啊!祝你学习进步啊!再见!
  (掌声热烈)
  生:(写信)妈妈,您好!您去外地学习已经一个月了。重阳节要到了,我特别想念您!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妈妈,您快回来吧!
   ——女儿
  ……
  师:(深情地说)大家说得真好!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亲人——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语文教学要根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不失时机地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情景,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敢于表达,也善于表达,因为他们就在说生活!
  
  三、挖掘教材空白,智慧在想象中放飞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想象,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形式,是学生智慧的核心。它既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象,又迈向未知的时空领域。不会想象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小学生天真活泼、勤于幻想,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空白效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时空。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蒲公英随风飘走,兔子挂着苍耳在田野奔跑,豌豆被太阳晒炸的情景)边用优美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我们来做个小蒲公英、小苍耳或小豌豆,到神奇的大自然里进行一次想象旅行……小朋友个个思维活跃,在创新的王国里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地倾吐。他们有的说:“我是一个小小的苍耳,浑身长满了刺儿。一天,小兔儿从身边跑过,我就紧紧粘在兔子背上,做了一次免费的长途旅行。我跑过田野,跑过树林,最后落在小溪边,哗啦啦的小溪伴我歌唱,我感到自己很幸福。”有的说:“我是一颗小小的蒲公英,妈妈给我准备了小白伞,妈妈让风爷爷带我去旅游。于是,我就乘着风飞呀飞,一直飞到一个公园里,我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了,我把公园打扮得更加美丽了!”……学生的表达充满了童趣,闪烁出奇异的火花。这一拓展练习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内化,思维得到了训练,可谓一举数得。
  孩子们的想象,正是当今人类为了提升生命质量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凭借智慧之光急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已经在挑战智慧,虽然不免天真幼稚,但毕竟碰击出了“火花”,开始了智慧的萌芽。
  
  四、强化心灵对话,智慧在交流中翱翔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以说,“对话”确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广东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并进行个性化批注,也为师生对话积蓄“谈资”。果然,在接下去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在教师审时度势地左串右联下不断攀升新高。请看片断:
  师: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想想自己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明白了些什么?
  生:我觉得时间一去不会回头,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如果好高骛远,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生: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
  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精研文本)大家说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思考,譬如“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何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何启发?”,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听后,再次兴趣盎然地读书、批注,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实际是告诉他们:时间不会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我们应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
  生: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不直接告诉他们,而让他们在实践中悟出道理。
  师: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也应向苏格拉底学习。
  生:课文说:“追求应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想,人既要有远大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比如:我的理想是考上北大,但是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就首先上去,以后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一来,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教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园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台下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一定会的!(接过竹叶后动情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师生相拥,台下掌声雷动)
  ……
  这就是对话的魅力,它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它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门,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的智慧在对话的天空中翱翔!
  面对如火如荼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我们深知:语文课堂里再也不能全是支离破碎、机械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再也不能看到个性衰微、人云亦云的学生的可悲面目。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踏踏实实地实践新课程理念,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睿智,回归教学的本质。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有鲜活的思想、鲜明的语言、张扬的个性;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其他文献
农村职校因其能够为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提供职业生存技能的教育与工作机会,受到了农村地区众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本文主要针对农村职校服装设计专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管理之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发展,给我国的地质工作带来很好的发展条件。正是由于水工环的地质勘察工作对于我国的地质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水工环的地质勘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适应时代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构建和谐型师生关系作为当务之急。因为这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传统的师生关系有哪些区别?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呢?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师道尊严”的理性审视和纠正发展    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同样追求和谐,但更强调“师道尊严”,没有把老师和学生放到人格尊严平等的位置上。这
在作文中要写出真情实感是现代语文新课标对学生写作的要求。“兴趣消退,真情失落”现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
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又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哲学上所讲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
传统的物理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的教学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且有重点地突出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要求,强化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的物理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在实施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