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误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课件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郭晓东
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现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问题之一:过多追求课件的多媒体效应,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它毕竟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效应,就会喧宾夺主,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问题之二: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多媒体课件常常是全程播放,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速的“机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成了放映员,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最新版本。
针对上述问题,现将我运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经验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起初,我尝试制作了一些交互式课件,希望学生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在课件中添加了大量的交互内容,由学生进行交互式的操作。结果我发现,虽然学生的兴致较高,对课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为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来对课件进行操作,只有几个人进行操作,显然打击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由学生来操作课件,使课堂的节奏不容易得到控制,一堂课的内容也没有全部进行完。
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开始思考并尝试改变这种方式。我重新制作了非交互式课件,各个教学步骤与内容由不同的同学担任“教学助手”来控制。这次的效果大不一样,学生的关注度大大增加,他们显然对由“自己人”控制的课件感到亲切,也会在不同的地方要求“教学助手”加快或减慢速度。同时,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学习的进度也大体一致。另外,在课件的最后,我加入了交互式习题的环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做了进一步改进,在课件中加入了学生的作品展示,由学生来制作“小作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让学生在家里或教室里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把这些小课件作为教学的补充。学生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都可以得到展示,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制作的小课件也可以参与展示。最后将这些都进行了汇总,补充到教学课件中去,从而大大丰富了课件的内容,学生反映很好。
在这堂课结束后,我将最初制作的交互式的课件放到了我的博客中,由学生在课下自由下载。有学生留言说希望看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于是我将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作品也放到了上面。结果同学们都说,下载观看这些课件是一个很好的复习与回顾过程,不但加深了印象,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几个误区
■长葛市金英学校 岳彩花
现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了部分教师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这些多媒体课件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呢?在近两年的听课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课堂多媒体教学已经陷入了误区,值得反思。
误区之一:制作粗糙。一些教师将多媒体的使用作为教学的一种时髦,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为使用而使用,没有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一次去听一位教师讲《信客》一文,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她选择的背景是一幅风景画:一支驼队行进在茫茫沙漠中,画面很漂亮,但问题在于画面中的文字很模糊,难以辨认。她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说“我看不清楚”。因为这是一位新教师,教育机智还不够丰富,她很不理解地反问:“怎么看不清楚?”其实,我也和学生一样看不清楚。这样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碰到这种情况,下课后我总会请他们到台下,从学生的角度看看课件的效果。我想,这样做有利于一些教师纠正自己的不当之处。
误区之二:华而不实。一些教师很依赖多媒体,把多媒体当作“全能选手”,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多媒体在“工作”。从课题到字、词、句练习,乃至作业的布置,能用上多媒体的通通用上。学生在多媒体面前应接不暇,哪里还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觉得教师的板书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要素,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板书的内容、字的间架结构、字的书写顺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模仿很有好处。
误区之三:主次不分。教师在教学中没分清主次,课堂教学中在多媒体上大做文章,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随着多媒体走”的做法与传统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危害性不言而喻,造成了课堂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多媒体教学之所以会陷入上述误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每堂课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习惯的培养,乃至品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课堂教学。因此,多媒体的运用也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上述几种误区的出现,都与教师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师生的互动有关。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运用多媒体是为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要通过多媒体来充实课堂教学,使课堂更加紧凑,内容更为丰富,并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的延续性,从而形成大语文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郑州市第四十三中学段红军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型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无疑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新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练习要分类
在同一个班级里,不仅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有效地设置操作题,避免出现“旱涝不均”的现象,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将练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实战题、思考题四类。其中基础题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而提高题、实战题和思考题等主要是针对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使他们的自学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采用以上几类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多动脑筋、多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做,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二、不可忽视理论课
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比如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教这些内容,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教师也感到不好教。但这些知识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如何使这些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起来,也很值得探究。我在教这些内容时,自制了一些辅助教学的小课件,通过演示将有关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也教得轻松。有时我也采用一些现成的学习软件来教学,但我发现这样做也要注意适度,过多地采用效果并不好。要有所取舍,选择其中与课文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而且最好能配合讲解,这样效果较好。
三、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给予表扬、鼓励,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有成功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如在上新课时,我经常先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选一些同学进行操作。另外,还可以采用比赛之类的方式。比如在上完Excel内容后,我安排了一堂“课程表制作大赛”,通过同学之间互评的方式评出“创意奖”和“优胜奖”,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郭晓东
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现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问题之一:过多追求课件的多媒体效应,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它毕竟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效应,就会喧宾夺主,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问题之二:只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多媒体课件常常是全程播放,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速的“机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成了放映员,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最新版本。
针对上述问题,现将我运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经验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起初,我尝试制作了一些交互式课件,希望学生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在课件中添加了大量的交互内容,由学生进行交互式的操作。结果我发现,虽然学生的兴致较高,对课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为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来对课件进行操作,只有几个人进行操作,显然打击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由学生来操作课件,使课堂的节奏不容易得到控制,一堂课的内容也没有全部进行完。
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开始思考并尝试改变这种方式。我重新制作了非交互式课件,各个教学步骤与内容由不同的同学担任“教学助手”来控制。这次的效果大不一样,学生的关注度大大增加,他们显然对由“自己人”控制的课件感到亲切,也会在不同的地方要求“教学助手”加快或减慢速度。同时,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学习的进度也大体一致。另外,在课件的最后,我加入了交互式习题的环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做了进一步改进,在课件中加入了学生的作品展示,由学生来制作“小作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让学生在家里或教室里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把这些小课件作为教学的补充。学生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都可以得到展示,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制作的小课件也可以参与展示。最后将这些都进行了汇总,补充到教学课件中去,从而大大丰富了课件的内容,学生反映很好。
在这堂课结束后,我将最初制作的交互式的课件放到了我的博客中,由学生在课下自由下载。有学生留言说希望看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于是我将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作品也放到了上面。结果同学们都说,下载观看这些课件是一个很好的复习与回顾过程,不但加深了印象,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几个误区
■长葛市金英学校 岳彩花
现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了部分教师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这些多媒体课件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呢?在近两年的听课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课堂多媒体教学已经陷入了误区,值得反思。
误区之一:制作粗糙。一些教师将多媒体的使用作为教学的一种时髦,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为使用而使用,没有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一次去听一位教师讲《信客》一文,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她选择的背景是一幅风景画:一支驼队行进在茫茫沙漠中,画面很漂亮,但问题在于画面中的文字很模糊,难以辨认。她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说“我看不清楚”。因为这是一位新教师,教育机智还不够丰富,她很不理解地反问:“怎么看不清楚?”其实,我也和学生一样看不清楚。这样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碰到这种情况,下课后我总会请他们到台下,从学生的角度看看课件的效果。我想,这样做有利于一些教师纠正自己的不当之处。
误区之二:华而不实。一些教师很依赖多媒体,把多媒体当作“全能选手”,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多媒体在“工作”。从课题到字、词、句练习,乃至作业的布置,能用上多媒体的通通用上。学生在多媒体面前应接不暇,哪里还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觉得教师的板书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要素,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板书的内容、字的间架结构、字的书写顺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模仿很有好处。
误区之三:主次不分。教师在教学中没分清主次,课堂教学中在多媒体上大做文章,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随着多媒体走”的做法与传统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危害性不言而喻,造成了课堂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多媒体教学之所以会陷入上述误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每堂课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习惯的培养,乃至品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课堂教学。因此,多媒体的运用也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上述几种误区的出现,都与教师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师生的互动有关。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运用多媒体是为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要通过多媒体来充实课堂教学,使课堂更加紧凑,内容更为丰富,并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的延续性,从而形成大语文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郑州市第四十三中学段红军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型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无疑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新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练习要分类
在同一个班级里,不仅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有效地设置操作题,避免出现“旱涝不均”的现象,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将练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实战题、思考题四类。其中基础题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而提高题、实战题和思考题等主要是针对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使他们的自学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采用以上几类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多动脑筋、多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做,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二、不可忽视理论课
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比如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教这些内容,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教师也感到不好教。但这些知识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如何使这些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起来,也很值得探究。我在教这些内容时,自制了一些辅助教学的小课件,通过演示将有关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也教得轻松。有时我也采用一些现成的学习软件来教学,但我发现这样做也要注意适度,过多地采用效果并不好。要有所取舍,选择其中与课文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而且最好能配合讲解,这样效果较好。
三、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给予表扬、鼓励,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有成功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如在上新课时,我经常先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选一些同学进行操作。另外,还可以采用比赛之类的方式。比如在上完Excel内容后,我安排了一堂“课程表制作大赛”,通过同学之间互评的方式评出“创意奖”和“优胜奖”,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