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此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外语教学界在研究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作用时,过分夸大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的存在。基于当前外语教学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文化输出这个现状,本文阐述了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倡导在考察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文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寓中国文化于外语教学中。
[关键词]母语文化重要性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失语症(Aphasia),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美国传统词典》英汉双解)。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在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于2000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他发现有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从丛教授这篇文章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关注。随后几年,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张为民等,2002;刘世文,2003;宋伊雯等,2009;刘懋琼,2010;肖龙福等,2010)。学者刘长江(2003)、曾洪伟(2006)、张蔚等(2009)等从英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方面对该现象进行了探讨,张兰(2003)、马东虹(2007)、杨倩(2008)、陈晓靖(2010)等则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其成因。在实证研究方面,张为民等(2002)、宋伊雯等(2009)、肖福龙等(2010)、刘懋琼(2010)等对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方面进行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并对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缺失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与建议。
但是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由于对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全盘否定和受直接法、听说法等流派的片面影响,外语教学界在研究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作用时,过分夸大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的存在。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而双方的平等(尤其是在心理)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只有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修养,才能谈得上理解他国文化,并逐步拓展自己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对文化的多元性展现出一种恢弘大度和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吴淑琼,2007:45)
由此,母语文化输入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在外语教学中既要重视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可忽略对母语文化的传播。Singer(1987)曾经这样说道:“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就很难真正理解另一种文化。”Kramsch(2000:81)也认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前的外语教学必须承认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是,掌握足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遵从目的语人士的交际规约,从而避免产生交际冲突和误解。
其次,二语习得学习中进行文化对比也需要以母语文化为参照。关于在第二语言(L2)学习中第一语言(L1)的参照作用,Stern也进行了很好的描述:“让我们从早已熟知的关于L1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做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毋庸否认,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是把L1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L2系统。在跨语言的学习策略上,我们因为首先承认了迁移/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L1和L2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逐渐而又有意识地完成从L1向L2系统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L2语言体系。”看来第二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中进行的。而要进行文化对比首先需要学习者深刻理解母语文化。
第三,剖析外语教学目标也可明白母语文化的重要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教学原则中也明确规定:“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文化素养方面应“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大纲把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而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母语尤其是母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质提高的基础。有了深厚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功底,学生才会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标准;才能够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并且具有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会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力,并且能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另外,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决不能忽略。国内学者束定芳、庄智象(1996)认为一国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至少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了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机会。
当前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是客观存在的,而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将会明显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促进大学英语学习。因此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识的选择一个主题:饮食习惯、传统节日、哲学礼教、天文历法、神话传说、历史名胜、政治经济制度等等,同时在考试等环节中加以肯定,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中国文化的表达法。采用一些常规的做法:在课堂教学汇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分析,如在涉及西方节日的课文中引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并对中西方重大节日的渊源、习俗等作对比;将主流英文媒体对有关中国文化事件的报道等作为补充教学材料,融入主题单元讲解;每次课前十分钟要求一组学生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英文介绍(如中国结、熊猫、红灯笼、中国书法、太极拳等)。鉴于以上重要原因,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增添中国文学文化内容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
结语
“中国文化失语症”确实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当前外语教学阶段,这种现象更是明显,例如让大学生用英语简单地描述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并介绍一些节日的风俗时,学生的表现有两种:第一,只会用汉语描述,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表达有限;第二,对一些节日的习俗了解不全面。学生“失语”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因为母语文化的知识储备欠缺,母语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
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针对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一方面着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外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必须兼顾母语文化积累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真正取得成功,才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另外能让学生不仅会用英语表达外国的事物,也学会用英语对外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理解他人又尊重自己,将来能让中华文化更加国际化。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千万不能为了片面强调民族文化而忽视了西方文化 否则,这样的英语教学必定会失败,甚至会走向误区。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中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宋伊雯,肖龙福. 外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88-92.
[4]张为民,朱红梅.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34-40.
[5]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14-18.
[6]Samovar, A. Larry e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53.
[7]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81.
[8]Stern.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