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社会信用降低,这都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状
(一)中小企业自身缺陷
林毅夫等认为中小企业经营信息透明度比较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认为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低、现有的金额机构信贷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难以适应、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杨楹源等认为中小企业财务行为不规范、抵押担保落实难、经营能力较弱。
(二)信息不对称
在资本市场上,投资项目质量和关于企业家本身经营能力的非对称性会造成逆向选择,选择行为的非对称性会导致道德风险。有学者认为信用不足、经营制度不规范、缺乏可抵押资产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弱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信贷配给
部分学者认为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宁可降低利率鼓励资信度高的企业借款,而不愿向资信度低的中小企业贷款。杨丰来等认为因为中小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结合较为紧密,道德风险较大企业更为严重,因此银行在选择信贷资金的配给上倾向于大企业而排斥中小企业。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日益成熟,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传统金融业态,诸如金融信息采集、风险定价模型、审批决策、贷后管理等,大幅提高了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了传统金融的痛点。政策性银行是由国家出资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在特定领域开展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本文创新性地基于政策性银行视角,就金融科技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问题分析
1.经营问题。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多为家族式企业,存在经营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公司治理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2.信用问题。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年,存续时间非常短;从经营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加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单户授信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贷款不良率约为6.2%,不良率反映在风险溢价上,同时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3.担保问题。基于担保法和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为保障债权实现设定的担保,控制授信业务风险,对于抵押品有着极为苛刻的范围限制,因此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情况。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我国信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会增大交易成本,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1.交易成本。一是渠道。从需求侧来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般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准确向各家金融機构释放融资需求;从供给侧来看,金融机构受限于传统线下营销渠道,覆盖面比较有限。二是信息。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多不够透明、真实性难以判断,且缺乏第三方公开信息,增加了信贷人员信息采集和识别成本。三是担保。中小企业寻求第三方担保机构增信,担保会加大交易成本。四是运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多存在“短、小、频、急”的特点,需要金融机构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2.逆向选择。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融资风险增加,金融机构为保障其自身利益,贷款利率普遍上涨。经营业绩优良的企业由于不愿意支付高利率而退出间接融资市场;经营业绩不好但风险偏高的企业反而能够获得信贷资金,从而整个信贷市场变成“柠檬市场”,一旦风险暴露金融机构融资畏难情绪就会加大。
3.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在获得信贷资金后若不按照事先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而是从事高风险项目或者故意逃脱债务,增加了还本风险,使得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
(三)政策性银行问题
1.信贷政策问题。一是政策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和配套政策明显不足,存在信贷流程长、审批慢等实际情况;二是政策性银行采用转贷款形式专门支持小微企业,但融资成功与否取决于转贷行的融资意愿。
2.机构和人员配置不足问题。政策性银行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足而导致平均管辖面积较大问题,人员配置不足导致人均管户过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两大一重”的项目。风险处置手段有限也增加了应对户数较多、风险系数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困难。
3.权责问题。政策性银行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虽然出台了尽职免责政策,但是在追责时容易出现标准不统一、认定不清晰、尺度时松时紧等情况。一旦不良率升高,容易回到“以结果论英雄”的老路子上,使得信贷人员对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产生“惧贷”心理。
4.金融科技水平落后问题。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员工数量较少等实际情况,政策性银行金融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制约着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中小企业。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人行(征信中心)、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法院、海关、税务部门、抵质押登记机关、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审计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一站式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该平台提供企业征信、抵质押登记、环评、涉诉、进出口、纳税、财务、日常经营(包括水电气)、担保等信息。信息来源渠道权威,替代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查询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强化平台信息披露、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机制,整合资源、降本增效。
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一是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使得银企对接更顺畅;二是提高中小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中小企业信息的真实性,降低交易成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方便监管部门通过平台统一监管。
(二)以科技手段创新政策性银行服务模式
1.信贷政策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客户评价和风险识别模型。智能化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模块化组合研发并匹配相应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精准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2.机构和人员配置不足问题。开发网络和移动终端,利用生物数字技术,通过人脸、指纹、声波等科技手段发放贷款,有效缓解政策性银行机构和人员配置不足问题。
3.权责问题。利用大数据建立风险的监控、识别、处置的综合性平台,自动监控、自动预警;利用鹰眼等技术实现异地贷后管理的可视化,实时监控;利用区块链平台的可追踪、不可篡改、多方共享等特点建立信贷全流程监控,扫清尽职免责的技术障碍。
4.金融科技水平落后问题。加强同业合作、跨界合作,利用政策性银行国家信誉及资金成本优势,结合同业风控经验丰富、客户群体庞大等优势,联合金融科技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优势,有效提升政策性银行的金融科技水平。
作 者: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
责任编辑:胡 越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状
(一)中小企业自身缺陷
林毅夫等认为中小企业经营信息透明度比较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认为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低、现有的金额机构信贷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难以适应、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杨楹源等认为中小企业财务行为不规范、抵押担保落实难、经营能力较弱。
(二)信息不对称
在资本市场上,投资项目质量和关于企业家本身经营能力的非对称性会造成逆向选择,选择行为的非对称性会导致道德风险。有学者认为信用不足、经营制度不规范、缺乏可抵押资产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弱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信贷配给
部分学者认为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宁可降低利率鼓励资信度高的企业借款,而不愿向资信度低的中小企业贷款。杨丰来等认为因为中小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结合较为紧密,道德风险较大企业更为严重,因此银行在选择信贷资金的配给上倾向于大企业而排斥中小企业。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日益成熟,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传统金融业态,诸如金融信息采集、风险定价模型、审批决策、贷后管理等,大幅提高了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了传统金融的痛点。政策性银行是由国家出资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在特定领域开展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本文创新性地基于政策性银行视角,就金融科技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问题分析
1.经营问题。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多为家族式企业,存在经营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公司治理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2.信用问题。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年,存续时间非常短;从经营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加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单户授信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贷款不良率约为6.2%,不良率反映在风险溢价上,同时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3.担保问题。基于担保法和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为保障债权实现设定的担保,控制授信业务风险,对于抵押品有着极为苛刻的范围限制,因此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情况。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我国信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会增大交易成本,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1.交易成本。一是渠道。从需求侧来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般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准确向各家金融機构释放融资需求;从供给侧来看,金融机构受限于传统线下营销渠道,覆盖面比较有限。二是信息。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多不够透明、真实性难以判断,且缺乏第三方公开信息,增加了信贷人员信息采集和识别成本。三是担保。中小企业寻求第三方担保机构增信,担保会加大交易成本。四是运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多存在“短、小、频、急”的特点,需要金融机构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2.逆向选择。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融资风险增加,金融机构为保障其自身利益,贷款利率普遍上涨。经营业绩优良的企业由于不愿意支付高利率而退出间接融资市场;经营业绩不好但风险偏高的企业反而能够获得信贷资金,从而整个信贷市场变成“柠檬市场”,一旦风险暴露金融机构融资畏难情绪就会加大。
3.道德风险。中小企业在获得信贷资金后若不按照事先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而是从事高风险项目或者故意逃脱债务,增加了还本风险,使得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
(三)政策性银行问题
1.信贷政策问题。一是政策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和配套政策明显不足,存在信贷流程长、审批慢等实际情况;二是政策性银行采用转贷款形式专门支持小微企业,但融资成功与否取决于转贷行的融资意愿。
2.机构和人员配置不足问题。政策性银行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足而导致平均管辖面积较大问题,人员配置不足导致人均管户过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两大一重”的项目。风险处置手段有限也增加了应对户数较多、风险系数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困难。
3.权责问题。政策性银行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虽然出台了尽职免责政策,但是在追责时容易出现标准不统一、认定不清晰、尺度时松时紧等情况。一旦不良率升高,容易回到“以结果论英雄”的老路子上,使得信贷人员对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产生“惧贷”心理。
4.金融科技水平落后问题。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员工数量较少等实际情况,政策性银行金融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制约着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中小企业。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人行(征信中心)、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法院、海关、税务部门、抵质押登记机关、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审计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一站式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该平台提供企业征信、抵质押登记、环评、涉诉、进出口、纳税、财务、日常经营(包括水电气)、担保等信息。信息来源渠道权威,替代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查询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强化平台信息披露、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机制,整合资源、降本增效。
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一是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使得银企对接更顺畅;二是提高中小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中小企业信息的真实性,降低交易成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方便监管部门通过平台统一监管。
(二)以科技手段创新政策性银行服务模式
1.信贷政策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优化信贷流程、客户评价和风险识别模型。智能化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通过模块化组合研发并匹配相应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精准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2.机构和人员配置不足问题。开发网络和移动终端,利用生物数字技术,通过人脸、指纹、声波等科技手段发放贷款,有效缓解政策性银行机构和人员配置不足问题。
3.权责问题。利用大数据建立风险的监控、识别、处置的综合性平台,自动监控、自动预警;利用鹰眼等技术实现异地贷后管理的可视化,实时监控;利用区块链平台的可追踪、不可篡改、多方共享等特点建立信贷全流程监控,扫清尽职免责的技术障碍。
4.金融科技水平落后问题。加强同业合作、跨界合作,利用政策性银行国家信誉及资金成本优势,结合同业风控经验丰富、客户群体庞大等优势,联合金融科技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优势,有效提升政策性银行的金融科技水平。
作 者: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