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墙召唤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a1114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岩路线有根据路线的难度定级,也有根据攀爬路线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定级,两者其实都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尤其是后者,因为强者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路线,一般岩者可能需要数倍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尽管如此,这是个以多数人声音为主流的社会,如果一条直上的峭壁上,有一条大部分的攀岩者都需要过夜的路线,那么这条路线就可称为大墙路线(Big Wall),又可称为大岩壁路线,也就是真正需要睡在悬崖上了。
  优胜美地的呼唤
  我是在美国入了攀岩的门,刚学会先锋传统就被室内岩场的伙伴迫不及待地抓到优胜美地朝拜,优胜美地是美国攀岩者引以为傲的地方,也是美国攀岩史孕育的摇篮,葱郁森林中陡峭的花岗岩壁从地面拔起,冲入云霄。动辄数百上千米的漂亮岩面,吸引各路攀岩兵马来此处论证功夫,年复一年的华山论剑,写下了惊心动魄的攀岩逸史,也树立了美国的攀岩风格。
  除了讲求技巧的裂隙攀登,以及考验对鞋底与岩面间摩擦力信任的斜岩板攀登,优胜美地更是爬大墙的一个理想地方。地球上适合攀登的优质大墙多半在荒郊野外,攀登技术之外,还得仰仗运气、讲求在野外自给自足的技能。优胜美地则位于阳光普照的加州,属于大墙所在地中气候最好,最稳定的地方,万一受困岩壁上,这里也有严谨的救援编制。虽说如此,在这里爬大墙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恶劣气候的突然来袭,路线上的落石,以及攀岩者本身的疏忽,都有可能夺走攀岩者的生命。
  优胜美地的众多大墙中,最享誉盛名的是酋长岩(El Cap),酋长岩上最长的路线约莫1000米,超过30个绳距,大部分的攀岩者都需要花三到五天才能爬完。从酋长岩的基底,跨过公路,再走过一片绿油油的草甸,常见一个退休教师,架着高倍数的镜头,将墙上攀岩者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了下来,再放在网络上,而这是他经年以来最大的嗜好。
  去年开始,我朦胧地觉得是时候了,似乎该去优胜美地爬酋长岩。说朦胧是因为我的意愿没有很强烈,立场也没有很坚定,好像读完高中就应该上大学,但是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爬大墙,除了我本身一直持续在从事的自由攀登之外,还必须学习器械攀登。在攀岩界,自由攀登的定义为:借着身体部位施力于岩壁特征上,来取得往上爬升的力量,基本上就是用手脚来攀岩,其他装备只是以防万一保障安全。大墙路线上,常有岩壁特征稀少或是岩隙浅薄的路段,路线难度因此大大提高,攀岩者无法自由攀登,而需要放置岩楔或是钩子等其他装备,然后再将绳梯放在该些装备上,手拉装备脚踩绳梯上升,这样的模式称为器械攀登(人工攀登)。器械攀登和自由攀登比较起来相对缓慢,因为每隔不到一个人身就得放置保护,同样的距离,器械攀登需要放置的保护可以是自由攀登的三倍以上。习惯自由攀登的人,刚练起器械攀登很容易有不耐烦的感觉。
  爬大墙的另一个挑战则是重量。爬大墙需要过夜,必须携带的东西可多了。睡袋、食物、衣物之外,最重的就是水。爬大墙不像登山,可以在沿途的溪流、湖泊、山泉补给水源,全部都要自己带,估计每个人一天需要重达四公斤的水,两人绳队就是八公斤,三天的攀登光水就有24公斤。另外垂直岩壁上若是中途没有平台栖身,连床都要自己带,也是好几公斤。攀登者身上光带装备就已经很重了,若再加上这些重量,该怎么往上?也因此,攀登途中用不着、“露营”时才会用得到的东西,都被放在拖曳包(haul bag)中,一个绳段一个绳段地拖上去。拖曳可真是体力活,自由攀登上男性女性几乎已经不分上下,但是爬大墙,女孩子还是吃亏些。
  不管怎么说,还是在行事历上信誓旦旦地定下6月要去爬酋长岩,只是日子愈来愈近之后我才终于开始练习大墙技艺。第一,我的绳伴Dave多年前已经爬过数座大墙,声称大墙攀登不是他的菜,不好意思逼得太紧,毕竟初学者的没效率加上器械攀登本来就缓慢,保护者是很可怜的。第二,心里还是认为器械攀登不就是拉着装备上升吗?有什么难的?临时抱佛脚应该是可以的。第三,我只是觉得“应该”爬,而不是满腔热血的“想”要爬,要求自己训练的动力还不够强。
  放手酋长岩
  到了优胜美地,先找了一个单绳距的路线练习了一整天,以适应当地的岩质。我开始絮絮叨叨地做计划,却察觉了Dave不时微皱眉头,偶尔欲言又止。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从朋友那边借来的吊帐是一人吊帐,不够两人睡,等于白借了。酋长岩上是有条路线中间有数个小平台可供栖息,但是这也代表我们每天都必须在天黑乏力前赶到地头,不像带着个吊帐那么弹性,可以随处栖息。而就算我们真的那么有效率地每天都赶到了平台,万一上面已经挤满了人,又怎生是好?
  受到这股低气压的感染,我把优胜美地大墙的指南书从封面一页页地翻到封底,又一页页地翻回封面。终于我说:“不管怎样,我应该先爬一条比较短的大墙路线,才有资格去爬酋长岩。这里写着初学者常爬的Washington Column的South Face路线,爬完三个绳段就有个可供六人栖息的小平台,不需要吊帐。多数人爬这条路线的策略是,第一天把拖曳包拖到这个平台放着,若是时间还够,就往上再爬两个绳距,把绳子固定住,回到平台睡觉。隔天不带拖曳包爬完剩下的绳距,再垂降回平台,把东西带走。看来倒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路线,如果去爬的时候,发现人满为患,就先把拖曳包放着,等人散了再回来爬也可以。”
  到Washington Column的起攀处,需要徒步两公里,而且前三分之二还和脚踏车道重迭,导游书上写着耗时一到一个半小时,我心里嘀咕怎么可能呢?这么短的距离需要走这么久?隔天早上扛着重装备一步一顿的时候,才知道其来有自,汗水大滴大滴地落在地面上,最后的路段是颇为陡峭的上坡,不时还要手脚并用地爬过大石。
  倒是一帆风顺地爬到栖息的平台,已经有两个年轻的英国人坐卧在那儿看书了,他们老远来到优胜美地就是为了爬大墙,已经试过一次,却因为装备不够,下山去补齐装备又来一次。他们和我一样也是新手,速度不是很快,一般爬这条路线耗费一到两天,他们则因为第一次不顺利的攀爬尝试,决定长途抗战,花个三天来爬,所以我们抵达时,他们已经把接下来三个绳距的固定绳铺好了。   简单地和他们聊了几句,补给一下食物饮水,我们继续往上爬,看看在天黑前能够固定几段绳距。在Dave先锋第四个绳距的同时,开始刮起风,风势有愈来愈猛的趋势,几个美国人从上方垂降下来,一个人身边还带着音响,狂放着摇滚音乐,头一顿一顿的,差点没有手舞足蹈。我看着Dave愈爬愈高,翻过一个天花板,天花板上方的裂隙系统不好进入,但Dave磨磨蹭蹭地终于也到了固定点。
  等到做好保护站,我开始沿着固定好的绳索上升,岩壁的仰角愈来愈大,很快地我的手脚已经接触不到岩壁,整个人悬空了。Dave为了让我不必在这样的地形清除装备,增加爬绳难度,他先锋的时候已经体贴地收了许多保护。我在这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悬空挂着的绳上努力往上爬,本来就很容易造成转动的力矩,加上这时候风势超大,我突然变成疯狂的陀螺,在悬空的绳子上滴溜溜地旋转个不停。我只觉得力道愈来愈快、愈来愈快,我又无法摸踢到岩壁让自己停下来,眼前一黑昏头转向地几乎要吐了。我赶紧把眼睛闭上,虽然下头有四五个萍水相逢的攀岩者在观望,我还是失去自制力、语带惊慌地喊叫起来:“我停不下来、我停不下来啊!”
  听天由命地不知道过了多久,绳梯、绳索都你侬我侬地变成了麻花之后,我才终于慢了下来。赶快趁机往上推进了一些,但是每一推都造成旋转的力矩,让我如惊弓之鸟,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好不容易到了天花板,已经头昏眼花的我,花了几乎有一世纪那么久才爬完这一段只有一个人身长的路段。风还是紧紧地刮着,装着额外衣物的小背包在我身上,歉疚着对Dave哭喊:“你冷不冷,你很冷吧?对不起。”终于到达保护站,果然他已经不知道簌簌发抖多久了。他问我说:“你打算怎么办?”“什么怎么办?”原本是计划我先锋下一个绳段,然后才回平台休息的,现在我根本没有勇气也没有精力继续下去了。
  他问我:“要干脆完全撤退,还是固定这一段就好了?”我绝对不想撤退,但是余悸犹存地说:“如果我们明天再爬,刚才的经历不会重演吧?”“似乎风大是下午的事,早上应该没有问题。”我“嗯”一声,默默地垂降回平台。刚认识的英国朋友轻轻地说:“你安全回来了!”虽然知道也感受到他纯粹温馨的关怀,脸上还是微微一红。
  上方已经没有攀登者,我们和英国朋友都摘下了头盔。铺设好床铺,和Dave吃完准备好的饭盒,下方优胜美地山谷中的房舍里,灯火一盏一盏地亮起来。斜对面则是优胜美地酋长岩之外的另一个地标“半穹岩”(Half Dome),漆黑中岩壁上有四盏头灯慢慢地上下移动着,我默默祈祷他们的平安。风已歇,变成用不着睡袋的闷热,在这里我们不用担心黑熊侵扰我们的食物,却也赶走了两只拥有毛茸茸大尾的猫科动物。这里很静,和之前几天住宿的营地Camp 4的嘈杂不可同日而语,在星辰的闪耀下,我安心地朦胧睡去。
  明年再来过
  隔天早上让英国朋友先行,早晨无风,上升时虽然还是打了两个圈子,但势道却后继无力。我先锋第五个绳段,一开始就得翻过天花板,还得努力站到绳梯最高处,才有办法够到置放下一个保护点的地方。绳梯分成数阶,愈高愈难站,可是有时候因为条件限制,必须要站到最高阶才能够着下一个保护点,那么不管别不别扭都得站上去。当时又要翻天花板,又要站到最高阶,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幸好那路段一过,第五绳段也没有特别难点了。
  Dave建议我继续先锋第六个绳段,增加我的练习机会。第六个绳段基本上是在天花板地形下的横渡,之后接到一直上裂隙。横渡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该直上裂隙除了最下方可以置放一个保护,接下来的两个窟窿,身上却找不出任何一个适用的保护装置。两个窟窿之上,看来是有条可以放保护的好裂隙,偏偏我就算站到绳梯的最高阶也还是摸不到。我回头看了看,心想也许之前放的保护有适合这两个窟窿的,但是由于先前的路段是横渡,要回头清保护不像直上的路线那么简单干脆,如果清了这些装备却还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呢?
  我问Dave:“怎么办?”他说:“你要么往前进,要么往后退,就这两条路。”我死死地往前看了好久,终于叹了一口气,开始倒转先锋。接着唉声叹气地垂降、从平台拿了拖曳包、再垂降回地面,走回停车场。
  一回到车上,我抱着水壶咕噜噜地灌水,之前我太小看器械攀登了。器械攀登和自由攀登真的差很多,不难,但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尤其一个女孩子要在耗费体力的大墙攀登上胜出,绝对必须要达到效率优化的境界,也就是系统要纯熟,转接要顺畅。如果我真要爬酋长岩,拖曳重量的限制恐怕让我顶多只能在墙上耽搁三天,那就更是要求效率。试想,如果一个绳段可以少15分钟,三十多个绳段就是少掉一天,这样就能少拖曳一天的食物饮水。
  虽然第一次爬大墙的结果不如预期,但是比起之前只在单绳距的路线上练习,这次经历毕竟让我了解到爬大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又应该学习些什么,加强些什么。重点是,我终于燃起爬酋长岩的决心,不像之前可有可无的心态,明年此时我会准备充分再回来!
其他文献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相互交错,环境陡峭艰险,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最后的秘境”。它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大的降水区,使全球热带气候北移了500公里。与此同时,这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也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的地方—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九个垂直自然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
史觉克起,到觉呷勒奠,觉呷勒奠起,到特觉木,特觉木起。到扯洛瓦惹。扯洛瓦惹起,到沙噶约觉。  ——《指路经·甘洛篇》挨近薄暮 转过一个梁子,史觉克就出现了,则拉河从右边山上下来,中积出一片缓坡坡上住房鳞次栉比,坡的中心就是今天的甘洛县则拉乡乡政府。  拜访大毕摩阿尔木且祖哈是在1月14日清早。75岁的祖哈老人透露的另一段秘史和“德布洛莫有关。德布洛莫山位于甘洛县东南部拉莫乡境,相传魔鬼之王。聪则
雪季将至,又会有成群结队的中国发烧级滑雪者或深入西北东北、或飞往世界各地,在各地的雪山上畅滑驰骋。中国滑雪人数每年至少在以30%的速度增长,是全世界增加人数最快的群体。著名的雪场大家都比较熟知,国内的比如万龙、亚布力、北大壶、南山等,每到周末及节假日,排缆车恐怕都是让人痛苦的事儿;而国外的如法国霞慕尼、瑞士的铁力士、加拿大的惠斯勒、美国的范尔、日本的新雪谷等等,这些都已成为国人第一批国外滑雪度假目
来自中国的风    今天凌晨3点开始,我和Koronui一起在甲板上长久地仰望繁星密布的天空让这星空直接笼罩在我们脸上。在传统的航海中共会用到110颗星星,他一颗一颗地指给我看,告诉我每颗星的大溪地语名字拉丁语名字以及它们的经纬。东北方向的那片区域在夏威夷语中叫做nalio,意思是“无声地带”,因为那片区域星星很少。    海风中,长久的寂静,    早上8点风平浪静。几乎没有波纹的海面形成了一个
我们无意铺排数年来背包客旅行生活变化的片段,但随着时间,旅行也进入ONLINE时代,行囊里能装的是有限的你对路途未知的预期,擎在手中的是别人对路途未知的想像。所有软件方便着你的路途,也阻断你对他乡拨云见日般的一刻惊异,你风尘而至时去发现的不再是你的发现,可能只是验证或是囫囵他人之味。  但路还是自己的,你的行囊里是你自己的祥云、锦囊和秘密……  背包客的历史也就50年。  被认可的背包旅行源于上个
2008年9月的一个上午,登上Half Dome的游客和往常一样,喝着可乐,在数码相机前摆出胜利者姿态,纪念他们耗费半天走上优胜美地公园地标的美妙时刻。在他们的正下方100米处,Alex Hannold却经历着人生中最危险的五分钟—他正试图无保护自由攀登Half Dome高达700米最陡峭的西北壁,在最后一个段落却被难度为5.11d运动攀难住了。这段大光板线路上,石头似乎没有任何纹理可抓,Honn
童话般的白色冰雪,广袤的极寒冰洋,严苛特殊的地貌—南北两极,恐怕是这个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区域了。但这一切挡不住户外的探索,在遥远神秘的两极,我们能够玩儿些什么?极点最后一纬度徒步成为徒步探险领域中最为特别的项目,能够前往的人少之又少; 跳入极地的冰洞内潜水,恐怕也会让人瞬间产生跨出三界外的恍惚;而在极地来一场极限马拉松,大概也代表着人类能力与毅力延伸的终极豪情。在极地,户外运动能玩些什么?
达喀尔是世界上最严酷、最具挑战的汽车拉力赛,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3届。2012年比赛于1月1日至15日在阿根廷、智利、秘鲁三国展开,整个赛程超过一万公里,比赛中车手们要经过砾石、泥泞、公路、沙漠等各种路况,更要经受地理跨度、温度骤变的“折磨”。正如达喀尔拉力赛创始人萨宾所说:“对于参加的人来说,这是一项挑战;对于没参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梦想。”时至今日,达喀尔拉力赛已经成为荣耀、勇气的代名词。
两千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历经数年连接起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直到北非的大通道,从此开启了一条“商品交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东西方对话之路”。一条由丝绸牵动的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根丝,连接着蚕与衣裳的两端,连接着动与静的和谐,连接着植物、动物、人类与神话的通道,连接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两端。这条路被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形象地命名为“丝绸之路”。现如今,骑行、攀登、滑雪、自驾、旅行—
阿尔卑斯山脉衍生的是一个世界,有村庄城镇、有河流湖泊,有灵动的生命、也有沉淀的历史。那些古老的经典的路,那些年轻的新奇的道,那些有形无形的蹊径,织成一张交错密集的网,环绕着穿插在这座山体之间。所以,我们去行走,一步一步走进阿尔卑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