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变所出 万变不从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U型管、半封闭式U型管、具支U型管制作实验装置,并将装置应用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燃烧条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活性炭吸附实验、Na2CO3或NaHCO3与盐酸反应等多个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U型管;半封闭式U型管;具支U型管;创新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9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31
  一、研究缘起
  “Chemistry”拆分为“Chem is try”,强调研究化学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实验的过程。我国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先生也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等”[1]。因此设计、改进、创新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利用化学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药品制作了U型管、半封闭式U型管和具支U型管等实验装置,并将这些实验装置应用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多个实验中。
  二、半封闭式U型管的制作
  将石蜡放在烧杯中加热融化,将U型管管口朝上固定在铁架台上,在U型管的一端管口放上漏斗,将融化的石蜡倒入其中,如图1[2]。取走漏斗(注意:不要让石蜡遗留在U型管的管壁上)让其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凝固,制成半封闭U型管。实验如图2所示。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没有通风设备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密闭装置,并且能消除污染。
  三、U型管、半封闭式U型管和具支U型管的创新应用
  以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实验内容为例,介绍U型管、半封闭式U型管和具支U型管在实验中的创新应用。
  1. 燃烧条件的实验
  (1)教材上的实验内容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2)教材中该实验的不足
  “燃烧条件”实验装置是非密闭的,常会因为白磷和红磷是在开放体系中燃烧,产生的白烟(P2O5)会污染环境,因此教材特别注明了实验需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事实上很多化学教师通常都在普通教室里演示该实验,很多学校实验室中也没有通风橱或抽风设备。由于白磷或红磷燃烧产生的污染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因而有不少化学教师对该实验往往采用“黑板上讲实验”或“多媒体播实验”的方式处理,因而也弱化了这一经典实验的教学功能。
  (3)创新实验的装置及药品:如图3所示。
  (4)创新实验的操作及现象解释
  ①在半封闭式U型管的两端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②在冷水和热水中分别加入两块大小相同的白磷,然后迅速塞上橡皮塞(橡皮塞上带有铜丝绕成隔板),观察U型管内两块白磷都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将U型管倒置,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而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实验完毕后,再将U型管倒置,振荡,迅速消除P2O5的污染。
  (5)创新实验的优点
  ①使用的实验药品种类少(没有使用红磷)、操作简便。
  ②实验重复性好、实用性强,有利于推广和普及。
  ③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实验,药品使用量少,绿色、环保、无污染。
  ④作為教师演示实验效果良好,也比较适合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教材上的实验内容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将水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2)教材中该实验的不足
  ①在塞橡皮塞之前,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已弥散在空气中,危害师生健康。
  ②点燃红磷伸入到集气瓶的过程中,无论动作多么迅速,都不可避免地使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外逸,最终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③实验结束后导管内留存的部分应倒吸入集气瓶中的水,导致测量结果偏小。若实验多次,就会出现测量结果时而偏大、时而偏小的情况,教师即使把失误的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述和论证也难以让学生信服,更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创新实验的装置及药品:如图4所示。
  (4)创新实验操作及现象解释
  ①在U型管的左侧放置一个铜丝绕成的隔板,隔板表面做成凹槽状。
  ②将U型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从U型管的左侧管口加入少量热水到第一格刻度线处,将水面以上空间平均分成五等份(如图4所示),用镊子夹取一小块用滤纸吸干表面水的白磷放入隔板凹槽中。
  ③塞上橡胶塞观察实验现象,几秒钟后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等冷却后,右侧液面下降左侧液面上升,最终上升到液面以上空间的五分之一处。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④实验完毕后,倾斜U型管,迅速消除P2O5的污染。
  (5)创新实验的优点   ①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便于观察水位上升的现象。
  ②利用铜丝的导热性,使实验操作简单化,消除了点燃红磷后能否快速伸入的影响。
  ③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实验,药品使用量少,无污染,并且实验结果一致性高。
  ④作为教师演示实验效果良好,也可安全地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并且有利于实验推广和普及。
  3. 活性炭的吸附实验
  (1)教材上的实验内容
  ①第四单元水的净化中,虽然没有具体要求进行活性炭吸附,但是大部分老师为了完整的进行水的净化实验,都进行活性炭的吸附实验。
  ②向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
  (2)教材中此类实验的不足
  在第四单元课题2讲到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有色有味杂质时,缺乏实验支持学生不易理解。在第六单元第1课时介绍木炭及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实验时安排了演示实验,但由于实验是将木炭或活性炭投入一瓶有红色水的锥形瓶里,炭的黑色干扰了现象的观察,学生对活性炭的吸附色素和气味的性质仍有疑问,如果再加入过滤实验则耗时过长影响课堂效率。
  (3)创新实验装置及药品:如图5所示。
  (4)创新实验操作及现象解释
  ①在U型管中装入1/3体积的活性炭,两端用棉花堵住,用玻璃棒压实。
  ②将该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从U型管的一侧倒入10mL果粒橙(倒入之前上下振荡)。
  ③约1分钟后观察到从U型管的另一侧流出澄清透明的溶液,对比两边溶液发现不仅除去了果粒橙的颜色而且除去了气味。
  ④取下U型管,将无色溶液倒出发现U型管的另一侧留有果粒,说明活性炭层不仅能够吸附可溶性的色素和气味还能过滤不溶性杂质果粒。
  (5)创新实验的优点
  ①实验装置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简便,便于吸附前后的实验对比。
  ②将生活中的果粒橙变成清澈的液体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时间短。
  ③结合生活中的实验,教学效果非常好,还可以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
  4.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1)教材上的实验内容及问题
  向盛有0.5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现象。
  (2)教材中该实验的不足
  ①课本设计的实验只能探究两者是否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对于两者现象差异学生无法直观感受,所以记录实验现象时,都是以教师告知为主。
  ②最重要的是:该实验无法解决等质量碳酸钠、碳酸氢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的快慢、生成二氧化碳多少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与高中知识进行衔接。
  因此,为了很好地进行初高中衔接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提供直观的实验平台,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创新设计。
  (3)创新实验装置及药品:如图6所示
  (4)创新实验操作及现象解释
  ①在半封闭式具支U型管的两侧分别加入同浓度的3mL盐酸。
  ②将两个各装0.3g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U型管的管口(U型管管口事前粘涂雙面胶防止气压变大气球弹出)。
  ③将气球内的Na2CO3或NaHCO3粉末同时倒入U型管中,观察到NaHCO3粉末这边反应更快,气球最先鼓起。
  ④反应结束后往外拉动注射器,拔下注射器并安装金属针头将注射器内的气体注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5)创新实验的优点
  ①该实验很好地控制了变量,做到了等量、同时。
  ②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明显,通过气球变化的不同很容易得到实验结论。
  ③该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效果良好,也比较适合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④两个实验,可以一人同时操作,对比性强,因此渗透了“比较学习法”。
  四、结束语
  宋朝吕本中在《官箴》中写道:“惟变所出,万变不从”。意思是惟有变化才能推陈出新,否则教条主义没有出路。而“惟变所出,万变不从。”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应该保持不变。化学教学中课本实验的创新正应如此,我们可以利用创新实验使操作变得简单,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使实验更加安全、环保;不变的是目的: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实验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在实验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谢丹敏,汤中华.封闭式U型管在对比实验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6(4)
其他文献
当你在南山路可爱的小餐馆里点了一盅东坡肉,感觉它像湖水一样甜甜腻腻地在你的味蕾和身体中化开的时候,就能依稀明白:西湖和杭州,向来是要用心来勾连的,大隐于市并不是苦渡,而是闲情。杭州的风月,就是这样的情。    从宋朝开始,除却战乱纷扰的时局,杭州城如同今天的丽江,一直是百姓行游唱婉的温柔乡,特别是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位大文豪先后历任杭州刺史,史无前例地将湖中淤泥筑造成可供游客风月下行走的堤岸,也将杭州
徐波  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他乘直升机,克服了高原反应、悬空的恐惧、刺骨的寒风等困难,从空中探寻古格王国,使这一尘封千年的王国在镜头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飞机掠过的几秒钟里,历史被轻轻带过了,快门瞬间的眨动后,被遗忘的久远记忆便跃然纸上,呈至案头。    黄辉  摄影师  隐藏在东交民巷的布鲁宫曾经发生过的历史足以闪耀世界,如今在这里传奇主厨Daniel Boulud正在上演新的精
那个夏天,当飞机掠过某座不知名的雪山时,我从邻座口中第一次听到了雨崩的名字,开始对那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有了许多美丽的遐想,从而改变行程,踏上了前往德钦的旅途。  雨崩位于云南德钦县云岭乡境内,梅里雪山脚下,目前无公路可通,山路陡峭,与外界沟通很少。“不到天堂,便去雨崩”,喜爱雨崩的人都坚信这里就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守望雪山  从香格里拉前往德钦和飞来寺,8个小时的车程并不轻松,但仲夏的藏东南风
广州方所,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组合,涵盖了书店、美学生活、衣饰设计、展览空间与咖啡,为懂得文化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们打造了一个吃喝玩乐之外的好去处。  文艺青年们说,有了方所,广州算是翻身了。它以独特的创新型书店扭转了人们对于广州新兴文化不强健的印象,令人耳目一新。自2011年11月底开业以来,这个有着独到商业运作模式的文化标杆被众人极力追捧,绝不是件偶然的事情。方所是以书店为主体的新型复合店,设于广
在统治中国的48年中,慈禧太后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她的喜怒哀乐直接构成了晚清政治史上的各个篇章。而在同时,她又以十足的女人之身,充满热情地生活在宫中。    慈禧太后每天早、中、晚共有两三个小时左右时间用于梳妆。拂晓卯时(凌晨5点多钟),慈禧的卧室兼化妆室内就已忙碌非凡:帝国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开始了一天最初的美容步骤。  慈禧长期居住的储秀宫北房西次间,现今仍保持着当年陈设的原样。而慈禧每天
摘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栽体,在分析对比小学科学、初中物理、初中生物与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初一初二学生形成“播撒化学的种子,让化学知识和素养自然生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提出“知识是种子,实践是土壤,观念是树干,素养是果实”的观点。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中构建化学学科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策略;已知经验;科学素养 
手腕的姿态表达着不可言喻的态度,无论是柔弱或坚韧、静默或热情、急躁或淡泊,每一款腕上单品都是一种语言的书写与表达。没有一处配饰能像在腕间这样安静优雅地体现主人的品味。它们总像施了魔法一样,迅速与主人的气质相融合,在跃动间如精灵一般诉说佩戴者的心语,彰显别具一格的魅力。
CNT:此次展览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有没有“镇展之宝”?  马未都:重要展品有很多,像清代的甜白釉僧帽壶、南宋的龙泉窑莲瓣碗(青釉)都是。整体说来,没有特别突出哪一件或哪一项,12个门类分布比较均衡,让大家都有机会看到。    CNT:展览突出介绍的是釉色的演变,那么在您看来,釉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变了,还是科技水平提高了?  马未都:都有。我们所说瓷的颜色是包括复色的,它不像彩瓷那样是
“探险中最艰难的是决定走哪条路或做什么。一旦决定了,剩下的就只是去做了。”  女探险家罗宾·戴维森27岁时,仅带着4头骆驼和1条狗,只身行走2500公里,成功穿越了澳大利亚内陆沙漠。在她的一本书中我读到上面的话,可能并非是确切的原文,但其核心意思就是:想出做什么要比去做难得多。  可以说所有的探险家,包括生活中的冒险者,都深知这一点。当你去寻找一份有价值的工作,追寻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或是思考一
抵达西藏后,我出了机场,开始沿公路朝着拉萨的方向走去。我认为寻找香格里拉应该首先从拉萨开始,但心里却又不是十分的肯定。于是,我开始问路,寻求帮助。  我向一位僧侣问路,他递给我一杯清香扑鼻的酥油茶。在西藏的清晨,当天刚蒙蒙亮,大地还未完全苏醒过来,而且天还很冷的时候,喝上这样一杯酥油茶,人会觉得心里暖烘烘的。那位僧人向我解释说,如果我要寻找方向的话,就应该从喝酥油茶开始。  西藏 大昭寺的那一杯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