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小学数学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两位数的认识和一位数进位加法以及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前和教学中我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怎样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样退位。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探索退位减法的算理前,联系前面学习的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设计了几道口算题:15-9、16-8、13-6、12-7、46-3、78-6、26-5。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破了退位减法中为什么要退位这一难点,从而使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学习新知。
思考二:如何引入新课?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选择了从生活情境引入——猜一猜老师的年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表现得比较好奇而且兴趣盎然。接下来,就让学生利用老师的年龄和自己的年龄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引入新课。
思考三:教材为什么先教学“30-8”而不是先教学“33-8”?
《备课手册》上是这样说明的:“先教学整十数减一位数,着重解决退位的原理和方法。”为此,我在一班教学时做了一个尝试,只让学生根据我的年龄(26岁)和学生自己的年龄(8岁)之间的差来解决问题,即先教学几十几减几,后让学生尝试练习几十减几。但结果发现,先教学几十几减几确实很难,只有几个学生能想到从被减数里分出十几来减,更别说想出其他的算法了。后来我在二班教学时还是用教材中原有的程序,只是在原先教学程序前增加一个猜年龄的过程。由于跟我搭班的老师正好是30岁,利用这样的条件,先教学“30-8”,再教学“26-8”,效果明显不一样了,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可见,教材这样安排,确实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
思考四:探索算法时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吗?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十分好动,进行操作时常常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从而浪费时间,因此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经常能省则省。事实上,只要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学具,一定会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30-8”,只要学生带着“如何从30根小棒中拿出8根”这样的疑问来摆小棒,就可以发现:要拿出8根,可以拆开1捆小棒,拿出其中的8根还剩下2根,而原有的3捆小棒被借走1捆后還剩下2捆,十位上也就少了1,合起来就是22根。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就能把算理理清并内化。
思考五:允许学生有多种算法吗?
在教学“26-8”时,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如:26-8=16-8+10=18;26-8=10-8+16=18;26-8=26-6-2=18:26-8=26-10+2=18;26-8=26-16+8=18……从承前启后的角度来看,第一种方法更具有价值。“承前”,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口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想到这样算应该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启后”,学生将要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笔算”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笔算”,显然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习竖式计算。所以,从学生的后继学习着眼,第一种方法还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的。当然,学生在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只要能算得又对又快就行。
思考一:怎样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样退位。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探索退位减法的算理前,联系前面学习的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设计了几道口算题:15-9、16-8、13-6、12-7、46-3、78-6、26-5。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破了退位减法中为什么要退位这一难点,从而使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学习新知。
思考二:如何引入新课?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选择了从生活情境引入——猜一猜老师的年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表现得比较好奇而且兴趣盎然。接下来,就让学生利用老师的年龄和自己的年龄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引入新课。
思考三:教材为什么先教学“30-8”而不是先教学“33-8”?
《备课手册》上是这样说明的:“先教学整十数减一位数,着重解决退位的原理和方法。”为此,我在一班教学时做了一个尝试,只让学生根据我的年龄(26岁)和学生自己的年龄(8岁)之间的差来解决问题,即先教学几十几减几,后让学生尝试练习几十减几。但结果发现,先教学几十几减几确实很难,只有几个学生能想到从被减数里分出十几来减,更别说想出其他的算法了。后来我在二班教学时还是用教材中原有的程序,只是在原先教学程序前增加一个猜年龄的过程。由于跟我搭班的老师正好是30岁,利用这样的条件,先教学“30-8”,再教学“26-8”,效果明显不一样了,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可见,教材这样安排,确实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
思考四:探索算法时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吗?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十分好动,进行操作时常常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从而浪费时间,因此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经常能省则省。事实上,只要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学具,一定会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30-8”,只要学生带着“如何从30根小棒中拿出8根”这样的疑问来摆小棒,就可以发现:要拿出8根,可以拆开1捆小棒,拿出其中的8根还剩下2根,而原有的3捆小棒被借走1捆后還剩下2捆,十位上也就少了1,合起来就是22根。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就能把算理理清并内化。
思考五:允许学生有多种算法吗?
在教学“26-8”时,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如:26-8=16-8+10=18;26-8=10-8+16=18;26-8=26-6-2=18:26-8=26-10+2=18;26-8=26-16+8=18……从承前启后的角度来看,第一种方法更具有价值。“承前”,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口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想到这样算应该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启后”,学生将要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笔算”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笔算”,显然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习竖式计算。所以,从学生的后继学习着眼,第一种方法还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的。当然,学生在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只要能算得又对又快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