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必定会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主要讲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了加强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8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掌握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目前情况,让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计算机知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现在我国中小学校大多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学的信息技术己不再是零起点,但是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起点,同时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使得学生毕业后出现理论与实际接不了轨的现象。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填灌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并且,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大量知识的讲授,学生不能同步操作,实践时间较少,难以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这种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2.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进步
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教材的结构模式都不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教材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偏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3.考核形式与实际应用不符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考核形式主要为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或与计算机技能相关的考试合格率进行衡量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掌握情况,而并非是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从目前情况来看,应付计算机技能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一张证书。这固然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使得学生走上社会时多了一张“通行证”。但这样必然导致教学知识面的狭窄,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掌握得不够,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学完这些课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合理地选购电脑、配置适度实用的多媒体计算机,更无法顺利使用当前最流行的一些办公软件。
二 加强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建议
为了适应新形势,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应根据高校教育的特点,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等,将计算机技术更多的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
1.计算机教学教材要有针对性,与时俱进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 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必须与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相适应, 与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要突出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 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反映到教材中。
2.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计算机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把教师的课堂讲解、演示和学生的自、互学相结合,把学生的听课、完成作业和搞好课程设计相结合。这就要求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必须有硬件设备和多样化、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教学软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应用软件,实现零距离就业,学校机房应在课余时间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大多院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忙于教学,没有精力投身于科研以及业务的进修与提高, 而计算机技术更新过快, 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较慢,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已成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外出进修、培训,使教师的知识能及时更新,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理论, 善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这样才能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4.改革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加大计算机硬件的投入, 保证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机房,在教师讲授完理论部分后,学生直接操作。当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 有选择的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结合现在提倡的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的实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际上它并不是简单的任务,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该教学方法的实质,任务设计是关键,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5.加强考核形式的调整
根据教学内容结构,将考核形式由单纯参加统考的形式转变为模块考试和职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工作过程划分考试模块,考试形式采取过关形式,即学生每过一关进入下一关,一次完成所有模块内容,最后参加职业能力考试通过,考试成绩为合格。模块考试和职业能力考试每月安排一次。学生可以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可以一入学就参加考试,如果学生考试合格,即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记为合格,未完成课程准许免修。整个考核都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工作实际过程,这样促使学生从盲目的学习到有目标的学习,从理论与实践操作并重到操作目标明确、注重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从以学会为目的到以熟练操作为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除了以上考核形式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开展各种技能大赛进行考试,参考大赛给出成绩。例如:“文字录入比赛”“、计算机组装大赛”“、Word 综合排版大赛”、“Excel 综合运用大赛”、“演示文稿综合运用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不管采用以上哪种方式,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创新, 还应包括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心理的研究, 并找到更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我們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探索。本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培养出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8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掌握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目前情况,让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计算机知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现在我国中小学校大多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学的信息技术己不再是零起点,但是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起点,同时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使得学生毕业后出现理论与实际接不了轨的现象。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填灌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并且,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大量知识的讲授,学生不能同步操作,实践时间较少,难以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这种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2.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进步
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教材的结构模式都不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教材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偏离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3.考核形式与实际应用不符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考核形式主要为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或与计算机技能相关的考试合格率进行衡量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掌握情况,而并非是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从目前情况来看,应付计算机技能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一张证书。这固然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使得学生走上社会时多了一张“通行证”。但这样必然导致教学知识面的狭窄,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掌握得不够,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学完这些课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合理地选购电脑、配置适度实用的多媒体计算机,更无法顺利使用当前最流行的一些办公软件。
二 加强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建议
为了适应新形势,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应根据高校教育的特点,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等,将计算机技术更多的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
1.计算机教学教材要有针对性,与时俱进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 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高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必须与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相适应, 与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要突出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 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反映到教材中。
2.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计算机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把教师的课堂讲解、演示和学生的自、互学相结合,把学生的听课、完成作业和搞好课程设计相结合。这就要求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必须有硬件设备和多样化、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教学软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应用软件,实现零距离就业,学校机房应在课余时间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大多院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忙于教学,没有精力投身于科研以及业务的进修与提高, 而计算机技术更新过快, 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较慢,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已成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外出进修、培训,使教师的知识能及时更新,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理论, 善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这样才能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4.改革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加大计算机硬件的投入, 保证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机房,在教师讲授完理论部分后,学生直接操作。当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 有选择的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结合现在提倡的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的实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际上它并不是简单的任务,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该教学方法的实质,任务设计是关键,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5.加强考核形式的调整
根据教学内容结构,将考核形式由单纯参加统考的形式转变为模块考试和职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工作过程划分考试模块,考试形式采取过关形式,即学生每过一关进入下一关,一次完成所有模块内容,最后参加职业能力考试通过,考试成绩为合格。模块考试和职业能力考试每月安排一次。学生可以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可以一入学就参加考试,如果学生考试合格,即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记为合格,未完成课程准许免修。整个考核都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到工作实际过程,这样促使学生从盲目的学习到有目标的学习,从理论与实践操作并重到操作目标明确、注重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从以学会为目的到以熟练操作为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除了以上考核形式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开展各种技能大赛进行考试,参考大赛给出成绩。例如:“文字录入比赛”“、计算机组装大赛”“、Word 综合排版大赛”、“Excel 综合运用大赛”、“演示文稿综合运用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不管采用以上哪种方式,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创新, 还应包括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心理的研究, 并找到更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我們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探索。本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培养出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