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体育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无体教结合阶段”、“体教结合,以体为主阶段”、“体教结合,教育推动阶段”和“体教融合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无体教结合阶段”,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处于社会主义初步探索阶段,其中教育制度刚刚起步,在当时体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而是归为教育部的管理。第二个阶段为“体教结合,以体为主阶段”,从乒乓外交打开我国外交国门到申奧成功促使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无一不证明体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体育锻炼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在这两个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体育课随意被挤占,经费被挪用,体育老师“生病”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体教分离导致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青少年体质逐渐下降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我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出现了第三个阶段,即“体教结合,教育发力”,主要目标是培养高文化的体育后备人才,其次是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在此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利用教育资源培养运动员的重要性,自1993年起,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体教结合的政策,开始在高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逐渐在大中专、普通高中和中小学引进优秀的教练员,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初步结合,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但是早期的体教结合并没有解决优秀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就业难的问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不足、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的问题仍非常严重。因此,想要解决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问题,仅仅“结合”还是不够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融合”才可以解决“体教结合”中出现的问题。
在2020年8月31日由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意见》已经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即第四个阶段,“体教融合”阶段。“体教融合”充分发挥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优势,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体教融合”,都是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不断发展的时代产物。
2 “体教融合”背景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影响
2.1 由“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对我国体育课程的进步意义
通过在知网上检索有关体教结合的文章,发现大多数是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个别学校有了一定的成效,由此看出“体教结合”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效果显著,并且“体教结合”的侧重点更偏重于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水平,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为了使“体育”与“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更深一步的融合,使两者相互促进,我国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2020年8月31日联合发布了《意见》,由“结合”改为“融合”,说明“体育”与“教育”将进行更深一步的深化改革,使两者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1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在《意见》中指出,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为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提供了条件,“一校一品”是为了建立以优势体育项目为特色所提出的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发挥其品牌效应,使学校获得政府部门、社会、学生家长的认可。 “一校一品”是每个学校都有本校所擅长的一个或多个体育项目,努力做到使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这项运动技术并运用在比赛中,这样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如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设的以击剑为特色的项目,还有棒球、毽球等各种新兴运动项目引入普通中小学作为特色,就不断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内容。“一校一品”的提出使普通的中小学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去建设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学校。
2.1.2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的不断完善
(1)夏冬令营活动的开展
《意见》中指出,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充分开展夏冬令营活动,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运动技能水平。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各地教育、体育部门要为社会体育俱乐部组织提供场地器材的支持,并使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育有序的衔接起来。传统的学校体育在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课上技能的锻炼。夏冬令营和社会俱乐部的加入丰富了学校体育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时间和丰富的形式提高运动技能。
(2)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结合起来
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反而下降,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重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市场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雄厚的师资力量、标准的场地器材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家长的目光,也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加入体育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也逐渐成为了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一种途径。在《意见》中提出,通过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激发学校体育的活力,政府也要给予体育俱乐部一定的支持,社会组织中优秀的教练员进校园也可以普及运动技能。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首先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同时俱乐部中优秀的教练员也能在校园普及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2.2 教学目的地转变
“体教融合”是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让体育不再是教育的分支。在过去“体教结合”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是为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但“体教融合”的目的是“以体育人”,体育不仅仅是以锻炼出健康的体魄为目的,而是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的“德、智、美、劳”共同发展。以这样的目的发展学校体育,丰富了我国体育课程的内涵,使体育与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3 结论
3.1 “体教结合”为“体教融合”提供了基础,“体教融合”是“体教结合”的发展
“体教结合”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充分发挥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优势,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但由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理念不同,导致后期两者在组织竞赛、训练等活动中出现矛盾,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系统优势,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出了“体教融合”,让体育与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更深一步的“融合”,使两者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隶属的关系。因此“体教结合”为“体教融合”奠定了基础,“体教融合”是“体教结合”的发展。
3.2 “体教融合”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1)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体教融合”背景下, “一校一(多)品”让每个普通中小学、高中引入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体育构建“品牌”校园,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2)学校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化
夏冬令营的开展和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丰富了学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夏冬令营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给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学校体育。
(3)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
“体教融合”下的教学目标从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和塑造健康的体质变为以体育人,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让体育促进“德、智、美、劳”共同发展,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根据我国体育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无体教结合阶段”、“体教结合,以体为主阶段”、“体教结合,教育推动阶段”和“体教融合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无体教结合阶段”,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处于社会主义初步探索阶段,其中教育制度刚刚起步,在当时体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而是归为教育部的管理。第二个阶段为“体教结合,以体为主阶段”,从乒乓外交打开我国外交国门到申奧成功促使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无一不证明体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体育锻炼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在这两个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体育课随意被挤占,经费被挪用,体育老师“生病”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体教分离导致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青少年体质逐渐下降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我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出现了第三个阶段,即“体教结合,教育发力”,主要目标是培养高文化的体育后备人才,其次是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在此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利用教育资源培养运动员的重要性,自1993年起,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体教结合的政策,开始在高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逐渐在大中专、普通高中和中小学引进优秀的教练员,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初步结合,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但是早期的体教结合并没有解决优秀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就业难的问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不足、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的问题仍非常严重。因此,想要解决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问题,仅仅“结合”还是不够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融合”才可以解决“体教结合”中出现的问题。
在2020年8月31日由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意见》已经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即第四个阶段,“体教融合”阶段。“体教融合”充分发挥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优势,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体教融合”,都是我国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不断发展的时代产物。
2 “体教融合”背景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影响
2.1 由“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对我国体育课程的进步意义
通过在知网上检索有关体教结合的文章,发现大多数是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个别学校有了一定的成效,由此看出“体教结合”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效果显著,并且“体教结合”的侧重点更偏重于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水平,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为了使“体育”与“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更深一步的融合,使两者相互促进,我国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2020年8月31日联合发布了《意见》,由“结合”改为“融合”,说明“体育”与“教育”将进行更深一步的深化改革,使两者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1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在《意见》中指出,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为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提供了条件,“一校一品”是为了建立以优势体育项目为特色所提出的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发挥其品牌效应,使学校获得政府部门、社会、学生家长的认可。 “一校一品”是每个学校都有本校所擅长的一个或多个体育项目,努力做到使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这项运动技术并运用在比赛中,这样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如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设的以击剑为特色的项目,还有棒球、毽球等各种新兴运动项目引入普通中小学作为特色,就不断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内容。“一校一品”的提出使普通的中小学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去建设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学校。
2.1.2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的不断完善
(1)夏冬令营活动的开展
《意见》中指出,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充分开展夏冬令营活动,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运动技能水平。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各地教育、体育部门要为社会体育俱乐部组织提供场地器材的支持,并使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育有序的衔接起来。传统的学校体育在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课上技能的锻炼。夏冬令营和社会俱乐部的加入丰富了学校体育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时间和丰富的形式提高运动技能。
(2)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结合起来
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反而下降,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重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市场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雄厚的师资力量、标准的场地器材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家长的目光,也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加入体育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也逐渐成为了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一种途径。在《意见》中提出,通过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激发学校体育的活力,政府也要给予体育俱乐部一定的支持,社会组织中优秀的教练员进校园也可以普及运动技能。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首先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同时俱乐部中优秀的教练员也能在校园普及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2.2 教学目的地转变
“体教融合”是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让体育不再是教育的分支。在过去“体教结合”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是为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但“体教融合”的目的是“以体育人”,体育不仅仅是以锻炼出健康的体魄为目的,而是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的“德、智、美、劳”共同发展。以这样的目的发展学校体育,丰富了我国体育课程的内涵,使体育与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3 结论
3.1 “体教结合”为“体教融合”提供了基础,“体教融合”是“体教结合”的发展
“体教结合”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充分发挥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优势,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但由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理念不同,导致后期两者在组织竞赛、训练等活动中出现矛盾,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系统优势,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出了“体教融合”,让体育与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更深一步的“融合”,使两者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隶属的关系。因此“体教结合”为“体教融合”奠定了基础,“体教融合”是“体教结合”的发展。
3.2 “体教融合”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1)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体教融合”背景下, “一校一(多)品”让每个普通中小学、高中引入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体育构建“品牌”校园,丰富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2)学校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化
夏冬令营的开展和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丰富了学校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夏冬令营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给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学校体育。
(3)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
“体教融合”下的教学目标从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和塑造健康的体质变为以体育人,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让体育促进“德、智、美、劳”共同发展,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