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郭沫若表示希望科学家们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而不要让想象被艺术家独占。这句话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发挥想象。
那么,怎么才能触发想象力呢?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一首传唱了几十年的歌曲,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歌曲创作之初,导演曾建议把“一条大河”改为“万里长江”。词作者乔羽没有同意,他说:“万里长江边上住着多少人?而‘一条大河’祖国处处都有。”的确,每当我们深情地唱起这首歌时,“一条大河”就唤起了我们心中无限的想象,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一条大河”都不是一个模样,但思乡爱国的情感都是相同的;相反,如果照导演的意见改了,那没有住在“万里长江”边上的人就很可能无所触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作和阅读都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篇好文章或一首好诗歌,是作者和读者发挥想象共同创造出来的。
要能触发想象,就要让思绪冲破时空的局限。我们来对比两个著名的故事:
唐朝的杜牧写了一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的形象鲜明,意境广阔,历来深受赞扬。可是到了明朝,杨升庵却站出来“纠错”:“千里”应为“十里”,因为“千里”太宽了,谁看得见,谁听得见?这个“纠错”成了这个大学问家流传千古的笑话。
老舍曾以清代一位诗人的名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作画。此时的齐白石老人已经91岁高龄了,还真遇上了一个难题:画幅有限,难容十里;画面无声,怎听蛙鸣?后来我们看到的是:画面上淡淡地抹了几座远山,一股急流夹带着一群蝌蚪,从山间乱石中奔泻而出。这浮游在急流中的蝌蚪,让人们自然地联想到,青蛙顺着十里山泉水,穿游于怪石乱崖间。谁看了这个画面能不联想到十里山泉里的蛙鸣呢?
这两个故事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杜牧的诗不受视野约束,让读者在想象中完全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如果排除了想象,硬要限制在眼睛所见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就该讨论眼睛到底能看到十里、九里,还是八里。这样还有诗吗?“千里江陵一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句岂不都应该用眼睛能看多远来审视一番?齐白石老人的这幅晚年作品把读者的想象牵引到了有限画幅之外的无限空间,所以成了传世之宝。
其实,我们都不缺乏想象。你如果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画一个圆,问他们这像什么,恐怕十个小朋友会说出十个答案。可惜后来我们没有保护好也没有发展好自己的想象力。问小朋友雪化了是什么,小朋友回答是春天。老师说不对,标准答案是水。其实,这个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强,可惜被“标准答案”扼杀了。
想象并非天马行空,相反是脚踏实地的。相传宋徽宗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院学生,要看看谁能把“藏”的意思表现得最好。那些画一个塔顶或画一角红墙的,当然没有“藏”好。有两幅画,一幅“烟云紧锁,绿树掩映,溪水淙淙,一老僧弯腰汲水”;另一幅是“山深路险,云遮雾障,一僧拄杖直立,举首远眺”。第一幅画让我们想到,老僧打水是日常生活所需,附近一定有他住的寺庙;第二幅画面上的僧人有可能是在云游四方,附近不一定有寺庙。一对比,构思的高下立现。
那么,怎么才能触发想象力呢?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一首传唱了几十年的歌曲,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歌曲创作之初,导演曾建议把“一条大河”改为“万里长江”。词作者乔羽没有同意,他说:“万里长江边上住着多少人?而‘一条大河’祖国处处都有。”的确,每当我们深情地唱起这首歌时,“一条大河”就唤起了我们心中无限的想象,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一条大河”都不是一个模样,但思乡爱国的情感都是相同的;相反,如果照导演的意见改了,那没有住在“万里长江”边上的人就很可能无所触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作和阅读都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篇好文章或一首好诗歌,是作者和读者发挥想象共同创造出来的。
要能触发想象,就要让思绪冲破时空的局限。我们来对比两个著名的故事:
唐朝的杜牧写了一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的形象鲜明,意境广阔,历来深受赞扬。可是到了明朝,杨升庵却站出来“纠错”:“千里”应为“十里”,因为“千里”太宽了,谁看得见,谁听得见?这个“纠错”成了这个大学问家流传千古的笑话。
老舍曾以清代一位诗人的名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作画。此时的齐白石老人已经91岁高龄了,还真遇上了一个难题:画幅有限,难容十里;画面无声,怎听蛙鸣?后来我们看到的是:画面上淡淡地抹了几座远山,一股急流夹带着一群蝌蚪,从山间乱石中奔泻而出。这浮游在急流中的蝌蚪,让人们自然地联想到,青蛙顺着十里山泉水,穿游于怪石乱崖间。谁看了这个画面能不联想到十里山泉里的蛙鸣呢?
这两个故事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杜牧的诗不受视野约束,让读者在想象中完全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如果排除了想象,硬要限制在眼睛所见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就该讨论眼睛到底能看到十里、九里,还是八里。这样还有诗吗?“千里江陵一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句岂不都应该用眼睛能看多远来审视一番?齐白石老人的这幅晚年作品把读者的想象牵引到了有限画幅之外的无限空间,所以成了传世之宝。
其实,我们都不缺乏想象。你如果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画一个圆,问他们这像什么,恐怕十个小朋友会说出十个答案。可惜后来我们没有保护好也没有发展好自己的想象力。问小朋友雪化了是什么,小朋友回答是春天。老师说不对,标准答案是水。其实,这个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强,可惜被“标准答案”扼杀了。
想象并非天马行空,相反是脚踏实地的。相传宋徽宗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院学生,要看看谁能把“藏”的意思表现得最好。那些画一个塔顶或画一角红墙的,当然没有“藏”好。有两幅画,一幅“烟云紧锁,绿树掩映,溪水淙淙,一老僧弯腰汲水”;另一幅是“山深路险,云遮雾障,一僧拄杖直立,举首远眺”。第一幅画让我们想到,老僧打水是日常生活所需,附近一定有他住的寺庙;第二幅画面上的僧人有可能是在云游四方,附近不一定有寺庙。一对比,构思的高下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