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封家信见证父母与我的1977高考往事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uuu52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从《参考消息》上察觉到高考招生制度发生了变化
  1977年10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对于当年参加高考的570万名考生来说,这是他们一段惊心动魄的生命历程。作為570万名考生中的一员,当我回望1977年的高考,自己之所以能够大胆决定报名参加考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对我的鼓动与支持。40多年后,重新整理1976年4月至1978年2月我在上海崇明跃进农场工作时父母给我的21封家信,捧读这些敲盖着岁月邮戳的信笺,让我感动的是,其中有8封居然是专门谈及1977年高考的。尤其惊讶的是,早在1977年的3月,母亲就从这年3月21日《参考消息》读到的一则外电报道上,敏锐地察觉到高考招生制度会发生变化,当即在23日给我写了一封信:
  翔:
  春节探亲回崇明怎么一直没来信?家中甚不放心。
  你在那里可好?前几天报上刊登了崇明与南汇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接着其它县与县之间又向崇、南学习,掀起竞赛热潮。在我们想象中大概农场现在很忙,不知你们情况怎么样?
  今天参考消息上有一条关于《中国整顿考试制度》说今后大学招生拟采取“两条腿”做法,既从工农兵中选拔,又从高中考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直接升大学,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我们认为你把所有业余时间都化在文学爱好上不值得,应该学点真本领,数学基础一定要打(好),希望你在崇明好好干,不能把美好的学生时代无味(谓)虚度。年轻人要有志气,要有上进心,不能得过且过,要下苦功夫!
  伙食要改善,劳逸要得当,注意身体。平脚裤寄给你,还是你在崇明买,还是有便人带,考虑后来信。
  105—10
  信尾的落款105—10,是当时我家的居住处杨浦区长白二村105号10室。因“文革”中取消高考制度,我中学毕业没能参加高考,父母始终为我遗憾。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父母,均具有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他们平时不但自己很注重读书看报学习,对我们3个子女的学习亦是抓得很紧。因此,当母亲从《参考消息》上一则外电报道中得知今后大学招生拟采取“两条腿”做法,便敏锐地嗅觉到高考制度可能会有变化,当即来信问我“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而《人民日报》是在当年的10月21日才正式发表《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进行重大改革》通知的。
  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如此“心急如焚”地把这一仅是参考的“消息”写信告知我,是在对我敲木鱼,让我对接下来高考制度可能产生变化做好思想准备。母亲是一名从事航天事业的科技工作者,科学救国、科技强国是她的人生信念,因而,对我喜欢文学,经常写写弄弄,一直是持反对态度的,她曾在1977年6月19日给我的一封来信中这样写到:“对你来讲,关键问题不在于会写文章,现在大家文化水平都在提高,不稀奇。就拿姚文元来讲,前几年是红得发紫的人物,现在怎么样了?”经历了“文革”风暴后的父母,深知舞文弄墨是十分虚幻的,甩笔杆子的人,弄得不好就会引火烧身、身败名裂。
  1977年10月21日,当全国各大报纸刊登《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进行重大改革》通知后,母亲立即在24日给我来信:
  翔:
  你好!最近高教部关于招考事项已在报上刊登,请你阅悉。不知你们这些知青有何反应?你本人有什么打算没有?我室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收集了各届大学招考的试题,以及今年应考的复习提纲,不知你可需要,如有报考的雄心壮志,又有应考的充分准备,那末(么)来信,我给你寄来。
  已上山下乡的知青也可报名,不需要二年工令(龄)。裘老师那里应去联系,多多请教。即使今年没有打好基础,可以从现在起好好下苦功,待今后招生时去应考。过去“四人帮”把求上进的正派青年污为中了读书做官论的毒,可是这帮人就看不到文盲加流氓会灭种亡国的危险。最后希望你在农场搞好本职工作,注意锻炼身体,素质好同样体质也要好。家中一切正常。刘琦学习有进步,阿三有些骄傲。
  母亲 1977年10月24日
  一定是言犹未尽,母亲在信的上端,又加上了一段话:你要不要跟董老师联系一下,谈谈当初求学受挫的情景,或者把自己的志愿向校党支部反应(映)。从报上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母亲便在第一时间写信向我下达动员令,并准备把应考的复习提纲邮寄给我。信中提到的裘老师、董老师是我在安图中学就读时,先后担任过我们75届(1)班班主任的裘婉儿、董盘芬两位老师。裘老师是教数学的,董老师是教语文的。因母亲经常参加安图中学的家长会,故和裘老师、董老师十分熟悉。信中提到的“求学受挫”,是指毕业分配时,母亲曾经向学校恳求:“刘翔在学校里读书很卖力的,最后一个学期还被评为‘三好学生’。现在高考取消了,能否分配他到技校继续读书?”但学校负责毕业分配的领导斩钉截铁地告诉母亲:根据“长子务农”的毕业分配政策,刘翔别无选择,去农场务农,是他唯一的出路。现在我离开安图中学,分配到跃进农场已经1年多了,可母亲依然还在为我当初的分配而“耿耿于怀”,因此,也就有了加在此信上端的一段话。
  在母亲鼓励下,我毅然决定报名
  虽说中学时期我读书还算认真,但就凭我75届中学毕业生的这点文化基础,还是绝对缺乏报考胆量的。可最终在父母的鼓动下,我毅然决定报名参加了高考。然而,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五门课程的复习,对我这个每天都在忙于烧“大锅饭”的人来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在给父母的信中,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表示对这次高考只能是试一试,不抱录取的希望,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收到我的去信,父亲当即在11月2日回信给我:
  刘翔:   来信收到,你抓紧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像你这样每天抽出几小时复习功课,条件还是有的,现在离考期还有一个多月。在复习功课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我们同意你的想法,这是(次)就是考不取也是给自己有一个锻炼的机會,为自己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复习功课时要认真对待,考试后是否录取,不要抱决(绝)对希望。如果不取也就算了,切记不要泄气。一颗红心,二种准备。这次考生特别多,据说要百中取一,所以你不要抱很大希望。现在寄上77届黄浦区统一测题,供复习。在政治方面望你把党的十一大有关文件要多看看。见信后,还有什么要求,只要我们能做到的,全力以赴。刘定、刘琦近来学习抓得还是比较紧的,刘琦功课比以前大有进步,刘定既担负学习任务,又担负家务劳动,他们近来还是可以的。放心。
  父 刘征文 11月2日
  写好此信,父亲发觉把绝对写成了决对,于是便在信纸的下端订正了这个错别字,还特意画上一个圆圈。言教不如身教。从这么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父亲正是以自己的认真,来教育我必须做到如其在信中所说的“复习功课时要认真对待”。作为单位里的党支部书记,父亲以他的政治敏锐性提醒我“在政治方面望你把党的十一大有关文件要多看看”。
  11月7日,母亲再次来信。
  刘翔:
  你好,最近你们一定很辛苦,要注意身体。照片收到来信,最好把有关报考概情谈谈。一颗红心,二个(种)准备这态度很好。我想,只要扎实认真,也许能有希望。今天报上已登出各高校招生科目,你一定很关心这方面消息,在此我不多谈了。你准备报考文科,听你父亲说,标点符号也要考,比如一篇文章要你注上标号,说出主语、宾语、谓语,什么词……要把颠倒不成句的词组织成通达有序的文章。总之,说难也不难,讲易也不易,到那时要沉着对待,头脑要冷静。看题答问。天气冷了,你棉袄没有,我很不放心,买件球衣还是买件现成的棉袄,望来信。在食堂不冷,假使出去投考没有棉袄怎么行呀。你慎重考虑。如崇明有棉袄买我将钱和布票寄给你,免得我买好再寄了。
  祝你健康
  母亲
  此信中母亲说的“照片收到来信”,是指我让父母邮寄给我的参加高考的报名照。信中,母亲不仅对我继续强化“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教育,为我减压。同时,如何应对高考的点拨,则更为具体化了。
  三天后的11月10日,父亲又来信:
  刘翔:
  这几天你复习功课一定很紧(张)吧,我去信已跟你说了,要认真对待,但也要一颗红心,二种准备。今来信告诉你,我搞到一份复习提纲,内容分:政治常识、历史、哲学、语文、中国历史分古代近代,地理分自然,中国,世界三部分。人家只限借二天,现在准备复写。我想,现在离考期很近,你是否能请假,回来专门复习,或者我们另外再写信给你,就说你母亲身体不好,望你回来,你看这样行不行,想征求你的意见,究竟怎样,速来信。
  父 刘征文 11月10日
  收到此信,距1977年12月11日高考考期仅剩下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了。我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复习迎考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为了让我能有一个较好的复习环境,父母便来信问我是否以母亲身体不好为借口,向领导请假回家复习。为不增添父母的负担,我拒绝了,只是要求他们能想方设法帮我多搞点复习资料。当时,各类高考复习资料非常紧俏,父母好不容易借到复习资料后,又必须限时归还。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这些高考复习资料全靠父母用一张蓝色复写纸,一个字一个字抄录复写后,再邮寄给我。紧接着,11月14日,父亲再次来信。
  刘翔:
  今天早晨已将复习提纲寄出了,收到后,还有什么要求望来信。此提纲是复旦附中搞的,比较全面,用完不要丢失。吴金芳大概在20号左右回崇明,还要什么东西来信,让她带去。
  父 刘征文 11月14日
  高考结束,我如释重负
  1977年,当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恢复高考后,有关高考的参考书籍十分紧张,上海出版的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洛阳纸贵,父母跑遍各个新华书店也没买到。幸好当年父亲作为上海机床厂派出的工宣队员,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工作,所以还能利用在该校工作的便利,搞到一些复习资料。吴金芳是我在食堂工作的同事,只要谁回市区探亲,大家都会互相帮助带点日常生活用品。
  这以后,随着高考进入倒计时,为了不打扰我静心复习迎考,我和父母也就暂时中断了彼此通信。直到12月12日下午3点半,高考结束后,我当天晚上就写信给父母汇报高考考试的情况。12月25日,母亲回信:刘翔:
  12号你寄出的信收到,我们很高兴。这次报考的人数甚多,不能抱很大希望,你接到通知或不取都该来信。
  上海考生情况无法了解,有的说大多数(考题)只能做一半,其中有时间关系的,也有对试题生疏的,总之不怎么容易。现在你在农场具体怎样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一定要树立持久的学习信心,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七室的老二在12月22号到崇明了,据说是跃进农场某个机耕连,其它情况跟你在沪时一样。你们农场有什么变化,来信谈谈,免念!上海听说今年崇明有一万人上调,此消息不知可否正确?又听说崇明要大发展,要建个大型化工厂,造船厂,看来崇明是有前途的,我看不要多年崇明一定会大变样。你要珍惜青春好好干!
  此祝健康!
  母 苏诚 1977. 12.25
  应该是从1978年开始,上海实施邮政编码了,母亲便在信的末端补充了一句“以后回信写上邮政号码200093”。考完试,我如释重负。父母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一定要树立持久的学习信心”。也许是为防止我一旦高考落榜情绪受挫,母亲不但在信中传递了“上海听说今年崇明有一万人上调”的利好消息,还展示了崇明即将迎来大发展的宏伟蓝图。   这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始通过广播教授英语了。我心血来潮,准备跟着广播自学英语,便写信给父母,请他们帮忙购买广播英语课本,并把已接到高考體检通知告知了他们。1978年1月13日,母亲回信:刘翔:
  关于广播英语接到你第一封信时刘定就到长白、控江、平凉书店去买,一直没有候到。星期四我也出去看了,这书暂时可能买不到,现在我托人想办法,如办到立即会邮来,不用着急。今天我手抄了几页,你先学起来,26个字母你要学懂,要会背会默,刘定是学英语的,春节回来可以叫刘定帮你补上。
  体检情况不知怎样?据说要在2月5号才能发出录取通知,你不管是取或否总要等通知后才能考虑回沪(这是我的猜想)。今年乡下肉也比较紧张,所以一点年货没有,你那边假使能买到一点的话,就买一点。回来时可以先来信,让你爸爸到吴淞码头接,或到崇明去一次都可以,你看怎么样?
  外公特别喜欢吃肉,没肉吃就没劲了。年纪这样大了,也叫人同情。肉票不敢多给他们,家中也没啥菜吃。你见信后也不要当作大事,好买就买一点,没有就算,要注意影响,一点东西都没有也不会怪你的。自己在外身体保重!
  祝你
  健康进步!
  母亲 78 .1 .13
  信的结尾处,母亲又补充了两句:“刘琦、定学习均好,琦比以前大有进步。”
  八封家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热潮。一本广播英语课本,刚到书店就会被抢购一空。母亲和弟弟刘定为了替我购买到这本课本,想方设法,四处奔波,在一时难以买到的情况下,母亲只得向他人借来课本,手抄了几页后寄给我。因我在安图中学就读时,学的是俄语,母亲便在信中嘱咐“26个字母你要学懂,要会背会默,刘定是学英语的,春节回来可以叫刘定帮你补上”。
  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和全国一样,吃穿用等日常生活用品均需凭票供应,猪肉更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奢侈品”。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们家除了凭票购买的那点猪肉外,逢年过节,父亲老家的亲戚来上海时,也会捎带点猪肉过来。“外公特别喜欢吃肉,也叫人同情。肉票不敢多给他们,家中也没啥菜吃。”母亲信中叙述的当年我们家庭生活状况,其实也是那个年代老百姓家庭生活的一个缩影。
  幸运的是我在农场农机连食堂工作,每当我们食堂工作人员回市区探亲时,食堂主任总会“利用职权”,悄悄地特批点农副产品,于是,也就有了母亲信中所说的“今年乡下肉也比较紧张,所以一点年货没有,你那边假使能买到一点的话,就买一点。”当然,母亲肯定是懂得这种利用我在食堂工作的便利,购买农副产品的事情,也只能是“见机行事”潜规则。为避免造成不好影响,影响我的前途,母亲又叮嘱道:“你见信后也不要当作大事,好买就买一点,没有就算,要注意影响,一点东西都没有也不会怪你的。”
  燕寄鸿书,鱼传尺素。高考结束后,我因离录取分数线几分之差,被调剂录取到上海市商业学校。但父母却高兴地对我说:“这次高考录取率包括大中专在内仅为百分之四点七,你能成为27万名录取者中的一员,就是成功者。”如今,母亲虽已经远离我而去,但每次展读她和父亲在40多年前为了鼓励和帮助我参加1977年高考,频频写给我的这些信件,仿佛母亲就在自己身边娓娓细语。在手写书信早已式微的当下,手捧着那一张张形状各异的信纸,依然能触摸到母亲留在纸上的那一缕缕温润如玉的暖意和永不消失的母爱。穿越时光隧道的这8封见证父母与我1977高考往事的家信,折射出了时代转折中一对父母和一个儿子之间的历史侧影。
  (作者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原上海公安书刊社编辑)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决心打好粮食翻身仗、农业合作化这一仗,猪被寄予厚望,委以“先锋”。   生在湖南韶山冲的毛泽东,因为父亲曾靠养猪发家致富,打小就了解这一行。新中国之初他和乡亲通信时动辄提及“粮亏猪贱,近月好些否”。1953年2月中下旬,毛泽东在武汉、南京相继听取有关养猪的汇报后,讲到养猪、积肥与农业的关系,形象地说,一头猪就是一座完整的小肥料厂。他还写信给陈云、邓小平,要求把生猪养殖工作抓起来
期刊
我未见过冰心老人。当年向德高望重的文坛前辈请益,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无事不打扰,万一有事求教,能写信就写信。这是已故包子衍先生告诉我的办法。这些文坛前辈劫后幸存,已时不我待,不到万不得已,不应去麻烦他们。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与冰心老人在一年之内通了三次信,得到了她老人家的热情帮助。  冰心老人第一次给我写信是在1991年3月7日。当天冰心日记有明确记载:“上午,写陈子善(上海,为台湾《联合
期刊
“文革”中,一些高级文化人士被错划成臭老九,剥夺了文化创作的权利。待到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后,又变成一代宗师,中国美术的奠基人,老九不臭了,反成了宝贝。我这里说的是上海画家刘海粟。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上海美术家协会工作,为画家服务,有缘走近国宝画家,四十多年来,至今印象深刻。  有一位上海著名画家朱复戡,60年代去了山东,上海几乎把他忘了,1980年调回上海。他持有中央李铁映的批文,说朱复戡
期刊
白杨是抗战时期话剧舞台上“四大名旦”之一,也是新中国影坛二十二大明星之一和建国40周年十大电影明星之一……她一生光环无数,是观众喜爱的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今年是白杨百年诞辰,我不想讲述她在艺术长河中如何认真刻苦,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执着追求最高境界的精神,而是要回忆她作为我们家庭一辈子的老朋友,给我留下的几件情深谊重的往事。  白杨的艺名源自我父亲的笔名  白杨阿姨与我父亲杨村彬在青少年时期就相识
期刊
在那个特殊年代,《毛主席语录》曾风靡一时,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偏僻乡村,随处可见,而这些语录是需要有人抄写的。当年,我被选中抄写这些语录,竟使我练出了一手好字,也由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1967年冬,我从学校毕业后回家乡崇明务农,正好乡里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的热潮,每个生产队都要挑选几个字写得好的人抄写语录,我也被选中,与队里另一位青年,负责三个生产队的语录抄写。于是,每天出工就拿着一支毛笔和一桶红油
期刊
王伯群与旧上海三大闻人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来往有年,其中尤与杜月笙过从甚密。上海是近代留学日本学生最大的集散地,1905年,王伯群作为贵州首批公费留学生浮槎东渡。途经上海时,只见“洋场十里,崇楼杰阁,排云而立”,便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就读中央大学研究院的王伯群受章太炎之邀,迅即从东京返沪投身革命,参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创办《大共和日报》。1919年,王伯群受孙中山派遣,代
期刊
林汉达教授曾以林迭肯之名研究拼音文字,我是拉丁化新文字工作者,曾經经常去请教他。  有一次林教授说,他曾和鲁迅先生一起学习,这让我大感兴趣。我还问林教授,鲁迅先生说的是什么语言?林教授说,鲁迅先生说的是官话,也就是普通话。可见当时地下党让一些进步文化工作者一起学习的。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期刊
巍峨雄踞于武夷山西麓,蜿蜒奔流于赣东抚河上游,有一块上扬枫叶形的地域,这就是素称“万绿丛中鱼米乡”的江西省黎川县。黎川县地处赣浙闽交界,三面环山,有 “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要求。黎川县委、县政府在精准扶贫上除了农村基础建设,还发展了特色产业并根据黎川县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如开发油画产业和旅游业等。在油画产业的引
期刊
“乒乓外交”通常是指:1971年4月,毛泽东指示正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代表团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向美国传递出中方希望彼此交流、实现正常化关系的愿望。此举打破了20多年中美关系中的坚冰,双方关系逐渐改善,直至正式建交。还应看到,“乒乓外交”对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其要义与推进中美关系几乎平行。实际上,周恩来还巧妙地运用“乒乓外交”,与朝鲜改善了关系,修补了由“文革
期刊
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社会活动家主张劳动者要以自愿为原则成立合作社,在资本剥削的社会大环境中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这一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马上获得了一批进步人士的积极响应。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第一位倡导合作社的政治家。  孙中山先生秉承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投身改造社会的活动。早年经历使其深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