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高校招生制度恢复以来,黄冈中学(以下简称“黄高”)创造了一系列教育神话,因此迅速成为中国最富盛名的中学之一。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概括黄冈神话有“三大法宝”:奥赛、高考和教辅。神话不再,主要是“法宝”不灵。但诚如黄冈教育局长王建学所说,黄冈的升学率并未下降,“问题在于尖子生的数量在下滑”。有人认为,黄高以及一大批县中是高考改革的失意者,从某种程度而言不无道理,即高考改革使黄高在拔尖生教育方面失去了明显的优势。
黄高创造“奥赛神话”的最重要原因是起步早。当别人还不知道奥赛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奥赛一旦在各地引起重视,黄高就不可能独步天下。当教辅成为脱离课堂的单纯产业时,不良的市场环境以及分省命题的高考改革,必定使“黄冈教辅”的市场大幅萎缩。因此,可以说“黄冈神话”是可以复制的人间神话,而不可能是永恒的神话。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黄冈神话”的破灭是必然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黄高虽盛极一时,但并无令人称道的独树一帜的教改理念,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黄冈神话”说到底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真正的教育”并无独特的贡献。我们固然要承认它的价值所在,但不应视其为不二楷模。今天黄高最强劲的对手,很多恰恰曾经是它最虔诚的“学生”。但愿这些新兴“牛校”能从“黄冈神话”的破灭中受到启发。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怪圈”就是,我们反对什么,什么就最有生命力。当“均衡教育”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最妨碍实施均衡教育的生源大区域流动反而成为普遍现象。十年以前,跨市招生的情况很少见,现在很普遍。市里的学生跑到省城,县里学生跑到市里,农村高中基本“沦陷”。“超级中学”不仅垄断了优秀学生,也垄断了优秀教师。“黄冈教辅”和“黄冈教师”也成了教育的金字招牌,于是教师外流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在城市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趋于直接。与隶属政府经济实力相对应,“县中”不敌“市中”,“市中”不敌“省中”,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神话既然是人创造的,那么,黄冈能创造,别处也可创造。在一些地方,建设“超级中学”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当奥赛获奖人数、考取北大清华的人数成为无可替代的政绩后,生源掠夺就成为必然。在生源大战中,黄冈不是武汉的对手,黄高又哪里是华师一附中的对手?多年来,那些屡创教育神话的“超级中学”基本都是大规模选拔生源的学校,这些学校成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生源基地。而30年前,北大、清华在一个省录取的学生不太可能集中在几所学校。当获得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成为一种荣耀的时候,扶植“牛校”成长就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当“牛校”百花齐放时,黄高焉能一枝独秀?
建设“牛校”的另一个现实依据就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当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地方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时,“面子工程”就应运而生。实际上,正如教育均衡是相对的,教育资源优质与否也是相对的。即使教育投入倍增,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不够的。所以,一两所“牛校”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老百姓这种“渴望”的,甚至相反,其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教育生态。
黄高校长刘祥说:“这几年,我们好不容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想喘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此言不谬。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建设一批“黄冈中学”,于中国教育未必是好事。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科学评价,归于平淡的“黄冈教育”也许才是真正的教育。
(摘自《中国教育报》)
黄高创造“奥赛神话”的最重要原因是起步早。当别人还不知道奥赛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奥赛一旦在各地引起重视,黄高就不可能独步天下。当教辅成为脱离课堂的单纯产业时,不良的市场环境以及分省命题的高考改革,必定使“黄冈教辅”的市场大幅萎缩。因此,可以说“黄冈神话”是可以复制的人间神话,而不可能是永恒的神话。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黄冈神话”的破灭是必然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黄高虽盛极一时,但并无令人称道的独树一帜的教改理念,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黄冈神话”说到底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真正的教育”并无独特的贡献。我们固然要承认它的价值所在,但不应视其为不二楷模。今天黄高最强劲的对手,很多恰恰曾经是它最虔诚的“学生”。但愿这些新兴“牛校”能从“黄冈神话”的破灭中受到启发。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怪圈”就是,我们反对什么,什么就最有生命力。当“均衡教育”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最妨碍实施均衡教育的生源大区域流动反而成为普遍现象。十年以前,跨市招生的情况很少见,现在很普遍。市里的学生跑到省城,县里学生跑到市里,农村高中基本“沦陷”。“超级中学”不仅垄断了优秀学生,也垄断了优秀教师。“黄冈教辅”和“黄冈教师”也成了教育的金字招牌,于是教师外流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在城市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趋于直接。与隶属政府经济实力相对应,“县中”不敌“市中”,“市中”不敌“省中”,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神话既然是人创造的,那么,黄冈能创造,别处也可创造。在一些地方,建设“超级中学”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当奥赛获奖人数、考取北大清华的人数成为无可替代的政绩后,生源掠夺就成为必然。在生源大战中,黄冈不是武汉的对手,黄高又哪里是华师一附中的对手?多年来,那些屡创教育神话的“超级中学”基本都是大规模选拔生源的学校,这些学校成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生源基地。而30年前,北大、清华在一个省录取的学生不太可能集中在几所学校。当获得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成为一种荣耀的时候,扶植“牛校”成长就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当“牛校”百花齐放时,黄高焉能一枝独秀?
建设“牛校”的另一个现实依据就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当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地方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时,“面子工程”就应运而生。实际上,正如教育均衡是相对的,教育资源优质与否也是相对的。即使教育投入倍增,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不够的。所以,一两所“牛校”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老百姓这种“渴望”的,甚至相反,其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教育生态。
黄高校长刘祥说:“这几年,我们好不容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想喘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此言不谬。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建设一批“黄冈中学”,于中国教育未必是好事。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科学评价,归于平淡的“黄冈教育”也许才是真正的教育。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