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价值。方法:自我院随机选取58例口鹰剩植患者,选自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根据抽签法随机分组,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29例害者纳入实验组,行常规处理的2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种殖成功率、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量、美学效累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对比2组治疗前牙槽骨宽度及高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价值较高。
[关键词]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价值
[中国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047-02
临床常用口腔种植修复,牙槽骨吸收可直接影响种植效果,拔牙后,需为患者提供相应处理,目的是减少牙槽骨吸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临床运用频繁,应用范围逐渐增加。入组58例患者,对“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价值”进行了临床实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临床诊断、治疗的口腔种植患者中随机选取58例,知情同意,抽签法均分患者,29例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比例15:14,年龄19岁至52岁,中位年龄34.5岁;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16:13,年龄20岁至53岁,中位年龄34.2岁。将2组患者入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不大(P>0.05)。
1.2方法
治疗前,2组患者均实施拔牙处理,常规铺巾消毒后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对患者牙龈部位实施分离处理,利用牙周膜环切刀将患者牙周膜切断,拔除牙根时使用分根法,保证患者颊侧牙槽骨、舌侧牙槽骨完整性并避免损伤患者口腔软组织,刮除患者拔牙窝点内感染组织、根尖囊肿及肉芽组织时,使用刮匙,反复冲洗时利用生理盐水。
行常规处理的2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利用无菌棉球对创面进行压迫止血处理。
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29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将Bio-Oss骨粉填充于窝点,填充平整后,使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拔牙创口表面,然后实施固定处理。
拔牙3d至7d内,给予2组患者消炎口服治疗,6个月后,为2组患者实施复查处理,将种植体植入拔牙窝内,实施无张力缝合。
1.3效果分析
种植成功:种植体及周围骨质稳定,未出现疼痛,不存在放射性透射区。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满意度进行数据统计。
1.4统计学办法
本组研究根据SPSSl9.0软件分析所有临床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若P<0.05,提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分析获知,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种植成功率、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量、美学效果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对比2组治疗前牙槽骨宽度及高度,差异不大,P>0.05.
3讨论
口腔科疾病中常见牙列缺损患者,治疗期间,常用口腔种植修复,种植体植入可有效恢复患者咬合功能,疗效确切。口腔种植修复效果影响因素诸多,主要是种植位点骨量是否充足,对口腔科患者进行分析,拔牙处理后,牙槽骨不稳定,持续被吸收,常见骨量丢失现象,可明显减少患者牙槽骨宽度及高度,可对患者后期口腔种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口腔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口腔种植修复技术越来越频繁,尤其是牙列缺损患者治疗中,效果理想。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属于新型技术,拔牙后,应在最短时间内干预患者拔牙窝点,明显减少牙槽骨吸收,整合了骨引导再生技术及微创拔牙技术,可有效减少拔牙期间拔牙位点组织创伤,可对拔牙窝内血液循环通畅起到保护作用,可尽量保护患者牙槽骨。拔牙后,填充處理时使用Bio-Oss骨粉,来自于小牛骨基质,可良好引导牙槽骨再生,可促进新鲜骨质产生,可弥补拔牙窝点牙槽骨吸收减少的骨量,覆盖拔牙窝表面时使用Bio-Gide胶原膜,可起到屏障作用,可促进拔牙窝内骨质再生。
本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种植成功率、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量、美学效果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改善。
综上,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价值较高,可对显著改善患者种植成功率、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量、美学效果评分、满意度评分存在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价值
[中国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047-02
临床常用口腔种植修复,牙槽骨吸收可直接影响种植效果,拔牙后,需为患者提供相应处理,目的是减少牙槽骨吸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临床运用频繁,应用范围逐渐增加。入组58例患者,对“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价值”进行了临床实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临床诊断、治疗的口腔种植患者中随机选取58例,知情同意,抽签法均分患者,29例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比例15:14,年龄19岁至52岁,中位年龄34.5岁;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16:13,年龄20岁至53岁,中位年龄34.2岁。将2组患者入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不大(P>0.05)。
1.2方法
治疗前,2组患者均实施拔牙处理,常规铺巾消毒后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对患者牙龈部位实施分离处理,利用牙周膜环切刀将患者牙周膜切断,拔除牙根时使用分根法,保证患者颊侧牙槽骨、舌侧牙槽骨完整性并避免损伤患者口腔软组织,刮除患者拔牙窝点内感染组织、根尖囊肿及肉芽组织时,使用刮匙,反复冲洗时利用生理盐水。
行常规处理的2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利用无菌棉球对创面进行压迫止血处理。
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29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将Bio-Oss骨粉填充于窝点,填充平整后,使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拔牙创口表面,然后实施固定处理。
拔牙3d至7d内,给予2组患者消炎口服治疗,6个月后,为2组患者实施复查处理,将种植体植入拔牙窝内,实施无张力缝合。
1.3效果分析
种植成功:种植体及周围骨质稳定,未出现疼痛,不存在放射性透射区。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满意度进行数据统计。
1.4统计学办法
本组研究根据SPSSl9.0软件分析所有临床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若P<0.05,提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分析获知,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种植成功率、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量、美学效果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对比2组治疗前牙槽骨宽度及高度,差异不大,P>0.05.
3讨论
口腔科疾病中常见牙列缺损患者,治疗期间,常用口腔种植修复,种植体植入可有效恢复患者咬合功能,疗效确切。口腔种植修复效果影响因素诸多,主要是种植位点骨量是否充足,对口腔科患者进行分析,拔牙处理后,牙槽骨不稳定,持续被吸收,常见骨量丢失现象,可明显减少患者牙槽骨宽度及高度,可对患者后期口腔种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口腔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口腔种植修复技术越来越频繁,尤其是牙列缺损患者治疗中,效果理想。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属于新型技术,拔牙后,应在最短时间内干预患者拔牙窝点,明显减少牙槽骨吸收,整合了骨引导再生技术及微创拔牙技术,可有效减少拔牙期间拔牙位点组织创伤,可对拔牙窝内血液循环通畅起到保护作用,可尽量保护患者牙槽骨。拔牙后,填充處理时使用Bio-Oss骨粉,来自于小牛骨基质,可良好引导牙槽骨再生,可促进新鲜骨质产生,可弥补拔牙窝点牙槽骨吸收减少的骨量,覆盖拔牙窝表面时使用Bio-Gide胶原膜,可起到屏障作用,可促进拔牙窝内骨质再生。
本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种植成功率、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量、美学效果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改善。
综上,口腔种植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价值较高,可对显著改善患者种植成功率、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牙槽骨吸收量、美学效果评分、满意度评分存在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