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的诸多问题,结合本校“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管理;管理机制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重点实验室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我校 “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其它省部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情况,在实验室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提出了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以期提高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功能。
1.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本管理”理念的影响,实验室管理工作过分强调目标管理、量化管理,忽视人本理念管理,很少关注人个性发展,不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对实验室的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阻力[1]。
1.2 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实验室大多是依据学科专业设置、资源配置建立起来的,并没有设置专门主管实验室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管理,这与现代高校“整合资源优势、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效益”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2]。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从而造成实验室管理职能弱化,对实验室改革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部分高校由于管理制度不明确,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从而造成实验室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
1.3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更是师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免受损失的重要保证[4]。尽管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事故仍不断发生,如实验室电线老化而导致起火,剧毒化学试剂存放不合理而引发投毒事件,计算机机房过于拥挤导致火灾发生,这都与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权责不清晰等管理漏洞有关。
1.4 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才强校已是学校发展的要务,许多高校都在采取措施提高师资水平,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的人才管理机制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实验室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科研与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及缺乏有效的职称聘任和奖励制度等问题。
1.5 高校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缺乏对外开放机制,不能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功能来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实验仪器使用率偏低,高校实验室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缺少交流、科研基础条件资源共享等问题,其社会服务功能更无从谈起。
因此,针对重点实验室面临的上述问题,为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积极作用,探索实验室管理的新体制与新理念变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我校“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按照统筹、和谐、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在管理机制及管理理念进行了新的探索。
2.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及管理理念的探索
2.1 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地,应从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引入新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来适应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要高度重视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树立效益最大化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实验室管理者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向管理要效益,以体制创新、理念创新作为突破口,确立现代化实验室管理理念,通过内部潜力挖掘、完善服务等,向实验室管理要效益,实现重点实验室向人性化、数字化、开放型、研究型、创新型及探索型实验室的转变。
第二,从思想上真正树立教科研与实验室管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理念,确立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地位,培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2.2 健全管理机构,实现制度创新
“一级管理体制”是优化实验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即专门成立实验与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进行直接管理[5]。我校“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学校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享有人事、建设和运行经费、仪器设备管理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专门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实验室建设重大仪器设备选购、学科研究方向、开放基金项目设立、年度工作计划等重大事项决策;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研究项目组织实施,年度总结和研究人员考评工作。
图1 实验室管理组织架构图
我校重点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管理制度,具体如“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发管理制度、“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岗位职责等,并将必要制度上墙,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了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工作。
2.3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上,应以“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为指导,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来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6]。我校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目标是“六个不、一个确保”,即在实验室管辖区域不发生伤人与死人、不发生火灾、不发生爆炸、不发生失窃、不发生跑水、不损坏仪器设备与实验室财物,确保实验室平安。
为实现这一安全目标,重点实验室推行了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方向负责制、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制、指导老师(科研人员)负责制,形成了日常实验室管理的无缝连接的安全管理链条,将进入重点实验室的物质流、项目流、人员流由相关实验室安全管理负责人所形成的管理环,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归集成有序的、开放式的流动,建立科学的无缝连接的实验室开放安全运行机制。 同时,我校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直接相关的制度,如重点实验室危险品的管理办法、实验室“三废”物品处理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在制度约束下,严格执行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安全岗位责任制[7]。
2.4 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理念的创新
实验室管理要深入贯彻“人本管理”的人才管理理念,注重人才发展。重点实验室的人才队伍不仅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多的是由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以生为本、以师离校”的校训为宗旨,注重开发实验人才的潜能,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8]。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立健全了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进修制度,同时开展相关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培训;学校和重点实验室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培训和继续深造提供经费支持,鼓励现有在岗人员深造、进修,不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参观学习或访问进修。
第二,建立绩效管理,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重点实验室制订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工作职能分工明确,并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每学年对实验专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逐一落实工作任务。按重点实验室人员管理办法,每学年对实验室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和科研水平进行考核。考评结果计入工作档案,与年终奖金和晋升职称挂钩,以此激励实验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保证了重点实验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加强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学术团队不仅要有该学科领域的领军帅才,而且还要有专业结构和人才层次合理的优秀团队[9]。重点实验室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制定相应了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各层次的优秀人才,为形成一个能在学科前沿富于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奠定了基础。
2.5 树立联合、开放、共享的管理理念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益,重点实验室管理应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统筹管理,合理配置,共享有偿使用,发挥效益”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型仪器设备向校内外所有教学、科研单位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10]。
第一,定期设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为提升重点实验室科研水平,实验室应围绕主要研究方向筛选前沿科学问题,每年将筹集一定的经费设置开放基金项目,资助国内外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的开放研究环境开展研究工作。为加强对开放基金项目的管理,重点实验室制定了《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并及时公布“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投入33万元设置8个开放基金项目,面向全国开放,共资助浙江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共7家单位的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提高了实验室的学术水平。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重点实验室通过客座研究、短期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开展与国内外著名实验室、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实验室信息及资源的互补共享。“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共有3人次分别到德国、美国等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交流,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0余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两次邀请国外学者前来实验室讲学,并举办了“2013之江科学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省特级专家等国内外专家作大会报告,加强了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同时建设了“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zklagr.zwu.edu.cn/),及时发布重要实验室研究进展、相关学术活动、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等信息,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
第三,探索实验室开放、联合及共建的新模式。在保证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的同时,重点实验室应走向社会,利用已有科技资源拓展服务空间,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积极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一方面面向水产种子种苗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开展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了重点实验室技术集成、联合创新能力。
3. 结语
在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中,应积极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并注入创新的管理理念,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并具特色的实验室管理机制,促进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科技研发基础支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宏勋,张秋香.管理革新与高校实验室创新文化的塑造[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174-175.
[2] 黄少辉.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8(6):124-126.
[3] 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271-274.
[4] 徐宝芳,斯琴巴特尔.试论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几个问题[J].2006(9):37-39.
[5] 孟庆繁,滕利荣.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实验中心主任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2.
[6] 肖玉巍,高智琛.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118-121.
[7] 涂俊,吴晓晨,孙立森.实验室管理与安全的理念更新和改革-访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110-112.
[8]肖玉巍,高智琛.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121.
[9] 赵全志,李潮海.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24(5):107-110.
[10] 章荣德,严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思路与管理模式初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5):42-44.
作者简介:
姚韩韩(1984-),女,山东菏泽人,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贝类分子遗传学.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管理;管理机制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重点实验室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我校 “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其它省部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情况,在实验室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提出了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以期提高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功能。
1.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本管理”理念的影响,实验室管理工作过分强调目标管理、量化管理,忽视人本理念管理,很少关注人个性发展,不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对实验室的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阻力[1]。
1.2 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实验室大多是依据学科专业设置、资源配置建立起来的,并没有设置专门主管实验室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管理,这与现代高校“整合资源优势、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效益”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2]。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从而造成实验室管理职能弱化,对实验室改革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部分高校由于管理制度不明确,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从而造成实验室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
1.3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更是师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免受损失的重要保证[4]。尽管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事故仍不断发生,如实验室电线老化而导致起火,剧毒化学试剂存放不合理而引发投毒事件,计算机机房过于拥挤导致火灾发生,这都与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权责不清晰等管理漏洞有关。
1.4 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才强校已是学校发展的要务,许多高校都在采取措施提高师资水平,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的人才管理机制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实验室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科研与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及缺乏有效的职称聘任和奖励制度等问题。
1.5 高校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缺乏对外开放机制,不能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功能来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实验仪器使用率偏低,高校实验室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缺少交流、科研基础条件资源共享等问题,其社会服务功能更无从谈起。
因此,针对重点实验室面临的上述问题,为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积极作用,探索实验室管理的新体制与新理念变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我校“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按照统筹、和谐、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在管理机制及管理理念进行了新的探索。
2.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及管理理念的探索
2.1 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地,应从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引入新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来适应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要高度重视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树立效益最大化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实验室管理者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向管理要效益,以体制创新、理念创新作为突破口,确立现代化实验室管理理念,通过内部潜力挖掘、完善服务等,向实验室管理要效益,实现重点实验室向人性化、数字化、开放型、研究型、创新型及探索型实验室的转变。
第二,从思想上真正树立教科研与实验室管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理念,确立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地位,培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2.2 健全管理机构,实现制度创新
“一级管理体制”是优化实验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即专门成立实验与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进行直接管理[5]。我校“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学校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享有人事、建设和运行经费、仪器设备管理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专门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实验室建设重大仪器设备选购、学科研究方向、开放基金项目设立、年度工作计划等重大事项决策;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研究项目组织实施,年度总结和研究人员考评工作。
图1 实验室管理组织架构图
我校重点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管理制度,具体如“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发管理制度、“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岗位职责等,并将必要制度上墙,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了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工作。
2.3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上,应以“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为指导,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来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6]。我校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目标是“六个不、一个确保”,即在实验室管辖区域不发生伤人与死人、不发生火灾、不发生爆炸、不发生失窃、不发生跑水、不损坏仪器设备与实验室财物,确保实验室平安。
为实现这一安全目标,重点实验室推行了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方向负责制、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制、指导老师(科研人员)负责制,形成了日常实验室管理的无缝连接的安全管理链条,将进入重点实验室的物质流、项目流、人员流由相关实验室安全管理负责人所形成的管理环,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归集成有序的、开放式的流动,建立科学的无缝连接的实验室开放安全运行机制。 同时,我校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直接相关的制度,如重点实验室危险品的管理办法、实验室“三废”物品处理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在制度约束下,严格执行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安全岗位责任制[7]。
2.4 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理念的创新
实验室管理要深入贯彻“人本管理”的人才管理理念,注重人才发展。重点实验室的人才队伍不仅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多的是由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以生为本、以师离校”的校训为宗旨,注重开发实验人才的潜能,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8]。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立健全了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进修制度,同时开展相关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培训;学校和重点实验室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培训和继续深造提供经费支持,鼓励现有在岗人员深造、进修,不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参观学习或访问进修。
第二,建立绩效管理,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重点实验室制订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工作职能分工明确,并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每学年对实验专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逐一落实工作任务。按重点实验室人员管理办法,每学年对实验室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和科研水平进行考核。考评结果计入工作档案,与年终奖金和晋升职称挂钩,以此激励实验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保证了重点实验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加强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学术团队不仅要有该学科领域的领军帅才,而且还要有专业结构和人才层次合理的优秀团队[9]。重点实验室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制定相应了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各层次的优秀人才,为形成一个能在学科前沿富于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奠定了基础。
2.5 树立联合、开放、共享的管理理念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益,重点实验室管理应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统筹管理,合理配置,共享有偿使用,发挥效益”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型仪器设备向校内外所有教学、科研单位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10]。
第一,定期设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为提升重点实验室科研水平,实验室应围绕主要研究方向筛选前沿科学问题,每年将筹集一定的经费设置开放基金项目,资助国内外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的开放研究环境开展研究工作。为加强对开放基金项目的管理,重点实验室制定了《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并及时公布“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投入33万元设置8个开放基金项目,面向全国开放,共资助浙江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共7家单位的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提高了实验室的学术水平。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重点实验室通过客座研究、短期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开展与国内外著名实验室、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实验室信息及资源的互补共享。“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共有3人次分别到德国、美国等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交流,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0余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两次邀请国外学者前来实验室讲学,并举办了“2013之江科学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省特级专家等国内外专家作大会报告,加强了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同时建设了“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zklagr.zwu.edu.cn/),及时发布重要实验室研究进展、相关学术活动、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等信息,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
第三,探索实验室开放、联合及共建的新模式。在保证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的同时,重点实验室应走向社会,利用已有科技资源拓展服务空间,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积极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一方面面向水产种子种苗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开展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了重点实验室技术集成、联合创新能力。
3. 结语
在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中,应积极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并注入创新的管理理念,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并具特色的实验室管理机制,促进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科技研发基础支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宏勋,张秋香.管理革新与高校实验室创新文化的塑造[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174-175.
[2] 黄少辉.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8(6):124-126.
[3] 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271-274.
[4] 徐宝芳,斯琴巴特尔.试论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几个问题[J].2006(9):37-39.
[5] 孟庆繁,滕利荣.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实验中心主任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2.
[6] 肖玉巍,高智琛.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118-121.
[7] 涂俊,吴晓晨,孙立森.实验室管理与安全的理念更新和改革-访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5):110-112.
[8]肖玉巍,高智琛.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121.
[9] 赵全志,李潮海.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24(5):107-110.
[10] 章荣德,严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思路与管理模式初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5):42-44.
作者简介:
姚韩韩(1984-),女,山东菏泽人,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贝类分子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