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2005’改革攻坚评估——中改院年度改革形势分析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来自中央部委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一、2005年改革形势的基本分析
与会专家认为,2005年拉开了改革攻坚的序幕,某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取得一定突破,改革攻坚的全面态势已经形成。2005年既是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也是对改革争论较多的一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改革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如何看待2005年的改革形势,与会专家的共识是:对2005年的改革形势需要理性地分析,对2005年出现的改革争论需要客观地分析判断。
(一)反思改革,推进改革
与会专家指出,反思改革的目的在于把改革的条件创造出来,进一步推动改革进程。与此同时,2005年出现的对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争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原因的。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
有专家认为,对改革产生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矛盾在观点上的反映。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中最主要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和弱势群体。既得利益集团既希望通过改革攻坚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又害怕在改革攻坚中失去既得利益,因此他们往往寻找代言人宣扬其政策主张;而弱势群体则对现状不满,与既得利益集团产生了新的矛盾,希望政府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弱势群体的同情者则到处为他们疾呼。
第二,我国近几年的某些改革也出现了一定的失误、偏差和变形,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由于各种利益的博弈,这些改革的成本可能更多地由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承担。
第三,有的知名学者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也是引起某些社会成员对改革产生误解和争议的原因之一。
(二)凝聚新共识,造就新动力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改革的杂音在增多,改革共识有破裂的危险,改革动力有缺失的危险。社会对改革的争论说明,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真正的困难期和攻坚期。当这种复杂的局面出现后,我们不仅要冷静、正确地认识这种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刻反思我们以往的改革策略,并及时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顺应民意,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反思改革、重新考虑改革的目标,来凝聚新的改革共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反思改革不应当建立在意识形态化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负责任的和理性的基础上。
也有专家提出,越是在目前复杂的局势下,我们越需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同时找出改革的不足,积极稳妥地启动和推动一些事关全局、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积极投身和参与到改革中来。
(三)形成改革新机制
专家们指出,在反思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改革,需要形成改革的新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范改革风险。专家指出,这些风险包括:第一,由于政府容易成为利益的主体,某些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改革措施有可能成为甩财政包袱或者与民争利的手段;第二,对体制弊端的改革往往会演化为对既得利益集团锦上添花的措施;第三,有损于强势群体的政策措施难以出台和实施;第四,改革措施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有可能走样变形。
2.强化公众对改革的参与。如果没有公众参与,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解决改革扭曲与走样变形的问题。
3.建立改革的反扭曲机制。政策制定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改革被扭曲的可能性,事先建立起改革的反扭曲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矫正改革的走形变样。
4.重建改革的道德形象。这是凝聚新共识和造就新动力的基础。例如公车改革、规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其他的涉及到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都要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有专家明确指出,为了形成新共识,减小改革阻力,我们需要对既有的改革进行完善、矫正,甚至对某些受损群体进行是必要的补偿。
(四)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收入差距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激励效率的重要杠杆。但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再分配不是要消灭收入差距,而是要调节收入水平过分悬殊、取缔非法收入、保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目前,造成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主要是腐败、偷税漏税、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这些都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与实践造成的。因此,解决收入分配过大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与提高经济效率是不矛盾的。
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对公平与效率之所以产生很大的争论,关键一个问题是许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市场经济。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从战略的高度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是非常正确的,对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是,当时有许多人对这个战略性的思想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对于发展市场经济之后可能产生的收入差距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要警惕平均主义的重新抬头,把所有的改革都否定掉。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改革攻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有专家提出,面对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我们应当确定改革攻坚的两个基本目标。我们现在面临着两大突出矛盾。首先,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其次,面临着社会成员在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突出矛盾。面对第一个突出矛盾,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攻坚的目标之一。面临第二个突出矛盾,我们应该把“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改革攻坚的目标之一。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与会专家认为,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也有专家认为,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以下三个标志:第一,从经济角度来看,其标志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是否相对完善”,相对完善的是好市场,不完善的则是坏市场。第二,从法治的角度看,其标志是“法治是否健全”,法治基本健全的是好的市场,否则就是坏的市场。第三,从社会的角度看,其标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已经建立了利益均衡机制的是好市场机制,否则就是坏的市场机制。
(二)以政府转型为重点推进改革攻坚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从各方面情况看,“十一五”时期要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关键在于政府转型。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还是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都需要政府扮演好两种角色。第一,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功能;第二,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也有专家指出,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相比较,社会改革尤其需要政府主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最坏的结果是增长放缓。社会体制改革缓慢,将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无论如何不能等到社会稳定出了问题再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样的代价很大、效果也很差。所以政府一定要主动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防止社会危机的发生。
(三)完善改革策略,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专家们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到后一个阶段,原来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难以适用,需要对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着力推进以下各项改革。
1.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第一,以贯彻修订后的《公司法》为契机,加快多元化改革;第二,以推进国有投资公司董事会为试点,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第三,以积极推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为试点,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第四,以积极做好剥离“企业办社会”为手段,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主辅双赢。
2.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一,切实落实《宪法》关于“保护私人合法财产”的规定;第二,制定“36条”的配套政策;第三,改善非公经济的执法环境,为非公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第四,提高非公企业自身素质;第五,加快行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例如,存款增加的速度比较快,存款趋于地区化,贷款增长比较少,贷款短期化出现影响;银行短期的利率开始出现倒挂;对金融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情况不容乐观;中外银行税制合并还没有提上日程;外汇储备的增长势头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等。
4.加快垄断行业、特别是铁路体制改革。有专家认为,要推进铁路体制改革,传统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已经难以解决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改革策略推进铁道系统改革。
(四)建立改革高层协调机制具有相当强的迫切性
与会专家认为,在利益诱导的改革已形成一定气候的情况下,超脱利益的、比较高层次的改革统筹协调至关重要,并且越来越迫切。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一、2005年改革形势的基本分析
与会专家认为,2005年拉开了改革攻坚的序幕,某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取得一定突破,改革攻坚的全面态势已经形成。2005年既是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也是对改革争论较多的一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改革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如何看待2005年的改革形势,与会专家的共识是:对2005年的改革形势需要理性地分析,对2005年出现的改革争论需要客观地分析判断。
(一)反思改革,推进改革
与会专家指出,反思改革的目的在于把改革的条件创造出来,进一步推动改革进程。与此同时,2005年出现的对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争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原因的。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
有专家认为,对改革产生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矛盾在观点上的反映。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中最主要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和弱势群体。既得利益集团既希望通过改革攻坚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又害怕在改革攻坚中失去既得利益,因此他们往往寻找代言人宣扬其政策主张;而弱势群体则对现状不满,与既得利益集团产生了新的矛盾,希望政府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弱势群体的同情者则到处为他们疾呼。
第二,我国近几年的某些改革也出现了一定的失误、偏差和变形,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由于各种利益的博弈,这些改革的成本可能更多地由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承担。
第三,有的知名学者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也是引起某些社会成员对改革产生误解和争议的原因之一。
(二)凝聚新共识,造就新动力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改革的杂音在增多,改革共识有破裂的危险,改革动力有缺失的危险。社会对改革的争论说明,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真正的困难期和攻坚期。当这种复杂的局面出现后,我们不仅要冷静、正确地认识这种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刻反思我们以往的改革策略,并及时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顺应民意,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反思改革、重新考虑改革的目标,来凝聚新的改革共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反思改革不应当建立在意识形态化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负责任的和理性的基础上。
也有专家提出,越是在目前复杂的局势下,我们越需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同时找出改革的不足,积极稳妥地启动和推动一些事关全局、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积极投身和参与到改革中来。
(三)形成改革新机制
专家们指出,在反思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改革,需要形成改革的新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范改革风险。专家指出,这些风险包括:第一,由于政府容易成为利益的主体,某些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改革措施有可能成为甩财政包袱或者与民争利的手段;第二,对体制弊端的改革往往会演化为对既得利益集团锦上添花的措施;第三,有损于强势群体的政策措施难以出台和实施;第四,改革措施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有可能走样变形。
2.强化公众对改革的参与。如果没有公众参与,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解决改革扭曲与走样变形的问题。
3.建立改革的反扭曲机制。政策制定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改革被扭曲的可能性,事先建立起改革的反扭曲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矫正改革的走形变样。
4.重建改革的道德形象。这是凝聚新共识和造就新动力的基础。例如公车改革、规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其他的涉及到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都要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有专家明确指出,为了形成新共识,减小改革阻力,我们需要对既有的改革进行完善、矫正,甚至对某些受损群体进行是必要的补偿。
(四)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收入差距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激励效率的重要杠杆。但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再分配不是要消灭收入差距,而是要调节收入水平过分悬殊、取缔非法收入、保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目前,造成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主要是腐败、偷税漏税、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这些都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与实践造成的。因此,解决收入分配过大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与提高经济效率是不矛盾的。
也有专家认为,目前对公平与效率之所以产生很大的争论,关键一个问题是许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市场经济。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从战略的高度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是非常正确的,对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是,当时有许多人对这个战略性的思想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对于发展市场经济之后可能产生的收入差距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要警惕平均主义的重新抬头,把所有的改革都否定掉。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改革攻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有专家提出,面对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我们应当确定改革攻坚的两个基本目标。我们现在面临着两大突出矛盾。首先,面临着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其次,面临着社会成员在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突出矛盾。面对第一个突出矛盾,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攻坚的目标之一。面临第二个突出矛盾,我们应该把“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改革攻坚的目标之一。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与会专家认为,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也有专家认为,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以下三个标志:第一,从经济角度来看,其标志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是否相对完善”,相对完善的是好市场,不完善的则是坏市场。第二,从法治的角度看,其标志是“法治是否健全”,法治基本健全的是好的市场,否则就是坏的市场。第三,从社会的角度看,其标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已经建立了利益均衡机制的是好市场机制,否则就是坏的市场机制。
(二)以政府转型为重点推进改革攻坚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从各方面情况看,“十一五”时期要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关键在于政府转型。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还是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都需要政府扮演好两种角色。第一,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功能;第二,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也有专家指出,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相比较,社会改革尤其需要政府主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最坏的结果是增长放缓。社会体制改革缓慢,将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无论如何不能等到社会稳定出了问题再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样的代价很大、效果也很差。所以政府一定要主动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防止社会危机的发生。
(三)完善改革策略,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专家们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到后一个阶段,原来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难以适用,需要对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着力推进以下各项改革。
1.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第一,以贯彻修订后的《公司法》为契机,加快多元化改革;第二,以推进国有投资公司董事会为试点,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第三,以积极推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为试点,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第四,以积极做好剥离“企业办社会”为手段,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主辅双赢。
2.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一,切实落实《宪法》关于“保护私人合法财产”的规定;第二,制定“36条”的配套政策;第三,改善非公经济的执法环境,为非公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第四,提高非公企业自身素质;第五,加快行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例如,存款增加的速度比较快,存款趋于地区化,贷款增长比较少,贷款短期化出现影响;银行短期的利率开始出现倒挂;对金融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情况不容乐观;中外银行税制合并还没有提上日程;外汇储备的增长势头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等。
4.加快垄断行业、特别是铁路体制改革。有专家认为,要推进铁路体制改革,传统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已经难以解决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改革策略推进铁道系统改革。
(四)建立改革高层协调机制具有相当强的迫切性
与会专家认为,在利益诱导的改革已形成一定气候的情况下,超脱利益的、比较高层次的改革统筹协调至关重要,并且越来越迫切。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