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聚焦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但我们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脚步坚定不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在沿黄九省(区)持续深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举措将在通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现代化之路上发挥关键作用。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会议明确,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多维解读
  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就需要我们深刻领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引导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能环保的点滴小事做起,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穿于日常生活,成为全社会的潮流和风尚。
  2.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真正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
  3.加快推動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综合治理能力。
  时评选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理念革新到伟大实践
  ◎吴舜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生动有效实践的显著特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从理念到实践的历史性成绩,证明了人与自然必须也应当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中国持续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厚植自然资本,建立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创新形成了评价考核、督察问责等制度,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90%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境外媒体惊叹中国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和“刚性”,纽约时报评论“中国短短4年时间实现了美国同期30年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刊文指出,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中国贡献最大,约占四分之一。
  中国探索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倡导的目标与愿景高度契合,也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深度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进程,提前实现了“爱知目标”2020年自然保护地指标要求。库布其沙漠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中国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问题。其根本性变革意义在于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拓展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协同推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探索健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绿色发展转型的鲜活案例不断涌现。5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新能源汽车拥有量占全球一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30%,成为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
  中国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与民生、保护与发展、国内和国外等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有别于工业文明模式的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这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2020年10月19日)
  青年观点
  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平衡”
  ◎黄钰钦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说:“大自然喜欢简单,大自然也不是傀儡。”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蔓延,先贤遥远的声音在时下变得清晰洪亮,人们重新回到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应该如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似乎很容易理解人类今天所遭遇的困境。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医学教授斯科特·威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自然界中的生物相互制约,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受气候变化、城市扩张、生态旅游、狩猎等影响,自然界原有的平衡被人类活动不断打破,为生物间的交流创造出更多路径,疾病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当疫情成为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世恒言,如何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再平衡”成为眼下一道紧迫的必答题。或许,制度和理性的约束是时下最为合适的答案,也是对先贤警示之声最好的回应。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人与自然:节约应融入家族文化
  ◎戴荣里
  “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人人皆知,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优秀的家庭往往都非常注重家庭素质教育。节约文化,是文明、共享、生态的家风体现。有节约习惯的家庭,会在具体细节中让家庭成员学会对这个世界的尊重——珍惜生命,敬重大自然,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对每一粒粮食的珍惜里,藏着你对整个世界的体贴。
  在相对富裕的今天,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而言,依然是个沉重的话题。节约粮食,要从身边做起。家里家外,对餐饮的节约,对物品的珍惜,都能看出一个人对身边资源的统筹能力。合理用餐、节约每顿饭,应该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推而广之,就能形成一种爱家、爱国、爱自然、爱世界的节约风气。如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会成为可能!
  (摘编自《小康》2020年10月下旬刊)
其他文献
居民通过小区门禁,“刷脸”即可;城市路面积水,城管系统自动抓拍上报……重庆市民王渝新是个“科技迷”,近两年每逢重庆智博会他都要去看展览,瞧瞧有什么新的智能化科技应用,“城市越来越‘智能’,生活也越来越巴适了。”  近年来,重庆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积极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智慧名城”。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成果广泛应用于生活,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居民的生
期刊
作为英雄的传人,我们身上都传承着英雄的血脉,先辈们用生命缔造了党的事业,那我们就要做新时期的好战士。   2019年,现任空降兵某部第38任“黄继光班”班长的程强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因训练刻苦表现优异,他荣立三等功。  2008年,汶川地震,满目疮痍。手持“黄继光英雄连”红旗的空降兵部队火速救援,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在他们完成任务准备离开的时候,送行的人群中有一个男孩举着横幅,上面写
期刊
阅读指要  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探讨,就是要求考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包括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文本影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要求考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调动自己的认识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一、关注创作背景  时代不同或作者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和自身感受也不同,作者的创作
期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文学界新思潮派兴起,芥川龙之芥、菊池宽等新派作家崛起,文艺界百花齐放,一派繁荣。可惜好景不长,军国主义蔓延,或为自保,或为避世,多数作家闭口不言,言则大同。百花谢了,文艺的春天就此消失。  與此同时,大洋彼岸,民主和科学叩开了中国紧闭多年的大门。当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深入人心;当梅贻琦一句“吾从众”敞开思想碰撞的大门;当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星星之火燎尽瘴气。
期刊
导 语  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青春与情感”永远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主题。  青春,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光;情感,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青春的时光,是构建梦想与实现梦想并驾齐驱的最佳时段;生命的激情,是一股可以奠基一切又足以摧垮一切的巨大力量。没有青春昂扬,生命只能是黯淡的灰白;没有情感激荡,人生便会似寂寞荒原。  见多识广  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吴玉琦  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友人质问他
期刊
应考锦囊  图文转换是语言文字应用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高考的常考题型。图文转换题包括图表转写、图画转写、流程图转写等考查内容。这类题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颇受命题者的青睐。具体做题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图表转写  (1)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考生应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即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出有效信息。  (2)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刘大櫆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  ——钱锺书 
期刊
应考锦囊  旨在培养古代诗文语感、提高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句名篇默写题,已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考点。从考查内容看,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非名句数量呈上升趋势,且名句与非名句联袂亮相,使考查难度加大。考查内容也由表情达意的句子逐渐转换成给人警示、阐述哲理的句子,切合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  从考查形式看,从2014年起,高考名句默写题基本由之前“只填上下句”的简单默写,变成了理解性情境默写。考生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习近平  (2)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李群《捍卫英雄是国家发展的梦想火炬》  (3)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4)如果英雄意味着个人主义,那么我认为不需要;如果英雄意味着觉醒,意味着伟大,那么我认为迫切需要。——佚名  读了以上四组句子,你
期刊
应考锦囊  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中指出:“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是的,锤炼语言是个技术活,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因此,无论是应对高考,还是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在日常学习中都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语言准确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自己严谨的思维能力。  一、重点把握材料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逻辑推理题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