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7世纪早期,在全球市场上可以观察到一般性经济下滑现象.这次衰退的规模与时间在各国存在差异,但可以认为它是自16世纪经济全球化开端以来一次严重的全球性衰退.中国的衰退自1596年左右已经开始,至1644年明朝覆没,持续时间约半个世纪.衰退的爆发是明神宗财政治理新形态——内官税收体制出台,以君主专制强力干预市场,国家与市场/社会博弈白炽化,造成市场严重破坏,这成为阻滞国家与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而市场的衰败与17世纪全球危机白银供应链断裂有所关联,成为促发王朝鼎革诸多综合因素的枢纽.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基金项目】
: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研究"(17FZS05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早期,在全球市场上可以观察到一般性经济下滑现象.这次衰退的规模与时间在各国存在差异,但可以认为它是自16世纪经济全球化开端以来一次严重的全球性衰退.中国的衰退自1596年左右已经开始,至1644年明朝覆没,持续时间约半个世纪.衰退的爆发是明神宗财政治理新形态——内官税收体制出台,以君主专制强力干预市场,国家与市场/社会博弈白炽化,造成市场严重破坏,这成为阻滞国家与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而市场的衰败与17世纪全球危机白银供应链断裂有所关联,成为促发王朝鼎革诸多综合因素的枢纽.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教育部多次颁布政策文件,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定了基本的政策取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整体规范、全面落实、提质增效三个阶段。从发展进程的演进可认识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构建规范的标准化体系,搭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学科建设平台,强化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强化政治底色,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大中小学
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感召力的建构是一种输出国家信息、形塑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的国际战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新变局,能否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既关乎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亦关乎世界文化的整体安全和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势和短板、机遇和挑战,坚定文化国际传播自觉和自信,调整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和布局,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义旨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实化、立体化和国际化,拓宽中国在国际文化场域的话语版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际化的“公共话语”。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科学、准确的功能定位,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基础,指引着其建设方向,关乎县级媒体深度融合的成败、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形成和县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传播、服务、治理三者共融协同,同频共振,互动互促,构成支撑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铁三角;全媒体平台、综合服务平台、治国理政平台三位一体,构成融媒体以基础功能、延展功能与高阶功能为主要内涵的立体框架.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但是批判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对历史和哲学比较深入的理解上,否则这种批评经不起任何理论和历史的考验,也无法提升到高水平的人文反思.因此,为宋明理学“正名”,从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三个维度阐释理学之“理”的意涵,并强调理学思想体系历史定位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尤为迫切.理学不仅是11世纪以后主导中国社会的思想体系,而且
在形塑历史认知的进程中,理论和史料应当怎样关联互动,本是一个涵容广泛而相对抽象的问题,在1950年代关于"汉民族形成"的争论中,却成为一个形影不离的要素.那时所谓"理论"是特定的,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性的理论.然而这理论是外来的,它所依据的更多是西欧的史事,与中国的史实是否能"吻合",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为避免削足适履,就需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因素.而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否要以史料为支撑,在两者的关系中,作为证据的史料到底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时人也是见仁见智.其实后人能理解前人,是因为双方有着可分享的意义关联,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