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平台,它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的基础上,详细探索了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期帮助高校更好思考如何顺应新媒体的时代,将网络文化与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知网络文化,端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促成个人的成长。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82
  1.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以手机、电脑、数码产品为载体的传播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和传统的纸质媒体等相区分,它的核心是网络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障,以实时性等特点著称。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网络不再只是一个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平台,更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新时代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在互联网上呈现,由于网络虚拟性、开放性等的特点,构成的网络文化也不同于线下的文化。从结构的视角来看,网络文化同其他文化类型一样,可以分为物质性的网络文化、精神性的网络文化以及制度性的网络文化等,而大众意义上的网络文化则多指精神性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网络文化的主要场域集中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软件,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不同的软件平台之上,不仅拓宽了人的视野、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更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地位。网络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使用用户无门槛、信息公开化等特点,其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娱乐化与趣味化,不仅优质的知识与资源能够在其中传播,与此对应,一些低俗消极的文化也都够借助此平台滋养生长,对用户群体,尤其是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学生们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2. 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进入高校意味着其脱离了中学教育的时间以及教师的桎梏,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性,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接触网络文化显然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网络文化裹挟着繁杂的信息涌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稳定,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无法进行准确判断,便需要高校教育来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知网络文化,进行科学的价值研判,以端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促成个人的成长。此外,高校教育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回顾与分析,有利于使学生具备符合社会所需的性格与品行。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學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已不同以往,因而也对高校的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详细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以帮助高校更好思考如何顺应新媒体的时代,借助网络文化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观念。
  2.1 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 增进师生实现平等对话
  传统的高校教育是以课堂授课的方式面对面地向大学生传输道德规范、政治观点、专业知识等社会主流思想,为把学生教育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的实践活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多样化的文化内容、文化产品在网络空间中百花齐放,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迅猛多元的网络文化真正带来了思想多元化时代,在网络空间,社会主流思想的作用有所削弱,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公众处于一种泛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之中,学生、教师等个体在虚拟空间中模糊了身份,皆以网民的角色在互联网平台发表观点,从自身出发看待并定义社会并相互交流。网络文化这种平等性、交互性、去身份性的特征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式”的、“高势位”的教育形式,开拓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允许在传输主流知识的过程中有其他文化交流和知识的存在,使高校教育新模式的开展成为可能。
  2.1.2 促进理论与现实相融合
  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主流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理论知识,偏向理论的传输。内容的固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形式的教条,纵观当前的高校教育,仍然沿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这种机械的内容输入不能很好达到启迪思想、开化心灵的目的。网络文化依托互联网这个载体能实时更新社会时事,且题材广泛,一些热点题材甚至能引起全民的关注,使师生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持续追踪后续进展,在评论中品味道德良知。同时互联网技术能为网民提供视觉、听觉等综合性的感官体验,能给网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类似的广泛引起热议的社会事件毫无疑问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若高校教师在教育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和热点题材相结合,并引导学生交流评议,会极大程度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在趣味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并内化于心。网络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加入促进了理论与现实的有机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高校教育的预期效果。
  2.1.3 提供了高校教育新平台
  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的教育传播途径。通过各种智能化设备,把高校教育与实事相结合,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播,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设备与技术,在搭建起来的高校教育平台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也能实时通过平台及时进行回应和解答。第二,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的身份限制。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身份等级限制,同学们拘泥于老师的权威,无法将自己的困惑和不解及时向老师提出,由于网络文化盛行,在互联网的交流与沟通,减少了同学们对老师权威的束缚。第三,网络文化将高校教育更系统化。高校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网络文化将高校教育分为视听学说四个板块,增加了高校教育的多样性,提高了同学们对于高校教育的兴趣,更好地将高校教育深入人心。网络文化与高校教育相辅相成,网络文化的推动着高校教育的前进,高校教育也在约束着网络文化的边界,在这样的情况下,给高校教育提供新的平台,也就是在给高校教育提供新思路,勇于开创新局面。   2.2 网络文化对高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 学生过度沉迷网络世界
  在大学的校园里,自制力与自主性更为重要,没有老师的约束,在面对智能设备里面的精彩内容的诱惑时,很多大学生容易放弃了学习和生活。第一,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频繁。大学的课堂,老师不会过多约束学生的行为,学生自制力差的,很容易在课堂上玩手机,浏览各种软件以打游戏。第二,在宿舍长期沉迷游戏,没有日常生活。大学宿舍基础设施齐全,可以支撑大学生们在宿舍打游戏这一举动;同时外卖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的游戏生活。长期的游戏生活容易导致精神萎靡、身体素质差、没有日常沟通的能力,严重的还会出现意识混乱。第三,沉迷网络世界,超出自身的消费能力。网络世界的虚拟容易激发出任潜在的欲望。无论是打游戏还是刷视频,或者是追星,都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观念。在游戏的世界里,金钱的概念会被模糊掉,沉迷游戏容易为了虚荣心购买装备,与此同时网红们以及明星的们名人效应,易导致没有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大学生们冲动消费。学生沉迷网络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育的开展。
  2.2.2 动摇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当前,网络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效普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为当代年轻人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更多的是形成了一些负面条件,加之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覆盖涉及的领域不够全面,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与培育,尚未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日常网络使用行为规范,缺乏对于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与培训。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作为网络技术传播应用的主力军,自身的人生阅历以及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对于自身的三观尚未完全的成型,对于是非观念的判断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取舍,面对各种网络文化和思想價值观念的涌入,当代的年轻人是无法正确的判断,在不同的程度,会歪曲他们的思想。
  3. 动摇学生个人行为规范
  利用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所传播的各类网络文化使许多学生处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网络虚拟环境中。由于网络文化是一个较为自由的环境且隐蔽的空间,每个人可以在虚拟环境的背后来掩藏自己去做一些失德的行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且道德意识薄弱,容易产生一些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冲动行为,学生忽视学校对于学生网络使用日常规范教育,导致理论实际的脱节。例如网上攻击,制造计算机病毒,侵犯他人隐私,浏览黄色信息等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这些都与高等教育所践行的安全合理上网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同时,对于当前网络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当前学生思想文化素质较低甚至某些高校学生标榜言论自由,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在各种尚未得到认证的结果,发表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言论,随意散布网络谣言等一些非法信息势必会对当前社会的安定有序造成不良的影响,动摇人心,给当前树立的网络道德规范以强烈的冲击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政治倾向,个体心理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潜在的网络文化势必对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产生动摇。
  参考文献:
  [1]李素芬,岳峰.把握网络文化精髓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评《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04):133.
  [2]陈芊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9):2.
  [3]曹杰.新时代网络主播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局限及实现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05):120-128.
  [4]曹毓民.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8):74-77.
其他文献
【摘要】传播仪式观由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W.Carey)提出,其从文化层面切入,弥补了传播传递观领域外的空白,是传播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概念之一,表明了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而短视频作为现如今传播的重要途径,逐渐被科学领域所关注。这些科普类短视频似乎比传统的科学视频更“接地气”,受众接受比一般的科学说教视频更快。本文试图从传播仪式观视野下,透视科普类短视频屡屡取得“
【摘要】新媒体发展迅速和辐射范围越发广泛的当今社会,编剧的创作又会受到哪些影响,两者之间会有擦出怎样的火花,这都是值得关注的。作为戏剧影视编剧的研究生,在今后的创作中,该如何让两者融合,对剧本的创作和研究又有怎么样的推广。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传播;编剧创作;电影;戏剧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
当下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纪实片层出不穷,其核心魅力在于“真实性”,只有真实才利于传播。本文将以《大使的任务》节目为例,论述该片跳脱出大使们只能坐在镜头前专访的窠臼,让驻华大使们进入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中国社会产生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动,碰撞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模式。
【摘要】短视频的产生,给受众的审美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流量也因此成为了主持人的新要求。本文通过汲取短视频主持人形象的优点,提出了广播电视主持人应该从外在形象、声音形象、副语言形象三个方面作出的改变,同时也提出了短视频主持人的一些不足。并且分别探讨了广播电视主持人和短视频主持人的内在形象要求。  【关键词】主持人;融媒体;短视频;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G212
网络媒介视域下,传统电视节目的主持行为在传播渠道、传播结构与话语体系上发生改变。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盛行,致使主持人角色弱化和功能缺失态势明显,话语权的转移消解着主持人的中心权重。文旅类节目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影响力,成为网络综艺产出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文以《锵锵行天下Ⅱ》为例,着重考察网络文旅综艺中主持人角色与功能变化的表征。在受众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的驱使下,文旅节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呈现多元化嬗变的特点,其功能的发挥与节目叙事分离,“去中心化”特征明显。主持人功能与角色的变化是节目契合网络传播环境的必要手段,但
文章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基于费尔克劳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对哔哩哔哩两场跨年晚会的弹幕文本进行分析,探寻主流价值对青年亚文化潜移默化的浸透以及青年群体积极向上、多元融合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家国认同感。
【摘要】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当前环境下,影视创作以及传播体系也经历了大规模的变革,利用当前的新媒体打造多样化的传播体系,已经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重点,因此结合新媒体环境对影视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建立在传播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品牌的角度进行传播途径分析,能够为当前的影视文化创新以及改革提供优化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文化;传播策略;优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91
【摘要】德育是高校办学的核心所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育的全过程和素质教育,各类课程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向一致,形成协同效应。在当前“大思想政治”格局下,如何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也不例外。所谓课程思政教育,就是把知识教学和价值导向有机地结合在课程教学中,提炼出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的价值范式,从而使
【摘要】当今新媒体技术突破式发展,原有媒体结构下的新闻报道形式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报道形式方面,也体现在读者受众在阅读形式、接受能力方面的变革。报社记者如何应对这种改变带来的冲击,如何适应当前形势,这都需要他们自觉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而本文主要聚焦于新媒体背景下报社记者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培养话题,思考并提出报社记者在原有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基础上如何作有效提升的策略。 
【摘要】把握新闻播音中的内在语,提高播音艺术水平是每个播音员必须掌握的重要职业素养,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内在语的概念和内在语的重要作用;提出应该通过备稿八法掌握内在语,结合情景再现进行内在语把握,结合事件发展逻辑和情感变化逻辑进行内在语把握;并对新闻播音内在语的准确表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闻播音;内在语;艺术感染力;宣传效果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