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诵读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刘方平是活跃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诗人,喜咏物写景,尤擅长绝句,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有致,在当时独具一格。《月夜》这首绝句颇能显示其诗风。
◆品鉴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春色的小诗。写春,诗人不是从绿柳红桃之类的景物着笔,而是从更深夜静入笔。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于太浓,月色也不至于太明,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和谐的优美意境。
前两句描写四邻的宁静和夜空的宁静。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托出月夜的静谧、庭院的寂静。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后两句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而得到的佳句。“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出来的春的气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的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相呼应。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绿”字则进一步衬托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诗歌素描
村庄已然熟睡,只听得一些平和的呼吸声。我在清冷的小巷里来回散步,几声狗吠,袭进了天堂的梦境。夜更深了,天空提着月亮这盏灯笼,它是在寻找那颗昨晚坠落的流星吗?
朦胧的斜月洒下一地银白的清辉,庭院的一半映照在月色里,一半掩藏在暗影中,屋前屋后,寂寥无人。
夜空中,北斗星守望着南斗星,南斗星凝视着北斗星。终于,它们对视累了,就横躺在青天的一隅,默默不语,任时光的流水,浅浅地漫过银河的两岸。
今夜,谁在黑暗中看到了花朵的绽放?谁在冷寂里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田垄边,一粒去年秋天遗落的种子,正在吃力地拱起一小块新鲜的泥土。一只虫子,也许是一只刚刚从冬眠中醒来的虫子,躺在这粒种子的嫩芽上,开始轻轻吟唱。窗台上,有一丝绿意,透进了每家庭院的窗纱。休憩了一冬的村庄,又在睡梦中拿起了锄头和扁担……
(摘自网络,有改动)
诗意情怀
预埋的诗意
天气明显有了几丝秋意,早晨、黄昏吹来的风已开始有些凉爽,令人欣喜。今年的秋来得有些早,有些果断,几乎昨天还是盛大的夏天,今天就是秋天,甚至前一分钟还是夏日的酷暑,这一分钟就是秋天的丝丝凉风。
往年每当夏日逝去,秋天来临,我的心底就会有一丝秋天的萧条感,感觉到一种生命的紧迫与逼问,几乎就是海子的《秋》里的悲叹: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上的骸骨——/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
今年不像往年,被加倍的暑气逼迫了一个夏天,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感受到秋天,就有一种气候突然转换的欣喜,脑子里活跃起以前背诵过的唐诗,一个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刘方平,一首不算最著名的诗《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其实,我脑子里活跃的仅仅是不完整的三、四句,查了下《唐诗三百首》才知道,三、四句也写的不是这个季节,而是大地从寒冬到初春气候转暖的物候特点。寒冬去后暖暖的春气,夜阑人静后纯洁的月色和月色里欢快的虫声,这种静谧,这份温暖,这几声欢快,使人心与物候贴得更亲近了,生命的存在也就有了诗意。这欢乐的诗意穿越千年的时空,在一个夏秋之交的早晨捕捉到我,让我那对物候转换产生的欢快感变得更加丰厚。在一刹那,生命似乎很轻易地穿越生存的种种凌辱,抵达诗意的彼岸。虽然,我面对的季候和诗中的冬去春来并不一样;虽然,我躲在十九楼上柴米油盐和唐朝的月色虫声天差地别,甚至我并不能记完全诗里的词句。
这就是我多年来学习语文和诗歌的最大的收获,那些大声朗读过的段落,那些一遍一遍唱过的歌,摇头晃脑为背诵而背诵的诗歌,一次一次为默写而默写的名句,一知半解的,似懂非懂的,囫囵吞枣的,不求甚解的,背过就忘的,忘了就忘了的诗文句段,在生命里沉淀下来。直到有一天,生命突然有了某种似曾相识的境遇,一段似曾相识的诗句就从你的嘴里脱口而出,似一股清泉从石头罅隙里汩汩流出,同时流出的是你对生命的发现与惊喜。
你发现的就是生命诗意存在的惊喜,而不是为生存而必须面对的试卷上默写的名句和教案里抄得工工整整的律诗绝句。
诗词飞花
在没有电灯和娱乐节目的夜晚,月亮是人们在黑暗中最亲近的景物,多少旅人在他乡的漫漫长夜里把对故乡、亲人和爱人的思念寄托在月亮这个皎洁的物体上,向它倾诉,对它进行想象,因此,月亮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内涵。对于一个“月”字,
久居异乡的人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无法与亲人团聚的人会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孤独的人会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触景生情的人会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钟情山水的人会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充滿浪漫情感的人会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寂寞的人会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怀旧的人会说: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欣赏暮色江景的人会说:______;______的人会说: ______。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刘方平是活跃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诗人,喜咏物写景,尤擅长绝句,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有致,在当时独具一格。《月夜》这首绝句颇能显示其诗风。
◆品鉴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春色的小诗。写春,诗人不是从绿柳红桃之类的景物着笔,而是从更深夜静入笔。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于太浓,月色也不至于太明,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和谐的优美意境。
前两句描写四邻的宁静和夜空的宁静。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托出月夜的静谧、庭院的寂静。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后两句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而得到的佳句。“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出来的春的气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的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相呼应。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字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绿”字则进一步衬托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诗歌素描
村庄已然熟睡,只听得一些平和的呼吸声。我在清冷的小巷里来回散步,几声狗吠,袭进了天堂的梦境。夜更深了,天空提着月亮这盏灯笼,它是在寻找那颗昨晚坠落的流星吗?
朦胧的斜月洒下一地银白的清辉,庭院的一半映照在月色里,一半掩藏在暗影中,屋前屋后,寂寥无人。
夜空中,北斗星守望着南斗星,南斗星凝视着北斗星。终于,它们对视累了,就横躺在青天的一隅,默默不语,任时光的流水,浅浅地漫过银河的两岸。
今夜,谁在黑暗中看到了花朵的绽放?谁在冷寂里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田垄边,一粒去年秋天遗落的种子,正在吃力地拱起一小块新鲜的泥土。一只虫子,也许是一只刚刚从冬眠中醒来的虫子,躺在这粒种子的嫩芽上,开始轻轻吟唱。窗台上,有一丝绿意,透进了每家庭院的窗纱。休憩了一冬的村庄,又在睡梦中拿起了锄头和扁担……
(摘自网络,有改动)
诗意情怀
预埋的诗意
天气明显有了几丝秋意,早晨、黄昏吹来的风已开始有些凉爽,令人欣喜。今年的秋来得有些早,有些果断,几乎昨天还是盛大的夏天,今天就是秋天,甚至前一分钟还是夏日的酷暑,这一分钟就是秋天的丝丝凉风。
往年每当夏日逝去,秋天来临,我的心底就会有一丝秋天的萧条感,感觉到一种生命的紧迫与逼问,几乎就是海子的《秋》里的悲叹: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上的骸骨——/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
今年不像往年,被加倍的暑气逼迫了一个夏天,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感受到秋天,就有一种气候突然转换的欣喜,脑子里活跃起以前背诵过的唐诗,一个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刘方平,一首不算最著名的诗《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其实,我脑子里活跃的仅仅是不完整的三、四句,查了下《唐诗三百首》才知道,三、四句也写的不是这个季节,而是大地从寒冬到初春气候转暖的物候特点。寒冬去后暖暖的春气,夜阑人静后纯洁的月色和月色里欢快的虫声,这种静谧,这份温暖,这几声欢快,使人心与物候贴得更亲近了,生命的存在也就有了诗意。这欢乐的诗意穿越千年的时空,在一个夏秋之交的早晨捕捉到我,让我那对物候转换产生的欢快感变得更加丰厚。在一刹那,生命似乎很轻易地穿越生存的种种凌辱,抵达诗意的彼岸。虽然,我面对的季候和诗中的冬去春来并不一样;虽然,我躲在十九楼上柴米油盐和唐朝的月色虫声天差地别,甚至我并不能记完全诗里的词句。
这就是我多年来学习语文和诗歌的最大的收获,那些大声朗读过的段落,那些一遍一遍唱过的歌,摇头晃脑为背诵而背诵的诗歌,一次一次为默写而默写的名句,一知半解的,似懂非懂的,囫囵吞枣的,不求甚解的,背过就忘的,忘了就忘了的诗文句段,在生命里沉淀下来。直到有一天,生命突然有了某种似曾相识的境遇,一段似曾相识的诗句就从你的嘴里脱口而出,似一股清泉从石头罅隙里汩汩流出,同时流出的是你对生命的发现与惊喜。
你发现的就是生命诗意存在的惊喜,而不是为生存而必须面对的试卷上默写的名句和教案里抄得工工整整的律诗绝句。
诗词飞花
在没有电灯和娱乐节目的夜晚,月亮是人们在黑暗中最亲近的景物,多少旅人在他乡的漫漫长夜里把对故乡、亲人和爱人的思念寄托在月亮这个皎洁的物体上,向它倾诉,对它进行想象,因此,月亮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内涵。对于一个“月”字,
久居异乡的人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无法与亲人团聚的人会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孤独的人会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触景生情的人会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钟情山水的人会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充滿浪漫情感的人会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寂寞的人会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怀旧的人会说: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欣赏暮色江景的人会说:______;______的人会说: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