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巴东堂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研究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ki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鄂西巴东堂戏是全国386种地方戏剧品种之一,在巴东江北溪丘湾、沿渡河等乡镇广为流传,又称“彩堂戏”“踩堂戏”或“稿荐戏”。同南戏、灯戏、傩戏、柳子戏并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戏曲的“五朵金花”。其历史悠久,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本文将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就当前鄂西巴东堂戏的生存现状,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并着力寻求巴东堂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巴东堂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堂戏又称“踩堂戏”“稿荐戏”。同南戏、灯戏、傩戏、柳子戏并称恩施州地方戏曲的“五朵金花”。流行于鄂西巴东江北一带,极具鲜明的民间色彩和强烈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其发展历史悠久,有着“三百年堂戏”的说法。是全国386种地方戏剧品种之一,并于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巴东堂戏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舞台魅力,保护和利用好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现在擅长表演堂戏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在传承上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年轻人又受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挖掘保护、学习传承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笔者就当前鄂西巴东堂戏的生存现状,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
  一、堂戏的“前世今生”
  关于堂戏的沿流,在群众中流传着各种不同的传说和解释,因而也有了各种不同的称呼,比如“唐戏”“彩堂戏”“踩堂戏”。而叫唐戏又被分为“前唐戏”和“后唐戏”。被称为“唐戏”的传说之一是从薛刚反唐时产生。相传由于唐太宗之子元吉篡位,君昏臣佞,坏人当道。薛刚夜逛花灯,路遇不平打死国舅,惹得薛家三百余口满门抄斩。刹时怨气冲天,国不泰,民不安,当地神农架山顶上的庙宇中也应运出现了一白一黄的两个精灵,常常显灵,搅乱世道。当地群众出于无奈,在每年元宵选出一对童男童女奉神,搭台“打蘸”祭祀,三日不断香火。薛刚之子薛蛟与薛葵路过此山,为民除害,将白、黄二精灵降服,白色精灵便化为银枪,黄色精灵化为金锏给薛蛟、薛葵做武器。而在这两件宝贝上早已刻下他们俩的名字,群众遂以此认为薛刚发兵讨伐那些昏君佞臣是替天行道,天命如此。薛蛟兄弟两人得了武器便把庙宇扯毁,随薛刚反唐,除佞去奸,天下重回太平,正义得到了伸张。据说神农架山顶上至今还有“扯垮庙”的残址,唐戏就是当时“打蘸”祭神时的一种化妆表演的艺术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是为“前堂戏”。
  也有关于“前堂戏”的另一种传说,武则天称帝,老臣宿将举兵反抗,“通城虎”薛刚反唐后兵败,被武三思大军追赶,从九焰山经房州适入神农架原始森林中。途经紫竹河与落草女将纪鸾英结为夫妻,随后在巴东边界大九湖“挂字号”筑台,点将练兵,闲暇时为娱乐九营将士,纪鸾英夫妇二人仿长安京城花灯上的人物故事分扮角色做戏,从此流传后世,衍为唐戏。
  “后堂戏”则认为堂戏是由唐明皇游月宫时产生的。他们认为唐明皇还算是个有道之君,国家强盛,他为了进一步收买民心,信服众臣,就利用文艺形式来夸宗耀祖,自己创作了一个“太宗打天下”的故事,唐明皇自己演丑角,就担任了程咬金这一角色,其他就由宫廷中的伶人来扮演,老生扮演李世民,小生扮演罗成,末角扮演徐茂功等。这种文艺表演形式流传至今,即为巴东“堂戏”,亦称之为“后堂戏”。据说艺人在解放前一直还供奉唐明皇为“艺神”。
  被称为“堂戏”是因为巴东人习惯称“厅”为“堂屋”。每年逢年节会,农闲喜庆之日,总要将堂屋打扮一番,唱演折戏,大伙聚会热闹热闹,以示庆祝,这时有远道亲朋欢聚,又往往由于山区路途遥远,屋小难留客,能唱唱戏,闹个通宵,不仅可以欢聚一堂,亦可解决住宿困难,因此就叫做“堂戏”。但是这个说法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堂戏全称为“彩堂戏”或者“踩堂戏”。“彩堂戏”是根据年节佳会时,堂屋张灯结彩,戏就在“彩堂”中唱。“踩堂戏”则是指在堂屋中踩地而舞,或有踩着拍子唱之意。
  二、堂戏的艺术特点
  堂戏生活气息浓厚,在演出形式上,三五个人在田头、堂屋都可演出,其唱腔与语言结合得很紧密,且在唱时伴奏乐器即可停下来,故群众字字都能听得懂。班子的组织上五人即可演折子戏,七人就能演“连台大本”,人数最多时也不会超过九人。艺人们有句话叫做“七紧八松九休息”,意为有人替换休息之意,很好地说明了班子的一般规模。在演出时伴奏常见有四人,即:司鼓1人、司锣1人,打夹手(兼打钹和大锣)1人,司筒子(四胡或京胡)1人;演员四五人,其中除小生、小旦、小丑三个台头之外,余者皆为杂行,杂行在一个戏中常常要顶几个角色轮换上场,所以人们称之为“三小戏”。
  堂戏的唱腔由两个完全不同的聲腔部分构成,各声腔部分自成系统。在除了个别小曲牌之外,两个腔系不能在一个剧目中混合运用。由于伴奏乐器的不同,这两个腔系习惯上把它们分别称为“大筒子”和“小筒子”。大筒子用四胡伴奏,因琴筒大而得名,小筒子用类似京胡的胡琴伴奏,因琴筒小而谓之。从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来分析,大筒子与当地民歌、号子是一脉相承,音乐的地方色彩鲜明,多为表现民间风俗的生活小戏,可谓之土生土长,别树一帜;而小筒子则属于皮黄腔系统,搭有几个高腔曲牌,不仅与川剧、汉剧、湘剧等老剧种的声腔格调近乎一样,且名目称呼也大致相同,多为表演宫廷及皮影子系用,这也是“堂戏”长期发展中对外来因素进行吸收的结果。
  大筒子的当家唱腔是四平调及南调。除此之外,还有哀字、苦板、阴调、怪腔、磕磕子等,共七个主要唱腔。在体例上属于板腔音乐,其他还有小调,如“求考调”、驼娃子放牛、七句半及冷场音乐(过场音乐)等。
  小筒子腔系分有南路、北路及高腔三个部分。南路属于二黄声腔,包括导板、回龙、一字、二流、扣板等五种板式。北路属于西皮声腔,包括一字、二流、三板子、七句子等四个板式和曲牌。这两个声腔系所属的九个板式及曲牌中,导板是一种自由节奏的导入句,不是独立的板式;回龙与其他皮黄腔不同,是一个完全可以独立的有上下句结构的板式,属于三眼或一眼板;一字为三眼板;二流为一眼板;扣板及三板子为紧打慢唱的自由节奏;七句半为有伴奏的快板形式。高腔仅仅是一个搭头,没有单独的高腔戏,只掺和在小筒子戏中应用。
  最早的演出形式,只限于室内堂屋里,以后慢慢扩大到屋前土台上,甚至有过搭高台来演唱,雨天仍在室内。表演程式、化妆、服装都比较简单,台上活动范围大约不超过一丈见方,没有“园坊”,只有围绕四方形的四角转换,在换角时后退一步才再向前走,这一步就成为整个舞台台步中最精彩的一个动作了。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却富有粗犷夸张及其生活化的特色,生动诙谐。化妆也即是表演者按不同角色在脸上涂上一层不同的色彩,如小旦涂红圈扎头,小生涂红圈不扎头,小丑涂白或黑色,武行在眉心点一个红点表示英俊,便完成了整个化妆程序,都只做一种象征性的点缀即可。
  三、堂戏的生存现状与传承发展
  巴东江北山区地广人稀,过去经济落后,堂戏的发展条件比较差,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过专业的班子,甚至连半专业都说不上。历史上也曾有8个民间半职业堂戏班,师承相传有4至5代传人,传承全靠口传心授,也是农闲时才兼职演出,现在留下来的堂戏艺人已经极少了。
  过去堂戏活动的地区极其狭窄,基本在巴东县内的集镇附近活动,这与群众介绍的“要演堂戏不计钱,只为自乐添些景”的意思是一致的。活动是有时间性及季节性的,一般是在每年腊月、正月、六月等几个农闲月中,以及偶尔有添丁及迎神庙会时进行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里,山区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尤其近十几年来鄂西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交通发达,信息畅通。人民生活富裕,开始有精力开展各种丰富的精神娱乐活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力度很大的挖掘和保护。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堂戏这种民间艺术。
  巴东堂戏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和利用好它,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巴东堂戏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加强巴东堂戏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
  基金项目: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鄂西巴东堂戏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研究(16G167)》
其他文献
2020年11月1日,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成都空林琴馆、成都市青羊区音乐家协会协办的《空林琴音之“蜀闻秋瑟声”古琴音乐会》,在四川省歌舞大剧院成功举办。本次音乐会是“成都蓉城之秋音乐季”中天府雅乐的古琴展演系列活动之一,空林琴馆的本场古琴音乐会,是其近一年的沉淀之作。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
期刊
在秋雨蒙蒙中到达隐藏在群山林海中的复兴村时,一亮眼球的,除却村口摇曳在青山漫翠中红叶似火的枫树和用粉色、白色花朵点缀着远山若黛背景中灿烂怒放的芙蓉树,还有那岚烟缥缈的山峦和散落在氤氲雨雾中的农舍。眼前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别致得让我惊讶。  这座在洪雅瓦屋山中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青羌古寨,有着被山影叠重与云霭弥漫泼墨出世外桃源般的山水画面,亦有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美食。美景与美食,是复
期刊
〔摘 要〕从乐府体诗谈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再谈到古曲《夕阳箫鼓》《浔阳夜月》的发展过程,从中探讨音乐艺术、诗词艺术与大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音乐;大自然  引子:用什么回应《中国大地之歌》  “中国的大地,我想同你讲话,  只用大地的语言——  只用水稻的绿色的语言  只用深红色的火焰的语言。”  ——《中国大地之歌》  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诗人“怀着真诚得像大
期刊
〔摘要〕笔者对成都国家级非遗音乐的代表性项目(古琴、西岭山歌、四川清音、竹麻号子、道教音乐)进行研究,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成都国家级非遗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成都国家级非遗音乐;对策研究  成都地区音乐源远流长,类型丰富,自成一系。早在古蜀时期,蜀地就有了《陇归曲》与《臾邪歌》,宫廷、世俗、宗教等音乐初见形态;汉唐是蜀地音乐重要发
期刊
以诗为引,余生结缘歌词  即便对屈塬的名字还不够熟悉,但你一定不可能对屈塬的作品陌生,一首《天路》声动大江南北,一曲《西部放歌》传遍四面八方。但屈塬却谦虚地表示,一切成就不过是始于兴趣。  童年时的屈塬很少与同龄人游玩,反而在文学的天地中徜徉了另一番天地。屈塬至今还记得他拥有的第一本诗集《陆放翁全集》,在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时,这些经由生动意象堆
期刊
历史上,绵长悠远的黄河精神说不尽、道不休,上下五千年,浩浩荡荡。汗牛充栋的典藏史籍,气势磅礴的音乐史诗,浸润的是浓烈的“黄河”情怀。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慰藉人心灵的音乐史诗无边无界。纸短情长,或许再卷帙浩繁的文字、语言也无法将灵动的音符所要传递的情绪完整诉说,但氤氲在人心底里的这份感动,却是绵延不绝的。  在蓉城夏秋交替之际,坐落在成都市区南边的Icon云端·天府音乐厅兑现了《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
期刊
〔摘要〕从光鲜亮丽的表演舞台,走向艺术教育的讲台,国家一级演员苏国明华丽转身,成为高等学府里的音乐教授,迈向了人生更加辉煌的另一个天地。苏国明老师以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和表演心得培育着莘莘学子,让他们得以化茧成蝶,飞向灿烂的明天。  〔关键词〕苏国明;高校音乐教育;角色转变  人应该需要不停回望  曾经和来时的路  跟随自己跟随季节  就这样步履不停  在即将展开的旅途中  不要忘了最初的动机  是
期刊
好的音乐像是直击心灵的诗,充满洗涤人心的力量,还像冬日里正暖的金色阳光,照在你我的心灵上。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的作品便是如此,听他的作品时,感觉每个洒落的音符,触动心弦声声如诉,缠绵留恋于每个人心中。  张千一,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出生于文艺工作者家庭的张千一,父亲曾是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乐队的双簧管演奏员,受父亲的影响,张千一从小就与音乐有了灵魂上的共鸣。自20世纪
期刊
成都是天府之国,音乐艺术热地。著名的“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至今已在这里落户26个春秋。在这26个春秋里,不知有多少精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闪亮登场,激动人心的掌声、歌声和欢呼声,至今还在人们的脑海中翻滚如初。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横行肆虐,然而成都人民却没有忘记“蓉城之秋”这个艺术节日。疫情稳定之后,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音乐影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成都市文化广电旅
期刊
李星宇来自北京,是独立音乐人、声音藝术家、制作人、声音设计师、录音工程师、声学空间设计师、音乐教师。其通过个人音乐人项目“鲸鱼马戏团”,已发行4张录音室专辑(至2020年2月),EP单曲及跨界创作专辑不计其数。以个人名义还发起艺术项目“52Hz声音馆”,旨在发掘“音乐”之外的听觉艺术空间,首个子项目“亚马逊寻声计划”广受关注。2018年发起寻声西游记项目,在新疆多地记录民间音乐,并打破传统作曲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