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0年:成就、问题、启示

来源 :行政管理改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1688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加快,既回应了数字技术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变革,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文化建设中.30年的保护实践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在“两创”方针下我们更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模式的创新、激励传承人内在的传承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合理利用及构建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规、条例、实施细则的出台.
其他文献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铸就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质的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恒定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要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法治实践丰富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多重功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实根基”,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拓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宽广视野”.
公共领域是民主的必要条件.哈贝马斯一生都关注公共领域的理论主题,构建了公共领域的类型学.除了一般意义的公共领域概念外,在特殊公共领域的层面,他早期专门论述了自由型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衰落的历史过程;后期重构了自由型公共领域的当代理想,也即交往型公共领域,并将其视为规范权力运作的决定性条件.这一理论转向有助于诊断当代社会中的民主状况,但其过程及意义被大多数学者忽视或者低估了,需要学术界重新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