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与要求审视阅读教学有利于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实现阅读教学最优化。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简单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随即成为中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焦点。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眼睛和文本的相遇,更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因此,阅读教学推动着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是一名有着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带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一问题查阅、学习了相关文献,并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一、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首先自己要读、悟、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但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不一定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不忘和生活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知识内容,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践生活相联系。例如,在胡适写的《我的母亲》中,文章的最后一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形式、角色扮演的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生活,想起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做过的事、对自己说过的话,以及自己现在的改变,以此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又如,在《孤独之旅》的预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第一,文章题目叫《孤独之旅》,孤独之旅究竟是否孤独,文章是怎么体现这种孤独之感的?第二,文章写了多出景物,有什么作用?第三,你们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孤独,在你看来,孤独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学生也可以将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能力。
三、注重学科整体性
从语文学科内容来看,从包容的内容的多面性看,它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从语言形式看,有字、词、句、段篇;从语言的应用规律看,语文讲究修辞逻辑;从语言的运用过程看,有听、说、读、写。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整体性。笔者尝试着从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入手,首先让学生对作品建立起第一印象,尽量减少对学生阅读第一印象的干扰,少一些扶手和拐杖,让学生自己“学步”。语文是作者心灵、语感对象化的一个整体性反映,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只有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被学生整体性占有,作者的语感、心灵才会不觉地被渗入到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最终形成自身的语文能力与修养。文本是审美愉悦的最初源泉,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文体范式与人文意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三顾茅庐,是通过烘托,引导读者去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构成的文体范式中去感受一种内在的生机、精神,结合自身的先天素质、人格素质、审美素质,内化为一种语文素质、语文能力。这说明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机械地割裂和对立的。
四、鼓励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笔者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积累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领悟文章的主旨,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充裕的阅读时间里努力实现各自的目标。在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下,笔者进一步引导说:“小石潭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逐步探究,学生踊跃发言后,笔者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作者想寄情山水,小石潭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使作者忘记了忧愁,但这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最终掩盖不住作者内心的悲苦,作者也只能是‘借景消愁愁更愁’,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你发现了吗?”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说:“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人迹罕至,无人赏识,这象征着作者本人。”多么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如有学生问:作者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游览中为什么情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出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渗透进去的。
五、结语
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确可以作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认识:阅读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我们应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单朝阳.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8).
[2]王婷.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00232-00232.
[3]王群.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1).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随即成为中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焦点。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眼睛和文本的相遇,更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因此,阅读教学推动着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是一名有着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带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一问题查阅、学习了相关文献,并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一、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首先自己要读、悟、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但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不一定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不忘和生活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知识内容,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践生活相联系。例如,在胡适写的《我的母亲》中,文章的最后一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形式、角色扮演的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生活,想起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做过的事、对自己说过的话,以及自己现在的改变,以此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又如,在《孤独之旅》的预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第一,文章题目叫《孤独之旅》,孤独之旅究竟是否孤独,文章是怎么体现这种孤独之感的?第二,文章写了多出景物,有什么作用?第三,你们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孤独,在你看来,孤独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学生也可以将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能力。
三、注重学科整体性
从语文学科内容来看,从包容的内容的多面性看,它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从语言形式看,有字、词、句、段篇;从语言的应用规律看,语文讲究修辞逻辑;从语言的运用过程看,有听、说、读、写。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整体性。笔者尝试着从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入手,首先让学生对作品建立起第一印象,尽量减少对学生阅读第一印象的干扰,少一些扶手和拐杖,让学生自己“学步”。语文是作者心灵、语感对象化的一个整体性反映,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只有学生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被学生整体性占有,作者的语感、心灵才会不觉地被渗入到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最终形成自身的语文能力与修养。文本是审美愉悦的最初源泉,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文体范式与人文意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三顾茅庐,是通过烘托,引导读者去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构成的文体范式中去感受一种内在的生机、精神,结合自身的先天素质、人格素质、审美素质,内化为一种语文素质、语文能力。这说明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机械地割裂和对立的。
四、鼓励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文言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笔者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积累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领悟文章的主旨,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充裕的阅读时间里努力实现各自的目标。在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下,笔者进一步引导说:“小石潭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逐步探究,学生踊跃发言后,笔者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作者想寄情山水,小石潭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使作者忘记了忧愁,但这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最终掩盖不住作者内心的悲苦,作者也只能是‘借景消愁愁更愁’,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你发现了吗?”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说:“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人迹罕至,无人赏识,这象征着作者本人。”多么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如有学生问:作者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游览中为什么情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出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渗透进去的。
五、结语
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确可以作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认识:阅读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我们应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单朝阳.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8).
[2]王婷.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00232-00232.
[3]王群.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