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值得你深思的考场作文N大失误
(一)题材老套的“熟人体”
2015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作文题目是《补》,作为当年命题人之一的笔者就想,面对该题,几万考生又会有怎样的构思呢?该不会都写“补衣服”吧?令人称奇的是,考场情况被我们不幸言中。作文批下来,几乎一半的考生都写自己的衣服破了,然后请妈妈补衣服。灯光下,看到妈妈已经有了白发,手也变得粗糙,考生心生感激,一通抒情后,结束全文……
(二)一事一议的“寓言体”
讲一个与“补”有关的故事,最后一段象征性点题,结构呆板,缺乏诚意。某考生写蛋糕店刚开业不久。一天,听到前台员工和后台员工在吵架。起因是东北的冬天经常下雪,雪地里走路很容易滑倒,蛋糕也就很容易被摔坏,顾客经常会回来请求修补,修补蛋糕应收多少钱?最后他们决定免费。文章结尾是这样的:“品德比收益更重要,修补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蛋糕,你付出的是一颗善心,收获的却是一份感动!”
(三)讲别人故事的“读者体”
某考生写“我”从沈阳到上海的女儿家小住,发现“补课”几乎成了上海的老人们之间的一种时尚。有一位女士,退休后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学习,至今已经整整坚持了17个年头,先后学习了国画、书法、摄影、时装表演、健身舞、健美操、古典文学、心理学、按摩、烹饪、家政、英语、日语等18门课程。17 年来,在她的带动下,先后有 240多位离退休老人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学习。这样的故事,几乎已经泛滥大街。
(四)话题太大的“政论体”
还有考生就“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发议论,纵观全文,几乎都是空发议论,段落之间也缺少逻辑联系。如某段写道:要敢于正视“亡羊”的客观事实,要坦承“牢破”和“亡羊”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面对错误,担当责任。如果对于“亡羊”之事遮遮掩掩,把人为因素推脱得一干二净,如此一来,我们只会令“亡羊”悲剧重演。
(五)其他各“体”
除了上述这四种“体”之外,还有一些文章是缺少细节描写的“概括体”,字数不够的文章往往缺少细节。有的是俗招连篇的“八股体”,如,写上主题无关或关联不大的“题记”或者“后记”;还有的拼命分段,弄得跟散文诗一样;有的则是漫谈式的“文艺体”,随着自己的意识流漫无边际地流转,玩深沉;更有开头、结尾点题的“标签体”,其内容或内涵与“补”几近没关联,只是文章前后的点缀。还有少数考生喜欢用一些网络用语,有的还是自创的,属于古灵精怪的“火星体”。更有连段也不分的“木桶体”。
二
你不得不看的考场作文N大提分亮点
(一)发散思维——各种“补”齐上阵
看到作文题,考生第一步要做的是“胡思乱想”,也就是进行所谓的“发散思维”。本题是动词型题目,考生写作时要明确该“补”什么,怎么“补”(即写作角度),如:修补破裂的情感,修补缺失的道德,修补流失的传统文化,修补扭曲的心灵……从为什么要“补”的角度来说,深入说理。如修补缺失的道德,意义何在?要想写得深刻,最好要去挖掘怎么样“补”,即“怎么样”的角度。作文不能只表明态度(需要修复道德),却不说该怎么样解决问题,这样会显得文章立意不深刻。
再如,构思中还可以加点辩证分析,什么东西可以“补”,什么东西不可以“补”,如残疾能否“补”,失败能否“补”?能“补”的是残疾、失败,还是因这些而产生的悲观、失意、萎靡的心态?同时可以反向立意,如写很多东西是不可以“补”的,但面对不能“补”的东西和事情,我们该怎么做要点出。
如果写记叙文,我们可以围绕“补”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来表达情感。但其中最好能包括这样一个情感过程:原先破损、缺乏、过失、差错——修补、弥补、补救(做了些什么事来“补”)——“补”的结果或感悟。记叙文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实的“补”和虚的“补”勾连起来,如补鞋、补衣与补心;食补与神补;打补丁与弥补缺憾;补课与补德;补鞋与补缺点;补渔网与补漏洞。
“补”什么?“什么”补?记叙文?议论文?实“补”?虚“补”?多思考,你就有了甄别与遴选的可能。
(二)“一鱼多吃”——变换记叙的要素
所谓“一鱼”,是指一个“旧题”,如,妈妈补衣服;“多吃”是指在旧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记叙的要素或主题,进行重新构思,从而呈现出“新作”,获得高分。
初中生作文多为记叙文,这一类文章要求“要素”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上文的“补衣服”,“时间”是晚上;地点是“家中”;“人物”是妈妈;“事件”是我的衣服破了,妈妈帮我补。某些考生在考场上,思想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大脑并不能“发散思维”,考生第一个想到的往往就是这些,“补衣服”似乎就成了考生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向了。但这不打紧,变化记叙的要素,我们照样可以“出奇制胜”。
先说“时间”。“补衣服”自然是在晚上,父母下班、孩子放学,符合生活逻辑,但如果是“深夜”呢?妈妈忙完家务后,拿起自己的衣服补缀起来,是不是更感人?再说“地点”,补衣服一般是在妈妈房间里进行,如果是在“病房里”呢?妈妈生病住院了,“我”去看望,妈妈看“我”衣服破了,非要给“我”补,这就有点不一样了吧?三说“人物”,这是最容易让文章焕然一新的,通常补衣服的是家中的谁?妈妈。但如果换成“爸爸”呢?这种爱是不是一下子凝重起来了呢?一向粗心的爸爸在对待儿女上格外仔细,一双粗糙的大手也拿起缝衣针来。再换成外婆,甚至是外公呢?恐怕也有类似效果。思维再扩大一些,换成老师、小区里那位阿姨、隔壁的阿婆……总之都会比“妈妈”有新意的。
如此“变换”还不算最佳,最佳的办法是“主旨”的变换。“妈妈补衣服”重在突出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如果这样写呢?(本文所举例子均来自2015年中考作文)
有一天,妹妹拿着一件后背有很大一个口子的衬衫,惋惜地说:“一百多块钱买了件衬衫,才穿了几天就不能穿了。”母亲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帮你补补看。”三天后,再看那衬衫时,我惊呆了:那不规则的口子全被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的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母亲特意在树枝下用花棉布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本来被毁得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这么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 你看,写着写着,文章的主题发生了迁移,有了新意,自然也有了深意。这篇考场作文结尾是这样的:“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但也可能让它呈现出另一种美。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缺憾已经存在了,再伤心也无济于事,还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开出别样的花朵。”
主旨变化再举一例,请问如今还有几个“妈妈”会补衣服?这一门传统手艺正在消失。文章唤起了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还有一个角度,人们为什么不再补衣服,不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丢失的恐怕是勤俭节约的传统。如此立意,是谓深刻。
所以,考生在考场上想不出好题材不是最可怕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把“旧题”翻新,换“时间”、换“地点”、换“人物”、换“主旨”。如一条鱼,或红烧,或清蒸,或煨汤,鱼骨还可伴以椒盐。与其挖空心思想新题材,不妨旧题新作。
(三)“折腾”——情节上,一波两折
我们再回到“妈妈补衣服”这个旧题上,很多同学可能要说了,这样的素材怎么写到600字?似乎100字就能说完。“我衣服破了,被妈妈看见了,她深夜帮我补好,我十分感动。”字数不够怎么办?有人说,我多一点细节描写,“未经凝视的世界不是精彩的世界”,通过细节刻画来突出妈妈的形象和“我”的感动。这自然是一种好办法,能让文章活过来,但要让文章活得很好,恐怕这一招还不够。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是那样的美好,如果曹雪芹一开始就让他俩一见钟情,然后结婚生子,这就没有《红楼梦》了,非要出现个薛宝钗,还有其他妹妹,非要让林黛玉身体虚弱,非要让贾母左右为难……这样一来就有更多故事。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老师把这种构思方式叫作“折腾”,也就是情节上的“一波三折”。2009年,曹老师来镇江为我校“行舟文学社”做报告的时候也讲了一个“折腾”的故事:一个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皮卡。皮卡望着最后一个柿子,希望柿子不要掉下来,因为哥哥就要从东京回来了。写到这,如果柿子没掉下来,哥哥回来了,故事就平淡了,掉下来了,哥俩都很失望,这样的故事也无新奇。“折腾”的故事是柿子被一只淘气的乌鸦叼走了,皮卡开始追。追上、追不上都不是好的“折腾”,结果是皮卡累了,醒来时眼前出现好大一片柿子林……
有一篇满分作文,说的是“我”妻子的裙子破了,“我”去找小区里缝补衣服的小摊:
……
她从一个竹筐里,拿出一大堆彩色的线,开始绣花。我注意到她的手,粗大,浮肿,一点也不像绣花的手。我疑惑地问她,能绣好吗?她点点头,告诉我以前她在一家丝绸厂上班,就是刺绣工,后来工厂倒闭了,她才开始在街上摆摊织补。“我原来绣的花可漂亮了”,她笑着说,“原来的手也不像现在这么笨拙,在外面冻得长冻疮了,所以,才这么难看。”
写到这,再写些闲话,大概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却“折腾”起来——
正说着话,一个背书包的女孩走了过来。我以为女孩也是要织补的,便往边上挪了挪。她笑了,“这是我女儿,就在那边的学校上学。”女孩看看我,喊了声叔叔,就放下书包,帮她整理线盒,很多线头乱了,女孩就一根一根地理清,重新绕好。不时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从我们面前走过。有些孩子看来是女孩的同学,她们和女孩亲热地打着招呼。女孩一边帮妈妈理线,一边和同学招呼着,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写到这,穷人的孩子们早当家的主题开始凸显了,接着再次“折腾”——
这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蹬着三轮车骑了过来,女孩亲热地喊他爸爸。我对她说,“天快黑了,要不我明天再来拿,你们先回家吧。”她摇摇头,“就快好了。”
好了,全家在“我”等裙子的时候团聚了,一个劳动的、和睦的家庭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但第三次“折腾”把故事推向高潮——
中年男人将三轮车上的修理工具重新摆放,腾出一个空位子来,然后,中年男人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放在了那个座位上。我这才注意到,她的下半身是瘫痪的。女孩将妈妈的马扎、竹筐放好,背着书包,跟在爸爸的三轮后,蹦蹦跳跳地远去。
结尾意味深长,却也巧妙点题,含蓄隽永。
目送他们一家三口的背影后,我拿着那件绣了牡丹的裙子回家。你完全看不出来,牡丹背后,曾经是一个补丁。
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人们听故事,主要是关心人物的命运。作品中所叙之事,如果平铺直叙,情节平淡,就很难谈得上情节美。通常人们所喜欢的,总是那些丰富曲折、变化繁多、引人入胜的情节。正所谓,腾挪跌宕一波三折。考场作文,尤其要“穷”“折腾”。
(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结尾时,出其不意
很多考生,包括一些老师也有这样的烦恼,就是考生写完后,才发现作文“毫无新意”,无奈“生米煮成熟饭”,变换记叙的要素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结尾的时候“出其不意”,如同欧·亨利的小说一般,结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们再回头看看小区里那位织工的“补”,文章写道:“中年男人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放在了那个座位上。我这才注意到,她的下半身是瘫痪的。”故事是一波三折的,但“切题”吗?“补”只是一个线索,或者说,这个家庭故事的由头,“补”并没有成为“主题”。这样的文章,恁凭怎样精彩,都有“不切题”的嫌疑,但结尾一下子就“反转”了:“……你完全看不出来,牡丹背后,曾经是一个补丁。”一家人的相濡以沫,快快乐乐,各凭自己的本事。虽然贫穷,但却精神华丽如牡丹,同时也赞美了下岗女职工的“好手艺”。
“妈妈补衣服”,这样稀松平常的构思在结尾处用力,也能“起死回生”,请看考场两个不同的结尾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看着妈妈的辛苦,想起电视里常播的那则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我也得做点什么了。我蹑手蹑脚溜进厨房,看看妈妈因为帮我补衣服还没来得及清理的碗筷,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放热水、挤清洁剂,开始清洗碗筷…… “宝宝,衣服补好了,拿去。我还要洗碗呢!”
我偷偷地笑了,等妈妈看到整洁的厨房一定会有一些安慰吧。亲爱的妈妈,您为我补衣服,我为您做家务,也算是补上我对您的愧疚吧。
作文中,这种“双补”的文章不少,很多考生巧妙地将实的“补”和虚的“补”勾连起来,意蕴深厚。这篇文章最后“一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再看一例“妈妈补衣服”的结尾。
“丁零零……”闹铃响了,原来刚才的一切只是个梦,我的手中还拿着破了一个洞的裤子,眼泪打湿了我的心:妈妈,你打工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裤子有洞我不怕,亲情有壑才担心。
这篇文章主题只在结尾有妙语。也一下子让文章光亮起来,甚至让人有心疼的感觉,“留守儿童”是个现实问题,孩子衣服的洞只能在梦中才能实现补缀,而“我”并不在乎这个“洞”,在乎的是亲情的缺失,这才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也是“我”的心变得潮湿的真正原因。
(五)“故事新编”——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围绕“妈妈补衣服”提出的提分策略。在考场上,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思维彻底卡壳,连“妈妈补衣服”也想不起来了,这是很要命的。这时,你不妨回忆自己看过的小说、神话,甚至课文,然后改编。大家还记得江苏省2001年高考那篇叫作《赤兔之死》的满分作文吧,就是一篇“故事新编”,这一类文章的魅力在于“新编”。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的内容,那就是“套作”了。关于《补》,有一篇满分作文,是借助《女娲补天》的神话,演绎出的一篇妙文。开头就有镜头感:
不周山巅,有一女子茕茕孑立。
“西王母请女娲氏赴昆仑山共饮瑶池仙酿。”青鸟飞来,向她传达自家主人的邀请。她莞尔,捏了个诀,便驾云向昆仑山飞去。
昆仑仙境。瑶池。
“女娲氏为何愁眉不展?”西王母放下酒樽,问道。
接下来是女娲和西王母的一段对话,“愁眉不展”的原因是“共工和祝融在不周山脚发生争执且大打出手,并因此触怒不周山神”“九州之生灵,危在旦夕”。然后女娲炼五色石、断鳌足……最后是这样写的:
女娲又笑了。突然灵光一闪,她已化作人首蛇身的模样。只有如此,她才能发挥出最强的力量去补救暴怒的天。
“我的子民……再见了……”女娲托着五色石,飞向天的缺口。同时她也融入了云层之中。
苍天补,四极正。天地生灵终归安宁。可是,女娲不在了。不,她还是在的,天边那五彩的祥云,不正是显出她手托五色石的模样么?
西王母立于彩云之下,仰望苍天。她招来了青鸟,轻声笑道:“女娲,放心吧,今后我会让青鸟为你的子民带去吉祥和安宁。”
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而小作者这篇文章,依据记载,发挥想象,还原几个现场。全文短句居多,铿锵有力,一个胸怀生灵的女娲形象鲜明生动。
鲁迅再回“故乡”、小弗朗士(《最后一课》人物)迟到后、约瑟夫见到叔叔于勒、孔乙己参加中考、秦大奶奶(《草房子》人物)的心事、遇见张爱玲、最美的四月(写林徽因)……这些都曾有人写过,你还可以想出更多属于你的,记住要“新编”哦。
值得你深思的考场作文N大失误
(一)题材老套的“熟人体”
2015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作文题目是《补》,作为当年命题人之一的笔者就想,面对该题,几万考生又会有怎样的构思呢?该不会都写“补衣服”吧?令人称奇的是,考场情况被我们不幸言中。作文批下来,几乎一半的考生都写自己的衣服破了,然后请妈妈补衣服。灯光下,看到妈妈已经有了白发,手也变得粗糙,考生心生感激,一通抒情后,结束全文……
(二)一事一议的“寓言体”
讲一个与“补”有关的故事,最后一段象征性点题,结构呆板,缺乏诚意。某考生写蛋糕店刚开业不久。一天,听到前台员工和后台员工在吵架。起因是东北的冬天经常下雪,雪地里走路很容易滑倒,蛋糕也就很容易被摔坏,顾客经常会回来请求修补,修补蛋糕应收多少钱?最后他们决定免费。文章结尾是这样的:“品德比收益更重要,修补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蛋糕,你付出的是一颗善心,收获的却是一份感动!”
(三)讲别人故事的“读者体”
某考生写“我”从沈阳到上海的女儿家小住,发现“补课”几乎成了上海的老人们之间的一种时尚。有一位女士,退休后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学习,至今已经整整坚持了17个年头,先后学习了国画、书法、摄影、时装表演、健身舞、健美操、古典文学、心理学、按摩、烹饪、家政、英语、日语等18门课程。17 年来,在她的带动下,先后有 240多位离退休老人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学习。这样的故事,几乎已经泛滥大街。
(四)话题太大的“政论体”
还有考生就“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发议论,纵观全文,几乎都是空发议论,段落之间也缺少逻辑联系。如某段写道:要敢于正视“亡羊”的客观事实,要坦承“牢破”和“亡羊”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面对错误,担当责任。如果对于“亡羊”之事遮遮掩掩,把人为因素推脱得一干二净,如此一来,我们只会令“亡羊”悲剧重演。
(五)其他各“体”
除了上述这四种“体”之外,还有一些文章是缺少细节描写的“概括体”,字数不够的文章往往缺少细节。有的是俗招连篇的“八股体”,如,写上主题无关或关联不大的“题记”或者“后记”;还有的拼命分段,弄得跟散文诗一样;有的则是漫谈式的“文艺体”,随着自己的意识流漫无边际地流转,玩深沉;更有开头、结尾点题的“标签体”,其内容或内涵与“补”几近没关联,只是文章前后的点缀。还有少数考生喜欢用一些网络用语,有的还是自创的,属于古灵精怪的“火星体”。更有连段也不分的“木桶体”。
二
你不得不看的考场作文N大提分亮点
(一)发散思维——各种“补”齐上阵
看到作文题,考生第一步要做的是“胡思乱想”,也就是进行所谓的“发散思维”。本题是动词型题目,考生写作时要明确该“补”什么,怎么“补”(即写作角度),如:修补破裂的情感,修补缺失的道德,修补流失的传统文化,修补扭曲的心灵……从为什么要“补”的角度来说,深入说理。如修补缺失的道德,意义何在?要想写得深刻,最好要去挖掘怎么样“补”,即“怎么样”的角度。作文不能只表明态度(需要修复道德),却不说该怎么样解决问题,这样会显得文章立意不深刻。
再如,构思中还可以加点辩证分析,什么东西可以“补”,什么东西不可以“补”,如残疾能否“补”,失败能否“补”?能“补”的是残疾、失败,还是因这些而产生的悲观、失意、萎靡的心态?同时可以反向立意,如写很多东西是不可以“补”的,但面对不能“补”的东西和事情,我们该怎么做要点出。
如果写记叙文,我们可以围绕“补”构思一个完整的情节来表达情感。但其中最好能包括这样一个情感过程:原先破损、缺乏、过失、差错——修补、弥补、补救(做了些什么事来“补”)——“补”的结果或感悟。记叙文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实的“补”和虚的“补”勾连起来,如补鞋、补衣与补心;食补与神补;打补丁与弥补缺憾;补课与补德;补鞋与补缺点;补渔网与补漏洞。
“补”什么?“什么”补?记叙文?议论文?实“补”?虚“补”?多思考,你就有了甄别与遴选的可能。
(二)“一鱼多吃”——变换记叙的要素
所谓“一鱼”,是指一个“旧题”,如,妈妈补衣服;“多吃”是指在旧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记叙的要素或主题,进行重新构思,从而呈现出“新作”,获得高分。
初中生作文多为记叙文,这一类文章要求“要素”齐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上文的“补衣服”,“时间”是晚上;地点是“家中”;“人物”是妈妈;“事件”是我的衣服破了,妈妈帮我补。某些考生在考场上,思想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大脑并不能“发散思维”,考生第一个想到的往往就是这些,“补衣服”似乎就成了考生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向了。但这不打紧,变化记叙的要素,我们照样可以“出奇制胜”。
先说“时间”。“补衣服”自然是在晚上,父母下班、孩子放学,符合生活逻辑,但如果是“深夜”呢?妈妈忙完家务后,拿起自己的衣服补缀起来,是不是更感人?再说“地点”,补衣服一般是在妈妈房间里进行,如果是在“病房里”呢?妈妈生病住院了,“我”去看望,妈妈看“我”衣服破了,非要给“我”补,这就有点不一样了吧?三说“人物”,这是最容易让文章焕然一新的,通常补衣服的是家中的谁?妈妈。但如果换成“爸爸”呢?这种爱是不是一下子凝重起来了呢?一向粗心的爸爸在对待儿女上格外仔细,一双粗糙的大手也拿起缝衣针来。再换成外婆,甚至是外公呢?恐怕也有类似效果。思维再扩大一些,换成老师、小区里那位阿姨、隔壁的阿婆……总之都会比“妈妈”有新意的。
如此“变换”还不算最佳,最佳的办法是“主旨”的变换。“妈妈补衣服”重在突出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如果这样写呢?(本文所举例子均来自2015年中考作文)
有一天,妹妹拿着一件后背有很大一个口子的衬衫,惋惜地说:“一百多块钱买了件衬衫,才穿了几天就不能穿了。”母亲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帮你补补看。”三天后,再看那衬衫时,我惊呆了:那不规则的口子全被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的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母亲特意在树枝下用花棉布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本来被毁得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这么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 你看,写着写着,文章的主题发生了迁移,有了新意,自然也有了深意。这篇考场作文结尾是这样的:“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但也可能让它呈现出另一种美。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缺憾已经存在了,再伤心也无济于事,还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开出别样的花朵。”
主旨变化再举一例,请问如今还有几个“妈妈”会补衣服?这一门传统手艺正在消失。文章唤起了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还有一个角度,人们为什么不再补衣服,不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丢失的恐怕是勤俭节约的传统。如此立意,是谓深刻。
所以,考生在考场上想不出好题材不是最可怕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把“旧题”翻新,换“时间”、换“地点”、换“人物”、换“主旨”。如一条鱼,或红烧,或清蒸,或煨汤,鱼骨还可伴以椒盐。与其挖空心思想新题材,不妨旧题新作。
(三)“折腾”——情节上,一波两折
我们再回到“妈妈补衣服”这个旧题上,很多同学可能要说了,这样的素材怎么写到600字?似乎100字就能说完。“我衣服破了,被妈妈看见了,她深夜帮我补好,我十分感动。”字数不够怎么办?有人说,我多一点细节描写,“未经凝视的世界不是精彩的世界”,通过细节刻画来突出妈妈的形象和“我”的感动。这自然是一种好办法,能让文章活过来,但要让文章活得很好,恐怕这一招还不够。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是那样的美好,如果曹雪芹一开始就让他俩一见钟情,然后结婚生子,这就没有《红楼梦》了,非要出现个薛宝钗,还有其他妹妹,非要让林黛玉身体虚弱,非要让贾母左右为难……这样一来就有更多故事。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老师把这种构思方式叫作“折腾”,也就是情节上的“一波三折”。2009年,曹老师来镇江为我校“行舟文学社”做报告的时候也讲了一个“折腾”的故事:一个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皮卡。皮卡望着最后一个柿子,希望柿子不要掉下来,因为哥哥就要从东京回来了。写到这,如果柿子没掉下来,哥哥回来了,故事就平淡了,掉下来了,哥俩都很失望,这样的故事也无新奇。“折腾”的故事是柿子被一只淘气的乌鸦叼走了,皮卡开始追。追上、追不上都不是好的“折腾”,结果是皮卡累了,醒来时眼前出现好大一片柿子林……
有一篇满分作文,说的是“我”妻子的裙子破了,“我”去找小区里缝补衣服的小摊:
……
她从一个竹筐里,拿出一大堆彩色的线,开始绣花。我注意到她的手,粗大,浮肿,一点也不像绣花的手。我疑惑地问她,能绣好吗?她点点头,告诉我以前她在一家丝绸厂上班,就是刺绣工,后来工厂倒闭了,她才开始在街上摆摊织补。“我原来绣的花可漂亮了”,她笑着说,“原来的手也不像现在这么笨拙,在外面冻得长冻疮了,所以,才这么难看。”
写到这,再写些闲话,大概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却“折腾”起来——
正说着话,一个背书包的女孩走了过来。我以为女孩也是要织补的,便往边上挪了挪。她笑了,“这是我女儿,就在那边的学校上学。”女孩看看我,喊了声叔叔,就放下书包,帮她整理线盒,很多线头乱了,女孩就一根一根地理清,重新绕好。不时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从我们面前走过。有些孩子看来是女孩的同学,她们和女孩亲热地打着招呼。女孩一边帮妈妈理线,一边和同学招呼着,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写到这,穷人的孩子们早当家的主题开始凸显了,接着再次“折腾”——
这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蹬着三轮车骑了过来,女孩亲热地喊他爸爸。我对她说,“天快黑了,要不我明天再来拿,你们先回家吧。”她摇摇头,“就快好了。”
好了,全家在“我”等裙子的时候团聚了,一个劳动的、和睦的家庭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但第三次“折腾”把故事推向高潮——
中年男人将三轮车上的修理工具重新摆放,腾出一个空位子来,然后,中年男人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放在了那个座位上。我这才注意到,她的下半身是瘫痪的。女孩将妈妈的马扎、竹筐放好,背着书包,跟在爸爸的三轮后,蹦蹦跳跳地远去。
结尾意味深长,却也巧妙点题,含蓄隽永。
目送他们一家三口的背影后,我拿着那件绣了牡丹的裙子回家。你完全看不出来,牡丹背后,曾经是一个补丁。
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人们听故事,主要是关心人物的命运。作品中所叙之事,如果平铺直叙,情节平淡,就很难谈得上情节美。通常人们所喜欢的,总是那些丰富曲折、变化繁多、引人入胜的情节。正所谓,腾挪跌宕一波三折。考场作文,尤其要“穷”“折腾”。
(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结尾时,出其不意
很多考生,包括一些老师也有这样的烦恼,就是考生写完后,才发现作文“毫无新意”,无奈“生米煮成熟饭”,变换记叙的要素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结尾的时候“出其不意”,如同欧·亨利的小说一般,结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们再回头看看小区里那位织工的“补”,文章写道:“中年男人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放在了那个座位上。我这才注意到,她的下半身是瘫痪的。”故事是一波三折的,但“切题”吗?“补”只是一个线索,或者说,这个家庭故事的由头,“补”并没有成为“主题”。这样的文章,恁凭怎样精彩,都有“不切题”的嫌疑,但结尾一下子就“反转”了:“……你完全看不出来,牡丹背后,曾经是一个补丁。”一家人的相濡以沫,快快乐乐,各凭自己的本事。虽然贫穷,但却精神华丽如牡丹,同时也赞美了下岗女职工的“好手艺”。
“妈妈补衣服”,这样稀松平常的构思在结尾处用力,也能“起死回生”,请看考场两个不同的结尾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看着妈妈的辛苦,想起电视里常播的那则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我也得做点什么了。我蹑手蹑脚溜进厨房,看看妈妈因为帮我补衣服还没来得及清理的碗筷,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放热水、挤清洁剂,开始清洗碗筷…… “宝宝,衣服补好了,拿去。我还要洗碗呢!”
我偷偷地笑了,等妈妈看到整洁的厨房一定会有一些安慰吧。亲爱的妈妈,您为我补衣服,我为您做家务,也算是补上我对您的愧疚吧。
作文中,这种“双补”的文章不少,很多考生巧妙地将实的“补”和虚的“补”勾连起来,意蕴深厚。这篇文章最后“一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再看一例“妈妈补衣服”的结尾。
“丁零零……”闹铃响了,原来刚才的一切只是个梦,我的手中还拿着破了一个洞的裤子,眼泪打湿了我的心:妈妈,你打工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裤子有洞我不怕,亲情有壑才担心。
这篇文章主题只在结尾有妙语。也一下子让文章光亮起来,甚至让人有心疼的感觉,“留守儿童”是个现实问题,孩子衣服的洞只能在梦中才能实现补缀,而“我”并不在乎这个“洞”,在乎的是亲情的缺失,这才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也是“我”的心变得潮湿的真正原因。
(五)“故事新编”——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围绕“妈妈补衣服”提出的提分策略。在考场上,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思维彻底卡壳,连“妈妈补衣服”也想不起来了,这是很要命的。这时,你不妨回忆自己看过的小说、神话,甚至课文,然后改编。大家还记得江苏省2001年高考那篇叫作《赤兔之死》的满分作文吧,就是一篇“故事新编”,这一类文章的魅力在于“新编”。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的内容,那就是“套作”了。关于《补》,有一篇满分作文,是借助《女娲补天》的神话,演绎出的一篇妙文。开头就有镜头感:
不周山巅,有一女子茕茕孑立。
“西王母请女娲氏赴昆仑山共饮瑶池仙酿。”青鸟飞来,向她传达自家主人的邀请。她莞尔,捏了个诀,便驾云向昆仑山飞去。
昆仑仙境。瑶池。
“女娲氏为何愁眉不展?”西王母放下酒樽,问道。
接下来是女娲和西王母的一段对话,“愁眉不展”的原因是“共工和祝融在不周山脚发生争执且大打出手,并因此触怒不周山神”“九州之生灵,危在旦夕”。然后女娲炼五色石、断鳌足……最后是这样写的:
女娲又笑了。突然灵光一闪,她已化作人首蛇身的模样。只有如此,她才能发挥出最强的力量去补救暴怒的天。
“我的子民……再见了……”女娲托着五色石,飞向天的缺口。同时她也融入了云层之中。
苍天补,四极正。天地生灵终归安宁。可是,女娲不在了。不,她还是在的,天边那五彩的祥云,不正是显出她手托五色石的模样么?
西王母立于彩云之下,仰望苍天。她招来了青鸟,轻声笑道:“女娲,放心吧,今后我会让青鸟为你的子民带去吉祥和安宁。”
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而小作者这篇文章,依据记载,发挥想象,还原几个现场。全文短句居多,铿锵有力,一个胸怀生灵的女娲形象鲜明生动。
鲁迅再回“故乡”、小弗朗士(《最后一课》人物)迟到后、约瑟夫见到叔叔于勒、孔乙己参加中考、秦大奶奶(《草房子》人物)的心事、遇见张爱玲、最美的四月(写林徽因)……这些都曾有人写过,你还可以想出更多属于你的,记住要“新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