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从戏曲剧目、戏曲舞蹈以及戏曲舞美三个方面,对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展开了相应的探究与讨论,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戏曲艺术;舞蹈创作;影响
1、戏曲剧目对舞蹈题材创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的剧目非常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数万余种。民间有谚语:“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三国和东周列国)”。一般来说,戏曲故事具有非常广泛的表现范围,大到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小到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它们歌颂着人间的真善美,鞭挞着人类的善恶丑,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着丰厚的资源。
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人们对传统文化也更加重视,许多艺术形式的作品都是在戏曲的影响下进行创作的,其中舞蹈是受戏曲影响创作数量较多的舞台艺术,戏曲中有相当数量的剧目被舞蹈进行再创作,如《贵妃醉酒》《霸工别姬》《游园惊梦》《洛神》《逼上梁山》《春闺梦》《金山战鼓》等。不同于戏曲题材的表现方式,舞蹈作品部分是用了戏曲的剧名,有的是用戏曲剧名和内容,还有的舞蹈改了戏曲剧名用了内容。因为戏曲剧目较为丰富,其中所含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多,尤其是部分戏曲剧目的情节、舞蹈以及各种技巧非常出色,自然激发着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欲望。
2、戏曲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戏曲舞蹈具有刚柔相济、圆润流畅、技巧精湛的特点,以其完善的程式化和虚拟化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在形成早期,舞剧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舞蹈语汇与表现方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舞蹈在创作中追求民族性与表现中国题材独特性时,经常会借用戏曲的舞蹈与技巧,抑或是受戏曲影响而产生的舞蹈动机。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民族舞剧,音乐家阿甫夏洛穆夫也可谓之为第一人,他以京剧舞蹈为舞剧动作语言基础,创作了多幕舞剧《古刹惊梦》。此后的“头三脚”不仅仅在题材上引进戏曲的资源,在舞蹈上也如此“头三脚”的第三个特点,是尝试将传统戏曲的动作语言从“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形式的“完整性”中剥离出来,并使之在独舞、双人舞及各种表演舞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成为具有一定表现力的“舞蹈语言”,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充分体现了戏曲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民族舞剧指的是舞剧形象塑造的动作语言主要源于传统戏曲中提炼的古典舞。其中,舞剧中的三圣母“红绸舞”、沉香“剑舞”、刘彦昌的整体动作,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戏曲舞蹈的表演形式。在创作舞剧的过程中,因为舞剧创作的题材内容和戏曲具有一定的关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徽班》《梅兰芳》《粉墨春秋》等,所以就很自然地将戏曲舞蹈加入到了舞蹈中,抑或是具有戏曲元素的舞蹈。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有数段由戏曲演员表演戏曲舞蹈,有的是作为舞蹈表演正面出现,有的是作为背景存在。“芭蕾与京剧舞”直接表演戏曲把子“大快枪”。在“堂会”这幕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群舞“女眷学戏”中的“京剧舞”。在表演的过程中,芭蕾舞演员不但穿了带水袖的“被”,同时在舞蹈中也融入了戏曲中的部分动作;在群舞中包含的双人舞“阴阳袖舞”十分新颖,通过一件“被”的穿与脱,将二人情意深长的情感充分表现了出来,这就体现出了编导在创作舞蹈时加入了独特的构思,通过戏曲元素的巧妙利用来创作舞蹈。
3、戏曲舞美对舞蹈舞美创作的影响
一般来说,舞台戏剧的舞美主要包含化妆、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等。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其主要特点为程式化与虚拟化,这样就会使戏曲的舞美更具景物虚拟性、时空运动性、造型装饰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戏曲中,其舞美较为简单,且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以及布景等都是不分年代的,类似的情景与人物基本上都是通用的,而只有那些比较典型性的人物才会有自身独有的化妆与复制。就舞蹈而言,其从戏曲中借鉴最多的是服装、化妆、道具。在服装上舞蹈中最常见的就是戏曲青衣穿的“被”,不仅因为其具有古代女性典型的特色,还因为它有水袖,如果舞蹈要展示带有与水袖相关的内容,“被”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粉墨春秋》等。
京剧头饰,精致大方,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京剧的基本头饰已经延用了有数百年的时间,从清代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彩色图片“京剧同光名伶十三绝”中发现,京剧的服装、化妆基本上从清代一直延用到现在。在京剧舞台上,不管是中年女性还是青、少年女性,也不管其身份如何,都是普遍梳“大头”,它是旦角最基本的也是最典型的头饰。这些年来,虽然很多艺术家对头饰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但京剧旦角梳“大头”的基本地位无法撼动,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旦角基本上都梳“大头”。而对于部分京剧演员来说,其认为这种梳“大头”的形象更为陈旧,所以在有的新编历史剧中就在头饰上进行了创新。但是,梨园行外的艺术家却十分看重“大头”,并且,在《春闺梦》《芳春行》《粉墨春秋》等舞蹈作品中都使用了“大头”头饰,甚至连国标舞这类舞蹈在化装上也在向戏曲寻找创作灵感,国标舞《霸王别姬》不可能去梳“大头”、画“脸谱”。假如在进行国标舞表演时采用这种化装与头饰,不利于国标舞的正常表演。所以,在设计时,编导巧妙地设计了两个京剧脸谱,分别为旦角与花脸,且在表演的过程中时而戴时而摘,这样不但能够将戏剧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将国标舞的特点体现出来。在男子独舞《秋海棠》中,舞台中央摆放了个“大头”,演员身着粉色团花褶子、彩鞋等,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戏剧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其经过发展与演进,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变。受戏曲艺术的影响,中国舞蹈在创作的时候延用了许多戏曲中的成分,如舞美、剧目与舞蹈等,对中国舞蹈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张丽民.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3,01:94-95+113.
[2]李涛.浅谈戏曲对舞蹈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02:168.
【关键词】戏曲艺术;舞蹈创作;影响
1、戏曲剧目对舞蹈题材创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的剧目非常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数万余种。民间有谚语:“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三国和东周列国)”。一般来说,戏曲故事具有非常广泛的表现范围,大到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小到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它们歌颂着人间的真善美,鞭挞着人类的善恶丑,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着丰厚的资源。
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人们对传统文化也更加重视,许多艺术形式的作品都是在戏曲的影响下进行创作的,其中舞蹈是受戏曲影响创作数量较多的舞台艺术,戏曲中有相当数量的剧目被舞蹈进行再创作,如《贵妃醉酒》《霸工别姬》《游园惊梦》《洛神》《逼上梁山》《春闺梦》《金山战鼓》等。不同于戏曲题材的表现方式,舞蹈作品部分是用了戏曲的剧名,有的是用戏曲剧名和内容,还有的舞蹈改了戏曲剧名用了内容。因为戏曲剧目较为丰富,其中所含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多,尤其是部分戏曲剧目的情节、舞蹈以及各种技巧非常出色,自然激发着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欲望。
2、戏曲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戏曲舞蹈具有刚柔相济、圆润流畅、技巧精湛的特点,以其完善的程式化和虚拟化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在形成早期,舞剧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舞蹈语汇与表现方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舞蹈在创作中追求民族性与表现中国题材独特性时,经常会借用戏曲的舞蹈与技巧,抑或是受戏曲影响而产生的舞蹈动机。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民族舞剧,音乐家阿甫夏洛穆夫也可谓之为第一人,他以京剧舞蹈为舞剧动作语言基础,创作了多幕舞剧《古刹惊梦》。此后的“头三脚”不仅仅在题材上引进戏曲的资源,在舞蹈上也如此“头三脚”的第三个特点,是尝试将传统戏曲的动作语言从“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形式的“完整性”中剥离出来,并使之在独舞、双人舞及各种表演舞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成为具有一定表现力的“舞蹈语言”,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充分体现了戏曲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民族舞剧指的是舞剧形象塑造的动作语言主要源于传统戏曲中提炼的古典舞。其中,舞剧中的三圣母“红绸舞”、沉香“剑舞”、刘彦昌的整体动作,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戏曲舞蹈的表演形式。在创作舞剧的过程中,因为舞剧创作的题材内容和戏曲具有一定的关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徽班》《梅兰芳》《粉墨春秋》等,所以就很自然地将戏曲舞蹈加入到了舞蹈中,抑或是具有戏曲元素的舞蹈。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有数段由戏曲演员表演戏曲舞蹈,有的是作为舞蹈表演正面出现,有的是作为背景存在。“芭蕾与京剧舞”直接表演戏曲把子“大快枪”。在“堂会”这幕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群舞“女眷学戏”中的“京剧舞”。在表演的过程中,芭蕾舞演员不但穿了带水袖的“被”,同时在舞蹈中也融入了戏曲中的部分动作;在群舞中包含的双人舞“阴阳袖舞”十分新颖,通过一件“被”的穿与脱,将二人情意深长的情感充分表现了出来,这就体现出了编导在创作舞蹈时加入了独特的构思,通过戏曲元素的巧妙利用来创作舞蹈。
3、戏曲舞美对舞蹈舞美创作的影响
一般来说,舞台戏剧的舞美主要包含化妆、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等。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其主要特点为程式化与虚拟化,这样就会使戏曲的舞美更具景物虚拟性、时空运动性、造型装饰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戏曲中,其舞美较为简单,且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以及布景等都是不分年代的,类似的情景与人物基本上都是通用的,而只有那些比较典型性的人物才会有自身独有的化妆与复制。就舞蹈而言,其从戏曲中借鉴最多的是服装、化妆、道具。在服装上舞蹈中最常见的就是戏曲青衣穿的“被”,不仅因为其具有古代女性典型的特色,还因为它有水袖,如果舞蹈要展示带有与水袖相关的内容,“被”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粉墨春秋》等。
京剧头饰,精致大方,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京剧的基本头饰已经延用了有数百年的时间,从清代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彩色图片“京剧同光名伶十三绝”中发现,京剧的服装、化妆基本上从清代一直延用到现在。在京剧舞台上,不管是中年女性还是青、少年女性,也不管其身份如何,都是普遍梳“大头”,它是旦角最基本的也是最典型的头饰。这些年来,虽然很多艺术家对头饰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但京剧旦角梳“大头”的基本地位无法撼动,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旦角基本上都梳“大头”。而对于部分京剧演员来说,其认为这种梳“大头”的形象更为陈旧,所以在有的新编历史剧中就在头饰上进行了创新。但是,梨园行外的艺术家却十分看重“大头”,并且,在《春闺梦》《芳春行》《粉墨春秋》等舞蹈作品中都使用了“大头”头饰,甚至连国标舞这类舞蹈在化装上也在向戏曲寻找创作灵感,国标舞《霸王别姬》不可能去梳“大头”、画“脸谱”。假如在进行国标舞表演时采用这种化装与头饰,不利于国标舞的正常表演。所以,在设计时,编导巧妙地设计了两个京剧脸谱,分别为旦角与花脸,且在表演的过程中时而戴时而摘,这样不但能够将戏剧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将国标舞的特点体现出来。在男子独舞《秋海棠》中,舞台中央摆放了个“大头”,演员身着粉色团花褶子、彩鞋等,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戏剧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其经过发展与演进,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变。受戏曲艺术的影响,中国舞蹈在创作的时候延用了许多戏曲中的成分,如舞美、剧目与舞蹈等,对中国舞蹈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张丽民.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3,01:94-95+113.
[2]李涛.浅谈戏曲对舞蹈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0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