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表面看,它和其他村庄没什么差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乡村生活宁静而恬淡,但是因为一种别样的传统工艺而给这个村庄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一传统工艺的开发成就了一个“柳编大王”,更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柳编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在1999年就累计为国家创汇4000多万美元,实现社会效益4亿多元。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柳编产业受到波及,市场需求量减少,美元贬值,以及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柳编产业受到很大的制约,中小型的企业模式使产业规模萎缩,出现了市场竞争力衰弱,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三河柳编 发展现状 未来走向
河南固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固始县南依大别山,北揽淮河,该县东北边缘有一个三河尖乡,是一个紧邻淮河与安徽隔河相望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处于淮河、史灌河、泉河三河的交汇口而得名。 三河柳编,制品以其色泽洁白、造型新颖、款式大方、纺织精巧、风格独特、自成一统而深受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柳编制品。由原单一制品发展到柳编、草柳混编、蒲柳混编、藤柳混编、铁艺加工等系列产品,集工艺、装潢、实用性为一体。三河尖柳编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如今已发展到三河尖工艺开发有限公司、正和工艺品集团、翔宇柳制品总公司、新兴工艺、亚利达工艺、广发公司等103 家柳编生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 52 家,拥有贸易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 29 家,主要产品有柳、木、藤、竹、草等及其混编工艺制品20 个系列 22600 个品种。年生产能力 3000 万套 ( 件)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 86 个国家和地区,是固始县最重要的外贸创汇产业。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人都知道,经济不可能无条件的膨胀,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自身问题的钳制如不及时解决,就会想极度膨胀的泡沫一样破掉,因此也有“经济泡沫”之说。随着柳编行业的不断发展,在产业运营当中也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柳编未来的发展前途堪忧!经过深入调研,我感觉到制约柳编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人员外流,缺乏创新人才
根据农户提供的收入数据分析,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的时间里,农民从事柳条种植以及柳编制品的收入几乎没有任何增长。利益分配“十年一贯”,而且当下农民的眼界和之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编户认为,可供自己选择的工作种类变多了,样样都比编柳制品的加工费高,没必要固守这一行。柳编的大企业一方面缺乏持续性的柳条原料供应,一方面又尽量去压低编户的手工费以确保自己的利润收益,不拿出有诱惑力的加工费,编织户的积极性又怎能调动起来呢?同时最致命的问题是,由于产品没有创新和附加,即使是龙头企业也没有多余的利润可以拿出分配。虽说在三河尖乡从事柳编手工编织的主力军是妇女和老人,但在产品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先锋队还是年轻人,他们可以灵敏的嗅到商业发展动向,结合当下流行元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人群和不同的消费目标与消费理念设计出不同的柳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但是由于柳编的编制工序比较复杂,从原料的采购,到编制过程中的浸水,去皮,整合,以及后期的染色,打蜡,晾晒,费时费力而且工资低,与此相比,外出务工人员薪酬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批柳编的“能工巧匠”,使大量柳编技术人员外流。村里只留下老弱妇孺留守,闲时接些柳编的活儿计来打发漫漫长日。手工艺品缺乏了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何发展?这就造成柳编行业不仅留不住工人,更留不住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柳编潮”的消退,貌似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原料种植面积萎缩,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
说完利润,再说原料。这种柳条种植周期长,而且还需要选料、浸泡、剥皮、样品制作、编织工艺、染色、熏蒸、油漆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种粮有国家补贴,收入稳定。而相比之下柳编就沒有如此大的优惠扶持力度,并且如今农民择业的多元化再加上已经毫无吸引力的收入,这个产业的消退,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社会的进步[4],由“编织户挣不到钱”开始,导致种植面积减少,继而龙头企业的规模缩小,利润减少,人才流失,产品开发滞后,订单萎缩,这个产业逐步滑坡的怪圈就这样周而循环。这一现象对于柳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产品质量无法保障,发展前景不大
三河尖乡的柳编厂规模较小,管理者采用分工到户的方法生产产品,在产品的各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把关,缺乏统一细致的审核,有些小的瑕疵注意不到,影响产品的整体质量。同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弱。全镇柳编企业 100 多家,但很多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挂靠大型公司进行出口贸易,无法创立自身品牌,依赖性大; 企业利润空间小,资本积累、企业自主发展困难,缺乏市场占有份额和影响力。企业接受订单后编工严重不足,编户要求增加工资,企业生产成本增高。
四、缺乏企业合作,龙头“大而不强”
三河尖乡的柳编厂产业化链条发展缓慢。以中小型柳编厂居多,厂址比较分散,集聚效应不强,没有凝聚力。人们思想禁锢,不愿与其他管理者交流经验,厂与厂之间的行业交流比较少,不利于产品的创新发展,内部恶性竞争,在产品外销过程中为了赢得外国收购者的青睐。互相压价严重,缺乏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出现“龙头大而不强”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无法把分散的经营户组织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数柳编产品加工率低,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上不去。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产品滞销价低,导致很多柳编厂倒闭。以上就是此次信阳三河尖柳编调研发现的一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的办法:
1.可建立和发展柳编行业协会,实行资金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产业之间相互分工合作,互相监督,群策群力,统一定价,产业之间资金可以协调,降低成本。组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链条产业,推进一体化经营。要按照“高、大、外、强”即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的原则组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四大功能,即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功能。主张强强联合或者兼并的形式,让柳编产业用一个声音说话,保障大家的合法利益,提高收益。
2.由行业协会的理事会招贤纳士,把能工巧匠招揽过来,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为核心,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从事柳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从而增加竞争力。推陈出新,提高技术,产品生产形成“流水线”环环相扣,严格把关,保证质量。
3.成立产业的销售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信息网络,扩大宣传,树立品牌意识,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同时跟进最新的经济形势,联合网络这一强大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完善柳编行业的对外窗口,实时更新最新的柳编产品样式,并附上相关的产品介绍,接受网上订购,国外订单,不断地探寻并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大大提升产品的销量 。
4.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大农科教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产业化开发保驾护航。从教育人,柳编不单单只是一种盈利性产业,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产业,要提高大家对柳编的文化内涵认识,杜绝鼠目寸光,恶性竞争,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要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同样,两眼向前才能挣到钱。更应了那句古话: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倒台!
参考文献:
[1] 许赞有:《中国柳编工艺》,江苏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李晓磊.小柳编“编”出大财富[EB].(2012-10-19)
[3] 张艳.郯城县柳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统计, 2012,(2): 44-45.
[4] 解贻萍.霍邱县杞柳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2,(10):124-126.
[5] 李晓林.临沭县柳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经济信息, 2009,(14):31-33.
作者简介:赵华娜(1994—),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本科生。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河南师范大学东校区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调查——以固始县柳编业为中心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10476049).
关键词:三河柳编 发展现状 未来走向
河南固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固始县南依大别山,北揽淮河,该县东北边缘有一个三河尖乡,是一个紧邻淮河与安徽隔河相望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处于淮河、史灌河、泉河三河的交汇口而得名。 三河柳编,制品以其色泽洁白、造型新颖、款式大方、纺织精巧、风格独特、自成一统而深受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柳编制品。由原单一制品发展到柳编、草柳混编、蒲柳混编、藤柳混编、铁艺加工等系列产品,集工艺、装潢、实用性为一体。三河尖柳编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如今已发展到三河尖工艺开发有限公司、正和工艺品集团、翔宇柳制品总公司、新兴工艺、亚利达工艺、广发公司等103 家柳编生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 52 家,拥有贸易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 29 家,主要产品有柳、木、藤、竹、草等及其混编工艺制品20 个系列 22600 个品种。年生产能力 3000 万套 ( 件)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 86 个国家和地区,是固始县最重要的外贸创汇产业。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人都知道,经济不可能无条件的膨胀,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自身问题的钳制如不及时解决,就会想极度膨胀的泡沫一样破掉,因此也有“经济泡沫”之说。随着柳编行业的不断发展,在产业运营当中也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柳编未来的发展前途堪忧!经过深入调研,我感觉到制约柳编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人员外流,缺乏创新人才
根据农户提供的收入数据分析,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的时间里,农民从事柳条种植以及柳编制品的收入几乎没有任何增长。利益分配“十年一贯”,而且当下农民的眼界和之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编户认为,可供自己选择的工作种类变多了,样样都比编柳制品的加工费高,没必要固守这一行。柳编的大企业一方面缺乏持续性的柳条原料供应,一方面又尽量去压低编户的手工费以确保自己的利润收益,不拿出有诱惑力的加工费,编织户的积极性又怎能调动起来呢?同时最致命的问题是,由于产品没有创新和附加,即使是龙头企业也没有多余的利润可以拿出分配。虽说在三河尖乡从事柳编手工编织的主力军是妇女和老人,但在产品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先锋队还是年轻人,他们可以灵敏的嗅到商业发展动向,结合当下流行元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人群和不同的消费目标与消费理念设计出不同的柳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但是由于柳编的编制工序比较复杂,从原料的采购,到编制过程中的浸水,去皮,整合,以及后期的染色,打蜡,晾晒,费时费力而且工资低,与此相比,外出务工人员薪酬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批柳编的“能工巧匠”,使大量柳编技术人员外流。村里只留下老弱妇孺留守,闲时接些柳编的活儿计来打发漫漫长日。手工艺品缺乏了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何发展?这就造成柳编行业不仅留不住工人,更留不住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柳编潮”的消退,貌似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原料种植面积萎缩,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
说完利润,再说原料。这种柳条种植周期长,而且还需要选料、浸泡、剥皮、样品制作、编织工艺、染色、熏蒸、油漆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种粮有国家补贴,收入稳定。而相比之下柳编就沒有如此大的优惠扶持力度,并且如今农民择业的多元化再加上已经毫无吸引力的收入,这个产业的消退,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地社会的进步[4],由“编织户挣不到钱”开始,导致种植面积减少,继而龙头企业的规模缩小,利润减少,人才流失,产品开发滞后,订单萎缩,这个产业逐步滑坡的怪圈就这样周而循环。这一现象对于柳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产品质量无法保障,发展前景不大
三河尖乡的柳编厂规模较小,管理者采用分工到户的方法生产产品,在产品的各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把关,缺乏统一细致的审核,有些小的瑕疵注意不到,影响产品的整体质量。同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竞争力弱。全镇柳编企业 100 多家,但很多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挂靠大型公司进行出口贸易,无法创立自身品牌,依赖性大; 企业利润空间小,资本积累、企业自主发展困难,缺乏市场占有份额和影响力。企业接受订单后编工严重不足,编户要求增加工资,企业生产成本增高。
四、缺乏企业合作,龙头“大而不强”
三河尖乡的柳编厂产业化链条发展缓慢。以中小型柳编厂居多,厂址比较分散,集聚效应不强,没有凝聚力。人们思想禁锢,不愿与其他管理者交流经验,厂与厂之间的行业交流比较少,不利于产品的创新发展,内部恶性竞争,在产品外销过程中为了赢得外国收购者的青睐。互相压价严重,缺乏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出现“龙头大而不强”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无法把分散的经营户组织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多数柳编产品加工率低,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上不去。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产品滞销价低,导致很多柳编厂倒闭。以上就是此次信阳三河尖柳编调研发现的一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的办法:
1.可建立和发展柳编行业协会,实行资金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产业之间相互分工合作,互相监督,群策群力,统一定价,产业之间资金可以协调,降低成本。组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链条产业,推进一体化经营。要按照“高、大、外、强”即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的原则组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四大功能,即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功能。主张强强联合或者兼并的形式,让柳编产业用一个声音说话,保障大家的合法利益,提高收益。
2.由行业协会的理事会招贤纳士,把能工巧匠招揽过来,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为核心,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从事柳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从而增加竞争力。推陈出新,提高技术,产品生产形成“流水线”环环相扣,严格把关,保证质量。
3.成立产业的销售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信息网络,扩大宣传,树立品牌意识,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同时跟进最新的经济形势,联合网络这一强大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完善柳编行业的对外窗口,实时更新最新的柳编产品样式,并附上相关的产品介绍,接受网上订购,国外订单,不断地探寻并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大大提升产品的销量 。
4.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大农科教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产业化开发保驾护航。从教育人,柳编不单单只是一种盈利性产业,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产业,要提高大家对柳编的文化内涵认识,杜绝鼠目寸光,恶性竞争,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要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同样,两眼向前才能挣到钱。更应了那句古话: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倒台!
参考文献:
[1] 许赞有:《中国柳编工艺》,江苏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李晓磊.小柳编“编”出大财富[EB].(2012-10-19)
[3] 张艳.郯城县柳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统计, 2012,(2): 44-45.
[4] 解贻萍.霍邱县杞柳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2,(10):124-126.
[5] 李晓林.临沭县柳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经济信息, 2009,(14):31-33.
作者简介:赵华娜(1994—),河南师范大学2013级本科生。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河南师范大学东校区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调查——以固始县柳编业为中心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1047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