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学困生的良方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如春风细雨,涤荡着日渐枯萎的应试教育。“为了一切学生”,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我们把眼光从小部分“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给每一个学生有一方“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的自由天空——让多元智能凸显,让多彩个性张扬。如何转化学困生,使之进步成才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困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在分析清楚学困生差距的原因后,不断尝试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探寻转化学困生的良方。
  一、建立学困生档案,实行跟踪教育
  一个学生成绩的提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做的到的,补一两次就能有成效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学困生的思想行为也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变化着的。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应建立了学困生档案,里面应包括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基础资料;家庭情况;初步观察或诊断;转化过程及所采取的措施、转化效果、体会或感想)这四大栏目。 在开学初,对班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摸底,并清楚班里的学困生对象,然后通过建档案的形式把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清楚,作好记录,再为每个学困生确立相应的转化措施,并记录学生的转化过程,等到学期结束时,教师总结各学困生转化效果,并总结方法、经验。经过实践证明,建立学困生档案,实行跟踪教育,不失为转化学困生的一种良策。
  二、让课堂成为转化学困生的主阵地
  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后进生掉队就显得非常重要,转化学困生应关注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学困生。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法
  我们知道多数学困生智力不差,有的甚至脑子很灵活、聪明,只是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针对学困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这些特点,教师课前应精心研读教材,钻研适合本班学情的教法。根据学困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各个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过程。课堂中老师们能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吸引同学们,特别是学困生的注意力,慢慢地培养他们稳定持久的学习行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乐学
  有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共同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着学困生,不让他们沉默,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中也有机会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3.关注全体学生,科学分层
  以练习的形式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课堂教学的最常用手段,但如果老师对练习内容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个学生,那往往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进而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分层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对练习内容进行分层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对优秀生即要灵活巧妙地达标,让他们“跳一跳,品尝果子”。
  三、课后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措施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心理与学习上加以辅导,双管齐下,帮助他们重树信心,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1.个别辅导,促进提高
  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课堂上的关怀和帮助、指点是必需的,但课后的个别辅导也必不可少,适时的给予辅导,把知识进行精加工,细加工,使之消化好。实现日日清,周周清,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走出学习的困境。让他们增强自信心,慢慢地,使他们也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互助互学,共同进步
  学困生需要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但来自生生合作互助也不可忽视。可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互助网络,前面我已提到“一帮一”的条件和要求,我们让学困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接对同学,安排他们同桌。让优生提醒,督促学困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讲。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压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教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激发认识自我成为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
  事实上,学困生非样样都差,永远不变。他们往往是体育的健将,绘画的行家,劳动的标兵……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更多地参与学校各种学生之间的比赛活动,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五、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好机制
  近年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立体教育网络的做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对于转化学困生来说,三方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单靠教师或家人的单独教育,就显得力弱效微。可采取:1.家访,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2.组织家长座谈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并协助教师共同教育好子女。3.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
其他文献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儿。创新是新世纪的召唤,创新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在新的时代,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创新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结晶。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创新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没感性,对发明发
期刊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现将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期刊
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响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培养乐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怎样让高中学生步入高雅的音乐殿堂,欣赏交响乐,听懂交响乐?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创作乐曲的背景    和文学作品一样,每一部交响音乐都是作曲家苦心创作的结果,其间凝聚着作曲家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感悟,
期刊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
期刊
摘要: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探索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得知识,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生 主体作用 和谐 兴趣 能力    一、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师“讲解多、分析多、说明多”三多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缺乏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
期刊
“不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硬灌的教师,无疑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的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改灌输式为导学式,以有效“激活”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鉴于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活化”主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而笔者在实践中运用的“导学·激趣
期刊
研究型课程是当前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初中渗透研究型学习以探究性为主。下面谈谈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会。    一、开放演示实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自觉性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促进思想品德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明确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
期刊
罗克(Wittrock,1986)说过,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而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  预设是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首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他是我们
期刊
俗话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就是演讲的巨大魅力。为了配合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我校语文课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这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可是施行下来却普遍存在着一系列不足:话题缺乏吸引力,演讲词煽情不够,演讲者没有以自身情感之火去点燃听众的情绪,语势缺少力量,一些态势不到位等等。其实这些状况主要是缺少一个好的演讲稿,同时学生对演讲的技巧很陌生造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