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31日,杨杰随援鄂医疗队回到了家乡青岛。迎着温煦的海风,看着熟悉的蓝天红瓦绿树,他脑中却依然翻飞着在武汉50天的帧帧画面——此前50天,他一直奋战在武汉抗疫前线,令人欣慰的是,他所在的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青岛二队,累计救治患者104人,实现“0”病亡率。
1981年出生的杨杰,是青岛援鄂医疗二队的联络员,临时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队长,青岛市市立医院团委副书记兼本部外科党总支副书记。
50天,在人生长河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杨杰来说,在武汉的50天,可以说是一段至暗时刻,因为毒魔一直笼罩着他们。这50天,也必将成为杨杰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虽然他一直戴着口罩和眼镜,但他把坚实的背影留给了历史,把默默奉献留给了武汉,把一片丹心留给了战友,把奋斗担当留给了团员青年。
2月9日,青岛第五批(山东省第七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连夜组建。杨杰接到医院指令,他作为总联络员与5家医院临时组建的青岛支援武汉医疗队共132人驰援武汉,投入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殊死战斗。
“这是上前线!虽然没有硝烟,险情却无处不在。但相信你会圆满完成任务。”院领导在出征时关切地叮嘱杨杰。
杨杰懂得这话的含义,更知道其中的分量。
132个人的医疗队伍,衣食住行、上传下达、对外联络、生活保障、物资调度、党团建工作……工作虽不复杂,但头绪万千,“从将军到士兵”,都由杨杰一个人扮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事事有着落,句句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到武汉之后,他手机里的工作微信群有30多个,置顶的就有22个,站在他身边,听到最多的就是手机里此起彼伏的微信提示音。有的要“马上办”,有的要“想法办”,有的要“爭取办”,还有的要“协商办”。所有的,到了杨杰这里都变成了“一定办”。杨杰的手机永远是开着的。手机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传声筒”,所有的信息,包括上下左右,大事小事,难事要事,都是通过手机来获知、完成。平均每天接打六七十个电话是正常的,有一天竟连续接打了124个电话,还不算微信、语音。
初到武汉,二月的寒气依旧逼人。医务人员所居住的酒店,鉴于控制疫情的要求,空调不能开放,房间温度很低。但是一线队员回到驻地必须清洁消毒。担心气温低着凉感冒影响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杨杰立即联系“后方”说明情况,请求支援。结果只用了48小时,一批电暖风、电热毯和暖水袋就运到了队员手中,消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援汉期间,杨杰共协调各类物资79宗,极大地保证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战时状态,临时需要处理的问题太多,杨杰都会及时伸出手,责无旁贷。医疗队到武汉不到一个月,一位护士发现自己怀孕了,而且孕吐反应很厉害。他马上弄来了6桶肠营养粉,确保这位护士营养跟得上;一位护士皮肤过敏,还有一位护士腰扭了,他知道后第一时间赶去查看,问寒问暖,然后联系医生开药、治疗。
因为他是战士,十来斤的体重悄然失去了,他却浑然不觉;因为他是战士,经常睡眠四五个小时,他也从不喊苦。有那么多人惦记着他们,初到武汉,就有武汉爱心市民把自家衣架拆了送过来,给他们挂衣服用;从前几乎不太会用手机的父亲,突然在微信朋友圈给他点赞;3岁半的儿子录视频,也学会了说“武汉加油!”……杨杰他们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月23日,开始有病人出院了,上午一位下午一位……父老乡亲的期望,抗疫的成果,都激励杨杰更勇敢专注地投入工作和战斗。
出发前医疗队在一起合影,杨杰站在最后一排,双手高撑起队旗。那一瞬间的定格,仿佛已经昭示他的身份和使命——他是临时团支部书记,又是青年突击队队长。
战“疫”打响,杨杰迅速梳理了132名队员信息,35岁以下青年90人、90后青年43人,这是一支充满青春朝气的团队。为更好发挥团员青年的青春活力,他们分别建立了一线工作、生活、宣传、感控、驻地运动等多个小组,在临时党总支的领导下,杨杰带领青年们冲锋陷阵、奋勇向前。
杨杰组织突击队宣传小组录制抗疫视频,在“青岛共青团”公众号播发;面对疫情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挑战,他组织青年业余时间发挥特长,撰写了多篇战“疫”日记及相关文章,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平面及立体媒体,为完整保留和了解前线的抗疫情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杨杰还细心梳理每位队员的阳历阴历生日,即便在战“疫”一线,在暂时离开了亲人的特殊日子里,大家也都能吃上香甜的生日蛋糕,过一个特殊而意义非凡的生日。
因为担心年轻人承受不住压力,每天清晨,杨杰会准时出现在青岛援鄂医疗二队驻地楼下,简短问候,然后目送医疗队队员去病区工作。每天下班后,杨杰都会用微信或电话和团员青年沟通,询问他们有没有遇到困难。队员方政的媳妇怀孕在身,预产期是4月中旬,担心他焦虑,杨杰每天接送的时候都会特意和他聊上几句。杨杰的关心和爱护,对青年人就像压舱石,让他们既受鼓励又感安稳。
当然,杨杰更是前进中的擎旗手。3月15日,当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后,杨杰迅速组织医疗队的90后团员青年们,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交流感悟,队员们为总书记对青年的关怀与支持而骄傲,也为自己能够在祖国危难、人民需要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而自豪。青年突击队这个属于青春的光荣名字,也被他们辉映得更加闪亮,他们说:“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战‘疫’!”
杨杰就这样从点点滴滴出发,引导团员青年们化青春热血为奋斗力量,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履行“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铮铮誓言。
1981年出生的杨杰,是青岛援鄂医疗二队的联络员,临时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队长,青岛市市立医院团委副书记兼本部外科党总支副书记。
50天,在人生长河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杨杰来说,在武汉的50天,可以说是一段至暗时刻,因为毒魔一直笼罩着他们。这50天,也必将成为杨杰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虽然他一直戴着口罩和眼镜,但他把坚实的背影留给了历史,把默默奉献留给了武汉,把一片丹心留给了战友,把奋斗担当留给了团员青年。
他是战士,从将军到士兵
2月9日,青岛第五批(山东省第七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连夜组建。杨杰接到医院指令,他作为总联络员与5家医院临时组建的青岛支援武汉医疗队共132人驰援武汉,投入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殊死战斗。
“这是上前线!虽然没有硝烟,险情却无处不在。但相信你会圆满完成任务。”院领导在出征时关切地叮嘱杨杰。
杨杰懂得这话的含义,更知道其中的分量。
132个人的医疗队伍,衣食住行、上传下达、对外联络、生活保障、物资调度、党团建工作……工作虽不复杂,但头绪万千,“从将军到士兵”,都由杨杰一个人扮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事事有着落,句句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到武汉之后,他手机里的工作微信群有30多个,置顶的就有22个,站在他身边,听到最多的就是手机里此起彼伏的微信提示音。有的要“马上办”,有的要“想法办”,有的要“爭取办”,还有的要“协商办”。所有的,到了杨杰这里都变成了“一定办”。杨杰的手机永远是开着的。手机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传声筒”,所有的信息,包括上下左右,大事小事,难事要事,都是通过手机来获知、完成。平均每天接打六七十个电话是正常的,有一天竟连续接打了124个电话,还不算微信、语音。
初到武汉,二月的寒气依旧逼人。医务人员所居住的酒店,鉴于控制疫情的要求,空调不能开放,房间温度很低。但是一线队员回到驻地必须清洁消毒。担心气温低着凉感冒影响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杨杰立即联系“后方”说明情况,请求支援。结果只用了48小时,一批电暖风、电热毯和暖水袋就运到了队员手中,消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援汉期间,杨杰共协调各类物资79宗,极大地保证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战时状态,临时需要处理的问题太多,杨杰都会及时伸出手,责无旁贷。医疗队到武汉不到一个月,一位护士发现自己怀孕了,而且孕吐反应很厉害。他马上弄来了6桶肠营养粉,确保这位护士营养跟得上;一位护士皮肤过敏,还有一位护士腰扭了,他知道后第一时间赶去查看,问寒问暖,然后联系医生开药、治疗。
因为他是战士,十来斤的体重悄然失去了,他却浑然不觉;因为他是战士,经常睡眠四五个小时,他也从不喊苦。有那么多人惦记着他们,初到武汉,就有武汉爱心市民把自家衣架拆了送过来,给他们挂衣服用;从前几乎不太会用手机的父亲,突然在微信朋友圈给他点赞;3岁半的儿子录视频,也学会了说“武汉加油!”……杨杰他们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月23日,开始有病人出院了,上午一位下午一位……父老乡亲的期望,抗疫的成果,都激励杨杰更勇敢专注地投入工作和战斗。
他是旗手,从临时团支部书记到青年突击队队长
出发前医疗队在一起合影,杨杰站在最后一排,双手高撑起队旗。那一瞬间的定格,仿佛已经昭示他的身份和使命——他是临时团支部书记,又是青年突击队队长。
战“疫”打响,杨杰迅速梳理了132名队员信息,35岁以下青年90人、90后青年43人,这是一支充满青春朝气的团队。为更好发挥团员青年的青春活力,他们分别建立了一线工作、生活、宣传、感控、驻地运动等多个小组,在临时党总支的领导下,杨杰带领青年们冲锋陷阵、奋勇向前。
杨杰组织突击队宣传小组录制抗疫视频,在“青岛共青团”公众号播发;面对疫情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挑战,他组织青年业余时间发挥特长,撰写了多篇战“疫”日记及相关文章,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平面及立体媒体,为完整保留和了解前线的抗疫情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杨杰还细心梳理每位队员的阳历阴历生日,即便在战“疫”一线,在暂时离开了亲人的特殊日子里,大家也都能吃上香甜的生日蛋糕,过一个特殊而意义非凡的生日。
因为担心年轻人承受不住压力,每天清晨,杨杰会准时出现在青岛援鄂医疗二队驻地楼下,简短问候,然后目送医疗队队员去病区工作。每天下班后,杨杰都会用微信或电话和团员青年沟通,询问他们有没有遇到困难。队员方政的媳妇怀孕在身,预产期是4月中旬,担心他焦虑,杨杰每天接送的时候都会特意和他聊上几句。杨杰的关心和爱护,对青年人就像压舱石,让他们既受鼓励又感安稳。
当然,杨杰更是前进中的擎旗手。3月15日,当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后,杨杰迅速组织医疗队的90后团员青年们,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交流感悟,队员们为总书记对青年的关怀与支持而骄傲,也为自己能够在祖国危难、人民需要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而自豪。青年突击队这个属于青春的光荣名字,也被他们辉映得更加闪亮,他们说:“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战‘疫’!”
杨杰就这样从点点滴滴出发,引导团员青年们化青春热血为奋斗力量,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履行“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