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就是一个例子,课堂上要求教师授课技艺精湛,精彩纷呈。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阅读课不求一堂课处处生辉,但有那么一两处亮点就可以让阅读教学增辉添色。在一次小学语文研讨会上,笔者听一教师执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5课)时,其中一个片段的教学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美丽的遗憾,其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教师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再引导孩子找出描写花美的句子。
第二,课件出示课文片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第三,学生快速、自由读片段,圈出描写花美的词语,并说一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很快地从语段中找出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小结后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这时,忽然有一学生举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站起来说道:“我觉得‘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但写出了花的多,也写出了花的美,还表现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他不是扫一眼就走了,而是一处一处仔细地看。”孩子一说完,听课者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肯定这个孩子思维的独特。这本是课堂偶然生成的精彩,可惜教师却忽略了对孩子发言的评价,只是简单地表扬了孩子很会动脑筋。至于为什么也写出了花美,就没有详细解释了,精彩的瞬间如流星般只留下了一丝光亮就悄然而逝了。
这一出彩处如果“借题发挥”,精心点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它将成为课堂上一个新的教学亮点,继而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让阅读教学更精彩。笔者认为,其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教师评价:你的思维真独特,很会读书。请同学们再认真想一想这两个词的意思,它除了表现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以外,你从哪儿可以看出写了花美呢?此处的“山阴道上”你知道具体指什么地方吗?然后将问题解答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继续积极思考,教师借此空隙梳理解答思路。
第二,解释“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出处与意思。如果教师备课时认真钻研了教材,应该知道此处的“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山阴,今指绍兴南郊沿途一带,这里以景物多而美著称。因此,“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原指景物多而美,令人目不暇接,后用以比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
第三,引导想象:如果此时你就站在开满花儿的山陰道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么多的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看到的繁花似锦的画面。
第四,小结抒情: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观赏德国街边花景的总感受,特别是这两个词语不仅表达了作者爱花之真切的思想感情,还写出了德国街边那奇丽的景色:花多而美,其赞美之情溢于形色。如果花不美,看花人怎么会应接不暇呢?其实它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这景象令他想到了,祖国江南真正的山阴道上,那充满野性美的、生机勃勃的繁花,思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身在异乡的游子倍思乡。
第五,让我们一边走进连绵不断的花海里,一边带着这种情感用惊喜、赞美的语气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片段。
第六,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时,教师再作适当地指导: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语气要读得重一点 ,语调高昂,语速稍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读得稍快,读出惊喜、感叹的语气。整个自然段的朗读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变化。
授课者当时为何没借题发挥呢?估测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因为此内容不是开始就预设的,而是授课时自然生成的。如果学生将话题扯得太宽泛,会浪费时间,影响课的进度;二是教师备课时没仔细研究这两个词的出处和意思,自己也不知道这两个词是引用,没有涉猎相关的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对于学生还会提出哪些问题然后怎样解答,教师心中无数;三是对学生不了解,教师没有与学生有过多的接触,学生成绩的好坏、表达能力的强弱,教师对此不清楚,又怎能掌控课堂,收放自如呢?当今多数课堂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不能达到“亮点”要求,孩子阅读时许多时候都是照本宣科,囫囵吞枣。至于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弄清课文叙述的顺序,抓住文中讲述的事例,用心体会;抓住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深入理解,体会人物的心灵,这些都是空话。他们读书一般都是游离于文外,很难真切感悟和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时教师的评点及引导就不能忽略了。
阅读教学教无定法,教师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欣赏教师精彩教学的同时学会阅读,“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让教学出彩处成为真正精彩的一笔,成为学生最美好的回忆。
第一,教师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再引导孩子找出描写花美的句子。
第二,课件出示课文片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第三,学生快速、自由读片段,圈出描写花美的词语,并说一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很快地从语段中找出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小结后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这时,忽然有一学生举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站起来说道:“我觉得‘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但写出了花的多,也写出了花的美,还表现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他不是扫一眼就走了,而是一处一处仔细地看。”孩子一说完,听课者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肯定这个孩子思维的独特。这本是课堂偶然生成的精彩,可惜教师却忽略了对孩子发言的评价,只是简单地表扬了孩子很会动脑筋。至于为什么也写出了花美,就没有详细解释了,精彩的瞬间如流星般只留下了一丝光亮就悄然而逝了。
这一出彩处如果“借题发挥”,精心点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它将成为课堂上一个新的教学亮点,继而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让阅读教学更精彩。笔者认为,其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教师评价:你的思维真独特,很会读书。请同学们再认真想一想这两个词的意思,它除了表现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以外,你从哪儿可以看出写了花美呢?此处的“山阴道上”你知道具体指什么地方吗?然后将问题解答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继续积极思考,教师借此空隙梳理解答思路。
第二,解释“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出处与意思。如果教师备课时认真钻研了教材,应该知道此处的“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山阴,今指绍兴南郊沿途一带,这里以景物多而美著称。因此,“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原指景物多而美,令人目不暇接,后用以比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
第三,引导想象:如果此时你就站在开满花儿的山陰道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么多的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看到的繁花似锦的画面。
第四,小结抒情: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观赏德国街边花景的总感受,特别是这两个词语不仅表达了作者爱花之真切的思想感情,还写出了德国街边那奇丽的景色:花多而美,其赞美之情溢于形色。如果花不美,看花人怎么会应接不暇呢?其实它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这景象令他想到了,祖国江南真正的山阴道上,那充满野性美的、生机勃勃的繁花,思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身在异乡的游子倍思乡。
第五,让我们一边走进连绵不断的花海里,一边带着这种情感用惊喜、赞美的语气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片段。
第六,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时,教师再作适当地指导: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语气要读得重一点 ,语调高昂,语速稍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读得稍快,读出惊喜、感叹的语气。整个自然段的朗读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变化。
授课者当时为何没借题发挥呢?估测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因为此内容不是开始就预设的,而是授课时自然生成的。如果学生将话题扯得太宽泛,会浪费时间,影响课的进度;二是教师备课时没仔细研究这两个词的出处和意思,自己也不知道这两个词是引用,没有涉猎相关的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对于学生还会提出哪些问题然后怎样解答,教师心中无数;三是对学生不了解,教师没有与学生有过多的接触,学生成绩的好坏、表达能力的强弱,教师对此不清楚,又怎能掌控课堂,收放自如呢?当今多数课堂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生活积累的差别,不能达到“亮点”要求,孩子阅读时许多时候都是照本宣科,囫囵吞枣。至于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弄清课文叙述的顺序,抓住文中讲述的事例,用心体会;抓住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深入理解,体会人物的心灵,这些都是空话。他们读书一般都是游离于文外,很难真切感悟和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时教师的评点及引导就不能忽略了。
阅读教学教无定法,教师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欣赏教师精彩教学的同时学会阅读,“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让教学出彩处成为真正精彩的一笔,成为学生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