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创新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课堂的创新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课堂 创新 应变 自主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音乐教育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要想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就要遵循学生心理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特性,采用各种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那么,如何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呢?下面就结合高中一年级音乐《春江花月夜》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处理教材的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人们的休闲日趋多样化,学生的生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有特色的手段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整首乐曲表现了一幅山水画卷:静谧的夜晚,月亮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乐曲尽情地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春江花月夜》全曲连尾声共由10个段落组成:引子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风回曲水④花影层台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洄澜拍岸⑧桡鸣远濑 ⑨欸乃归舟⑩尾声。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接着, 运用画面联想法,分段欣赏乐曲,教师在此过程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解。学生们在欣赏时,都暗暗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欣赏完之后,我请学生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江南水乡的风景实在太美了。”也有的说:“我真想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整堂课的教学都兴趣盎然。由此可见,“开放性”、“创新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二、教学过程的应变性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内容表现的“难、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应变性,这样的课程教学才能够活起来。在《春江花月夜》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如:在乐曲中多次了出现琵琶、洞箫、古筝、二胡这些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我就专门设计了这一项的内容,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一一介绍这些乐器的图片,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及表现力。这样就体现了一种灵活性,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
三、教学方式自主性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充分参与学习,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有效。以前,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自己是主角,因此,“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只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剥夺他们是学习主人的权利。教学《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楼钟鼓这段音乐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全班分为绘画组、文学创作组和舞蹈组。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自己绘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舞蹈。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各组选派代表上来演示作品,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其心理特点,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推动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音乐课堂 创新 应变 自主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音乐教育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要想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就要遵循学生心理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特性,采用各种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那么,如何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呢?下面就结合高中一年级音乐《春江花月夜》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处理教材的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人们的休闲日趋多样化,学生的生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有特色的手段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整首乐曲表现了一幅山水画卷:静谧的夜晚,月亮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乐曲尽情地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春江花月夜》全曲连尾声共由10个段落组成:引子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风回曲水④花影层台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洄澜拍岸⑧桡鸣远濑 ⑨欸乃归舟⑩尾声。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接着, 运用画面联想法,分段欣赏乐曲,教师在此过程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解。学生们在欣赏时,都暗暗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欣赏完之后,我请学生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江南水乡的风景实在太美了。”也有的说:“我真想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整堂课的教学都兴趣盎然。由此可见,“开放性”、“创新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二、教学过程的应变性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内容表现的“难、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应变性,这样的课程教学才能够活起来。在《春江花月夜》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如:在乐曲中多次了出现琵琶、洞箫、古筝、二胡这些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我就专门设计了这一项的内容,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一一介绍这些乐器的图片,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及表现力。这样就体现了一种灵活性,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
三、教学方式自主性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充分参与学习,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有效。以前,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自己是主角,因此,“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只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剥夺他们是学习主人的权利。教学《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楼钟鼓这段音乐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全班分为绘画组、文学创作组和舞蹈组。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自己绘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舞蹈。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各组选派代表上来演示作品,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其心理特点,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推动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