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作了一定的调查,将留守儿童的现状作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 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在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将子女带入城市,而另一部分人却把子女留在家中,让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抚养或者教育,据统计,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但不管是哪种监护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子女亲情需求严重缺失
由于常年在外忙于打工,农民工平时回家次数很少,由于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及沟通,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亲情关系缺失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如学生张某,父母双双离家打工已3年之久,逢年过节时都不能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调查还发现“留守子女”成绩总体上偏低。留守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然而,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偏低,很难辅导孩子的功课, 80% 的教师认为留守子女自律性较差。尽管隔代亲人也愿意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调查中不少亲戚也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
三、“留守子女”人格发展不健全
青少年是个性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由于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留守生儿童中,有一半左右的留守生是父母双方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在家中,不少的家庭单亲在外打工,长期不归,同孩子间缺乏沟通。他们与外出父母的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另外,留守在家的单身父或母承担着养老扶幼的重任,身挑农活和家务活两副重担,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单亲外出两三年杳无音讯,有的干脆多次调换工作地点,从此断绝一切联系,留守在家的一方自暴自弃打牌赌博,不思进取,把孩子的冷暖教育丢弃一边。造成孩子人格发展不健全。
总之,农村留儿童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不仅仅需要家庭,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更需要国家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他们应该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 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在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将子女带入城市,而另一部分人却把子女留在家中,让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抚养或者教育,据统计,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但不管是哪种监护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子女亲情需求严重缺失
由于常年在外忙于打工,农民工平时回家次数很少,由于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及沟通,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亲情关系缺失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如学生张某,父母双双离家打工已3年之久,逢年过节时都不能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调查还发现“留守子女”成绩总体上偏低。留守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然而,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偏低,很难辅导孩子的功课, 80% 的教师认为留守子女自律性较差。尽管隔代亲人也愿意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调查中不少亲戚也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
三、“留守子女”人格发展不健全
青少年是个性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由于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留守生儿童中,有一半左右的留守生是父母双方一方在外务工,另一方留在家中,不少的家庭单亲在外打工,长期不归,同孩子间缺乏沟通。他们与外出父母的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另外,留守在家的单身父或母承担着养老扶幼的重任,身挑农活和家务活两副重担,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单亲外出两三年杳无音讯,有的干脆多次调换工作地点,从此断绝一切联系,留守在家的一方自暴自弃打牌赌博,不思进取,把孩子的冷暖教育丢弃一边。造成孩子人格发展不健全。
总之,农村留儿童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不仅仅需要家庭,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更需要国家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他们应该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在快乐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