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然而在实践一线中仍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从语文教学出发,对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9 -01
当前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各地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推广活动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明显提高,我认为教改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是改革力度不大,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只是仅仅要改教学方法,还应该对教学管理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性改革,光改一项是决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教学管理改革在教改中应当先行一步。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阅读,而不是课堂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应建立“大语文”教学观,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能跳出教材。但当前课文课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主,因为考试有时也会考到教材中的内容。即使像高考那样几乎完全不考教材中的内容,但教师也必须把教材当作经典,一篇不漏地精讲细练,因为几乎所有学校在开学前就要求教师们制订好教学计划,每学期不定期地对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检查,看是否合乎计划,并把这种检查作为对教师的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样的束缚下,大部分教师只能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以学会教材、解决教材中的问题为教学目标,陷于教材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学生也亦步亦趋地跟进“迷信教材”的泥潭,如果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改变,教师们很难摆脱教材的束缚。
第二,教学管理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仍然是一试定终身,中考和高考往往成为人生的分水岭,在这样的重压下,许多人平时成绩再好而仅仅中考或高考一次考试发挥欠佳都有可能导致十年寒窗,毁于一旦的悲剧性结局。这很明显是不公平的。另外,中考或高考都以总分来决定是否录取,有许多学生仅仅因为一门课程不好而落榜,这其实也是很不公平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才不一定都是全才,学生精通一种技艺或一门学科也是人才。如当年朱自清在1916年考北京大学时,数学考了0分,最终也被破格录取,这与当前大学录取时很多人成绩很好,但只因为一门选修课考了B或C而与“一本”失之交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评价机制使许多在某一门课程上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第三,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对语文中的“说”重视不够。语文课具有听、说、读、写四大功能,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中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对“读”和“写”都非常重视,而对“说”这一项直接忽视。这使大部分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听”和“说”能力的训练。以课堂发言为例:小学生最踊跃、初中生寥寥无几、高中生根本不回答,以至于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本不设课堂提问部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生不愿说,老师就不问,老师越不问,学生表达能力就越差。15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很多15岁前能说会道的孩子,到15岁后,就变得腼腆而不善言辞。语言专家称之为“15岁现象”,并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完全因为青春期造成,而是孩子在语言上的“转型期”发展滞留问题。甚至会影响学生将来的人际关系,求职就业等。
第四,教材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与生活脱节。当前的评议教材报选的内容仍然主要是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文言文和诗歌。其中大部分散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内容较为枯燥,篇幅又比较长,学生们对此缺乏兴趣,而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小说则篇目很少且以老的经典篇目为主,缺乏当代流行的武侠、言情和玄幻等体裁,电影剧本也很少,小品等曲艺类完全没有。而这些体裁却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感兴趣,也是最需要教师指导欣赏的文学样式。另一方面是结构安排不尽合理,内容枯燥实用性不高。在不少中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部分鲁迅杂文思想性虽强,但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帮助中学生打牢字、词、句、章、语言、修辞、逻辑、作文八方面的基础,这些“投枪和匕首”显得有些过深,适合进级而不适合打基础,加上应试教育的泛滥,原本就饱含“微言大义”的鲁迅杂文,就更容易被“卸用八块”成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识点”,令疲惫不堪的学子对这些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学生的另一怕是文言文难度较大,(主要是语法考得太细)我也认为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但也象英语一样,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用到它们,花这么多时间去学是否有必要呢?其实现在绝大多数经典文言文都已经被译成了现代汉语,这些白话文版本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查到。此外,当前中学语文教材对应用文体的写作重视不够,以至于许多高中生连请假条、申请书等常用文体都写不好。
总之,教学改革是艰难的,为了探索这条改革之路,我们教师付出了太多,但只改革教学方法是不够的广大教师们更希望看到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9 -01
当前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各地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推广活动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明显提高,我认为教改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是改革力度不大,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只是仅仅要改教学方法,还应该对教学管理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性改革,光改一项是决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教学管理改革在教改中应当先行一步。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阅读,而不是课堂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应建立“大语文”教学观,不仅要用好教材,还要能跳出教材。但当前课文课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主,因为考试有时也会考到教材中的内容。即使像高考那样几乎完全不考教材中的内容,但教师也必须把教材当作经典,一篇不漏地精讲细练,因为几乎所有学校在开学前就要求教师们制订好教学计划,每学期不定期地对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检查,看是否合乎计划,并把这种检查作为对教师的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样的束缚下,大部分教师只能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以学会教材、解决教材中的问题为教学目标,陷于教材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学生也亦步亦趋地跟进“迷信教材”的泥潭,如果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改变,教师们很难摆脱教材的束缚。
第二,教学管理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仍然是一试定终身,中考和高考往往成为人生的分水岭,在这样的重压下,许多人平时成绩再好而仅仅中考或高考一次考试发挥欠佳都有可能导致十年寒窗,毁于一旦的悲剧性结局。这很明显是不公平的。另外,中考或高考都以总分来决定是否录取,有许多学生仅仅因为一门课程不好而落榜,这其实也是很不公平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才不一定都是全才,学生精通一种技艺或一门学科也是人才。如当年朱自清在1916年考北京大学时,数学考了0分,最终也被破格录取,这与当前大学录取时很多人成绩很好,但只因为一门选修课考了B或C而与“一本”失之交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评价机制使许多在某一门课程上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第三,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对语文中的“说”重视不够。语文课具有听、说、读、写四大功能,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中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对“读”和“写”都非常重视,而对“说”这一项直接忽视。这使大部分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听”和“说”能力的训练。以课堂发言为例:小学生最踊跃、初中生寥寥无几、高中生根本不回答,以至于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本不设课堂提问部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生不愿说,老师就不问,老师越不问,学生表达能力就越差。15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很多15岁前能说会道的孩子,到15岁后,就变得腼腆而不善言辞。语言专家称之为“15岁现象”,并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完全因为青春期造成,而是孩子在语言上的“转型期”发展滞留问题。甚至会影响学生将来的人际关系,求职就业等。
第四,教材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与生活脱节。当前的评议教材报选的内容仍然主要是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文言文和诗歌。其中大部分散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内容较为枯燥,篇幅又比较长,学生们对此缺乏兴趣,而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小说则篇目很少且以老的经典篇目为主,缺乏当代流行的武侠、言情和玄幻等体裁,电影剧本也很少,小品等曲艺类完全没有。而这些体裁却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最感兴趣,也是最需要教师指导欣赏的文学样式。另一方面是结构安排不尽合理,内容枯燥实用性不高。在不少中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部分鲁迅杂文思想性虽强,但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帮助中学生打牢字、词、句、章、语言、修辞、逻辑、作文八方面的基础,这些“投枪和匕首”显得有些过深,适合进级而不适合打基础,加上应试教育的泛滥,原本就饱含“微言大义”的鲁迅杂文,就更容易被“卸用八块”成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识点”,令疲惫不堪的学子对这些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学生的另一怕是文言文难度较大,(主要是语法考得太细)我也认为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但也象英语一样,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用到它们,花这么多时间去学是否有必要呢?其实现在绝大多数经典文言文都已经被译成了现代汉语,这些白话文版本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查到。此外,当前中学语文教材对应用文体的写作重视不够,以至于许多高中生连请假条、申请书等常用文体都写不好。
总之,教学改革是艰难的,为了探索这条改革之路,我们教师付出了太多,但只改革教学方法是不够的广大教师们更希望看到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