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作家对话新思维作文【第七讲】
小主持人:老师,同学到齐了,我们开始讲课吧?
主讲老师:好的。这一次,我想着重讲一讲写作文如何灵活自如地运用好语言,如何把话说好,说得通顺流畅,说得让别人爱听。
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里,每一单元都有“写作·口头交际”这样的练习,甚至民间采风等等,就是要求同学们将平时课本里学到的词语,结合生活中学到的民间语汇,用到日常语言交流和写作中去。
如果用成人的感觉去听学生说话,看学生作文,会发现学生语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腔。什么是学生腔?就是语言呆板、枯燥、程式化,缺乏口头语言的生动性、流畅性和简洁性。因为初中同学刚刚从老师那儿学到了一些语法成规,总爱说一些“主、谓、宾、定、状、补”齐全的话,生怕把话说错了。
听听两个同学的对话:
“你这次语文、数学考试各得了多少分?”
“哎呀!我这次没考好,语文得了80分,数学得了85分。”
听听,句子里的“主、谓、宾”全在。我们再听听菜市场两人的对话:
一个问:“哎!白菜、萝卜多少钱?”
一个答:“一块五,两块。”
他们的话干净利落,虽然省掉了许多成分,也不会让别人听不懂。“一块五,两块”,接话人针对问话人所问的“白菜”和“萝卜”而答,无须再加主语“白菜”“萝卜”和谓语“卖”。
我们也常常听到街头擦皮鞋的吆喝:
“擦皮鞋嘞!”
路人问:“多少钱?”
“5块。”
问的人要走。
擦皮鞋的又说:“4块擦不擦?”
路人问“多少钱”,后边的“一双”两字就省了。
擦皮鞋的回答“5块”。将“一双”两字也省了。特别是最后一句“4块擦不擦”,实际上是问“4块钱一双,你擦不擦”。
在我们看来,“4块擦不擦”,句子间又没有停顿,“4块”一词,好像就是这句话的主语。其实不是,在当时对话双方都能听懂的情况下,无需很规范的语法程式。这就是学生腔与群众口语的区别。
那么,学生的作文如何运用语言呢?就是要求大家在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学习群众口语,该省则省,该缩则缩,砸碎长长的语言链条,让句子变得清新可读。
有这样一个句子,小主持人你读读看,最好一口气读完。
小主持人:“满载救灾物资的三十多辆六轮绿色军用大卡车的车队浩浩荡荡由我家门前的高速公路向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绵阳市进发。”
主讲老师:这个句子读起来很吃力,是不是?它一共用了54个字,属于长句。读的人必须吸三口气,作三次停顿,才能将这个句子读完。我们知道,阅读中,强迫读者停顿,就是阅读障碍。聪明的写作人,绝对不会给读者设置任何阅读障碍的。那么,这个句子怎样写才好读呢?一个办法,化整为零,将句子中的状语、补语分出来做短句。这么写:“满载救灾物资的车队,从我家门前的高速公路,浩浩荡荡向地震灾区进发。”读起来就轻松多了。
这种短句,是汉语言交流的基本句式。文学巨著《红楼梦》是这种短句的巨大宝库。它以北京方言为基础,以四个字的仄平韵律为语调,好说好听,轻松自如,富有音乐感。中国的四大名著,作为中学生,最应该阅读的首推《红楼梦》。“开卷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若你不能阅读原著,建议同学们看看《红楼梦》的学生读本。
要知道,一个学生掌握多少词汇是一回事,将词汇运用到语言里又是一回事。将自己肚子里的那些词汇,变成与别人交流的工具,变成“砖块”来砌成文章大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好好阅读,好好学习群众口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容量,才能改变学生腔,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流畅起来,生动起来。
小主持人:谢谢老师!我给同学们留两个作业:
1.学生腔有什么特点?怎样改变?
2.阅读《红楼梦》。
小主持人:老师,同学到齐了,我们开始讲课吧?
主讲老师:好的。这一次,我想着重讲一讲写作文如何灵活自如地运用好语言,如何把话说好,说得通顺流畅,说得让别人爱听。
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里,每一单元都有“写作·口头交际”这样的练习,甚至民间采风等等,就是要求同学们将平时课本里学到的词语,结合生活中学到的民间语汇,用到日常语言交流和写作中去。
如果用成人的感觉去听学生说话,看学生作文,会发现学生语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腔。什么是学生腔?就是语言呆板、枯燥、程式化,缺乏口头语言的生动性、流畅性和简洁性。因为初中同学刚刚从老师那儿学到了一些语法成规,总爱说一些“主、谓、宾、定、状、补”齐全的话,生怕把话说错了。
听听两个同学的对话:
“你这次语文、数学考试各得了多少分?”
“哎呀!我这次没考好,语文得了80分,数学得了85分。”
听听,句子里的“主、谓、宾”全在。我们再听听菜市场两人的对话:
一个问:“哎!白菜、萝卜多少钱?”
一个答:“一块五,两块。”
他们的话干净利落,虽然省掉了许多成分,也不会让别人听不懂。“一块五,两块”,接话人针对问话人所问的“白菜”和“萝卜”而答,无须再加主语“白菜”“萝卜”和谓语“卖”。
我们也常常听到街头擦皮鞋的吆喝:
“擦皮鞋嘞!”
路人问:“多少钱?”
“5块。”
问的人要走。
擦皮鞋的又说:“4块擦不擦?”
路人问“多少钱”,后边的“一双”两字就省了。
擦皮鞋的回答“5块”。将“一双”两字也省了。特别是最后一句“4块擦不擦”,实际上是问“4块钱一双,你擦不擦”。
在我们看来,“4块擦不擦”,句子间又没有停顿,“4块”一词,好像就是这句话的主语。其实不是,在当时对话双方都能听懂的情况下,无需很规范的语法程式。这就是学生腔与群众口语的区别。
那么,学生的作文如何运用语言呢?就是要求大家在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学习群众口语,该省则省,该缩则缩,砸碎长长的语言链条,让句子变得清新可读。
有这样一个句子,小主持人你读读看,最好一口气读完。
小主持人:“满载救灾物资的三十多辆六轮绿色军用大卡车的车队浩浩荡荡由我家门前的高速公路向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绵阳市进发。”
主讲老师:这个句子读起来很吃力,是不是?它一共用了54个字,属于长句。读的人必须吸三口气,作三次停顿,才能将这个句子读完。我们知道,阅读中,强迫读者停顿,就是阅读障碍。聪明的写作人,绝对不会给读者设置任何阅读障碍的。那么,这个句子怎样写才好读呢?一个办法,化整为零,将句子中的状语、补语分出来做短句。这么写:“满载救灾物资的车队,从我家门前的高速公路,浩浩荡荡向地震灾区进发。”读起来就轻松多了。
这种短句,是汉语言交流的基本句式。文学巨著《红楼梦》是这种短句的巨大宝库。它以北京方言为基础,以四个字的仄平韵律为语调,好说好听,轻松自如,富有音乐感。中国的四大名著,作为中学生,最应该阅读的首推《红楼梦》。“开卷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若你不能阅读原著,建议同学们看看《红楼梦》的学生读本。
要知道,一个学生掌握多少词汇是一回事,将词汇运用到语言里又是一回事。将自己肚子里的那些词汇,变成与别人交流的工具,变成“砖块”来砌成文章大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好好阅读,好好学习群众口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容量,才能改变学生腔,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流畅起来,生动起来。
小主持人:谢谢老师!我给同学们留两个作业:
1.学生腔有什么特点?怎样改变?
2.阅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