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王家卫打磨数年的电影《一代宗师》里的“宫二小姐”的原型,民国时候的侠女施剑翘,为父报仇,最终功成;然而与宫二小姐的避世与陨落不一样的是,她的复仇更加慷慨激昂,甚至颇有些为民除害的意味——为此她不仅博得了社会理解和同情,还得了女刺客的名声。她在复仇后没有完全隐匿于世,而是举个人之力,在当时的乱世中,成就了许多社会事业。
奋不顾身
施剑翘生于1905年,原名施谷兰,名字大约是取谷中幽兰的意思,很有些书卷灵秀之气,足以见其家庭环境非同一般。事实也正如此:施剑翘出生在济南,生父是革命志士施从云,而她则在小时候就被过继给施从云的哥哥施从滨。施从云在滦州起义中不幸阵亡,其时施剑翘只有7岁。虽然并非由施从云抚养长大,但多年后,她倾力创办了“从云小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良多,大有名媛做派。
施剑翘的父亲施从滨,少时便投军,到1923年的时候,任张宗昌部下第二军军长。施剑翘自小受家人宠爱,深居闺阁,虽然幼年时没有学新学,但在家中有专门的私塾老师教授学问,让她培养起对诗文章句的兴趣。13岁时,施剑翘就早早当家管事,俨然一位明事理的大小姐。可以说,她正像生在剑尖边的一朵花,少时大约也只是识得风花雪月多过真刀真枪的血雨腥风,谁知道这位大家闺秀会踏上侠女之路。
当时正是军阀混战之时。1925年秋天,奉系军阀张宗昌与北洋军阀孙传芳为争夺苏皖之地展开相互对战。施从滨奉命前往截击,孙传芳连发三次电报,希望与他合作,但他并不理睬。最后,施从滨在安徽兵败被俘。孙传芳俘获施从滨后,用铁丝绑缚他,并将其斩首,把他的头颅高悬在车站之上,暴尸三天三夜。孙传芳的心狠手辣,引起当地人士不满,由慈善会出面,为施从滨敛了尸。
当时的施剑翘,刚满20岁,面对丧父之痛,便立志为父报仇。她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伦。痛亲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两句。
命运如轮盘,顺从者有之,立志成事者有之。从深居闺阁的少女,到为父寻仇的侠女,施剑翘的意志和决心便都在这“不顾身”三个字中。
然而当年,年轻女子要抛头露面尚且不易,想要亲手将孙传芳这样的大军阀送上绝路就更为困难。考虑到这些,施剑翘先是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身上。因为施中诚从小颇得施从滨夫妇照料,被视如己出,长大后更是得尽扶助,仕途顺畅。身为堂妹,施剑翘恳请他为父报仇,但他却不愿为此出头而断送自己的掉锦绣前程。施剑翘大失所望,与他断绝了兄妹关系。
自此之后,施剑翘没有再如此急切地寻找机会和人选,但为父报仇之心却一直没有被时间所消磨。施从滨遇害后第三年,她遇见了施中诚在保定军校的同学施靖公。他得知施剑翘因父仇未报而悲愤难消,毅然表示愿意替施剑翘完此夙愿。施剑翘以为他是大义的侠士,为之感动,且嫁给了他。然而婚后,施靖公却决口不再提复仇之事。
代眉间尺复仇的江湖异人大概只能存在于传说中,1935年6月,施剑翘带着两个孩子与施靖公离婚,回到天津娘家,改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以后,世上再无施谷兰,只有施剑翘。
复仇的光环
这个时候的施剑翘,似乎人生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她不再是当年那个大家闺秀施谷兰,而像是被复仇的光环所笼罩的战士,彻底放弃了等待别人的帮助,放开缠足,开始自己练习枪法,为手刃仇人做准备。
很快,施剑翘听到孙传芳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于是化名“董慧”,也做了居士。她做足了准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孙传芳的身貌、口音、活动规律,准备刺杀行动。她也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买了一台油印机,打印出遗嘱,打算在杀死孙传芳后散发。11月13日,施剑翘准备好左轮手枪和传单,在佛堂等待那一刻。孙传芳坐在佛堂前听讲经,施剑翘快步走到孙传芳身后,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孙传芳倒地而亡。
这声枪响让佛堂里混乱起来,施剑翘散发着早已准备好的传单,静待警察到来。一时间,天津、北平、上海各报都以头号字标题刊载了这一消息,她的遗嘱传遍全国,国人为之轰动。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案件在天津地方法院审理。依照当时法律,她的行为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乃至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在法庭上,她详细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复仇历程,并且称,“父亲如果战死在两军阵前,我不能拿孙传芳做仇人。他残杀俘虏,死后悬头,我才与他不共戴天。”慷慨陈述激起了社会的同情,审理过程中,社会各界纷纷对施剑翘表示声援,并强烈呼吁国民政府释放或特赦她。经过多次上诉,声浪日益高涨,最后由与施从滨有同袍之谊的冯玉祥联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李烈钧,以及张继、宋哲元等30位党政要人向政府吁请。在舆论压力下,1936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公告特赦施剑翘。
施剑翘出狱后,再也不提父亲及刺杀孙传芳的事。在她心中,仇已报,怨已了,一切终可归于平静。如果说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大概就是等复仇的余波褪去。
隐忍与入世
事实上,决意要重新开始生活的施剑翘并没有选择出世,而这也让她的作为更带上几分江湖侠义之气。出狱后,她几乎终其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的国家而贡献力量:“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国难当头,她给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写了一封信函,要求投身抗战后援工作。钦佩施剑翘胆量和毅力的张治中,为她安排了工作,从此八年抗战,施剑翘一直奔走在后方竭尽绵力。
八年抗战中,施剑翘眼见无数少年学童在战乱中失怙,于是发起并创办“从云小学”,自任校长。冯玉祥闻讯为之感动,支持她办学,欣然担任校董,介绍她结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则为她推荐了教育界人士协助其办学,还请剧作家田汉为学校写了校歌,可见施剑翘当时颇有一些社会影响力。从云小学招收的绝大多数是工人城市贫民子弟,也有部分受时局所困的孤儿和流浪儿。短短几年,学校的学生从最初的7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
1952年,她将倾其心力创办的“从云小学”移交给苏州市人民政府。也就在这年,她被确诊癌症。1979年8月,施剑翘,这个仍然被称为“侠女”的女性溘然长逝,只留下一段足以被后人反复记载和改编的江湖传说。
奋不顾身
施剑翘生于1905年,原名施谷兰,名字大约是取谷中幽兰的意思,很有些书卷灵秀之气,足以见其家庭环境非同一般。事实也正如此:施剑翘出生在济南,生父是革命志士施从云,而她则在小时候就被过继给施从云的哥哥施从滨。施从云在滦州起义中不幸阵亡,其时施剑翘只有7岁。虽然并非由施从云抚养长大,但多年后,她倾力创办了“从云小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良多,大有名媛做派。
施剑翘的父亲施从滨,少时便投军,到1923年的时候,任张宗昌部下第二军军长。施剑翘自小受家人宠爱,深居闺阁,虽然幼年时没有学新学,但在家中有专门的私塾老师教授学问,让她培养起对诗文章句的兴趣。13岁时,施剑翘就早早当家管事,俨然一位明事理的大小姐。可以说,她正像生在剑尖边的一朵花,少时大约也只是识得风花雪月多过真刀真枪的血雨腥风,谁知道这位大家闺秀会踏上侠女之路。
当时正是军阀混战之时。1925年秋天,奉系军阀张宗昌与北洋军阀孙传芳为争夺苏皖之地展开相互对战。施从滨奉命前往截击,孙传芳连发三次电报,希望与他合作,但他并不理睬。最后,施从滨在安徽兵败被俘。孙传芳俘获施从滨后,用铁丝绑缚他,并将其斩首,把他的头颅高悬在车站之上,暴尸三天三夜。孙传芳的心狠手辣,引起当地人士不满,由慈善会出面,为施从滨敛了尸。
当时的施剑翘,刚满20岁,面对丧父之痛,便立志为父报仇。她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伦。痛亲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两句。
命运如轮盘,顺从者有之,立志成事者有之。从深居闺阁的少女,到为父寻仇的侠女,施剑翘的意志和决心便都在这“不顾身”三个字中。
然而当年,年轻女子要抛头露面尚且不易,想要亲手将孙传芳这样的大军阀送上绝路就更为困难。考虑到这些,施剑翘先是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身上。因为施中诚从小颇得施从滨夫妇照料,被视如己出,长大后更是得尽扶助,仕途顺畅。身为堂妹,施剑翘恳请他为父报仇,但他却不愿为此出头而断送自己的掉锦绣前程。施剑翘大失所望,与他断绝了兄妹关系。
自此之后,施剑翘没有再如此急切地寻找机会和人选,但为父报仇之心却一直没有被时间所消磨。施从滨遇害后第三年,她遇见了施中诚在保定军校的同学施靖公。他得知施剑翘因父仇未报而悲愤难消,毅然表示愿意替施剑翘完此夙愿。施剑翘以为他是大义的侠士,为之感动,且嫁给了他。然而婚后,施靖公却决口不再提复仇之事。
代眉间尺复仇的江湖异人大概只能存在于传说中,1935年6月,施剑翘带着两个孩子与施靖公离婚,回到天津娘家,改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以后,世上再无施谷兰,只有施剑翘。
复仇的光环
这个时候的施剑翘,似乎人生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她不再是当年那个大家闺秀施谷兰,而像是被复仇的光环所笼罩的战士,彻底放弃了等待别人的帮助,放开缠足,开始自己练习枪法,为手刃仇人做准备。
很快,施剑翘听到孙传芳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于是化名“董慧”,也做了居士。她做足了准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孙传芳的身貌、口音、活动规律,准备刺杀行动。她也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买了一台油印机,打印出遗嘱,打算在杀死孙传芳后散发。11月13日,施剑翘准备好左轮手枪和传单,在佛堂等待那一刻。孙传芳坐在佛堂前听讲经,施剑翘快步走到孙传芳身后,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孙传芳倒地而亡。
这声枪响让佛堂里混乱起来,施剑翘散发着早已准备好的传单,静待警察到来。一时间,天津、北平、上海各报都以头号字标题刊载了这一消息,她的遗嘱传遍全国,国人为之轰动。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案件在天津地方法院审理。依照当时法律,她的行为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乃至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在法庭上,她详细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复仇历程,并且称,“父亲如果战死在两军阵前,我不能拿孙传芳做仇人。他残杀俘虏,死后悬头,我才与他不共戴天。”慷慨陈述激起了社会的同情,审理过程中,社会各界纷纷对施剑翘表示声援,并强烈呼吁国民政府释放或特赦她。经过多次上诉,声浪日益高涨,最后由与施从滨有同袍之谊的冯玉祥联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李烈钧,以及张继、宋哲元等30位党政要人向政府吁请。在舆论压力下,1936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公告特赦施剑翘。
施剑翘出狱后,再也不提父亲及刺杀孙传芳的事。在她心中,仇已报,怨已了,一切终可归于平静。如果说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大概就是等复仇的余波褪去。
隐忍与入世
事实上,决意要重新开始生活的施剑翘并没有选择出世,而这也让她的作为更带上几分江湖侠义之气。出狱后,她几乎终其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的国家而贡献力量:“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国难当头,她给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写了一封信函,要求投身抗战后援工作。钦佩施剑翘胆量和毅力的张治中,为她安排了工作,从此八年抗战,施剑翘一直奔走在后方竭尽绵力。
八年抗战中,施剑翘眼见无数少年学童在战乱中失怙,于是发起并创办“从云小学”,自任校长。冯玉祥闻讯为之感动,支持她办学,欣然担任校董,介绍她结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则为她推荐了教育界人士协助其办学,还请剧作家田汉为学校写了校歌,可见施剑翘当时颇有一些社会影响力。从云小学招收的绝大多数是工人城市贫民子弟,也有部分受时局所困的孤儿和流浪儿。短短几年,学校的学生从最初的7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
1952年,她将倾其心力创办的“从云小学”移交给苏州市人民政府。也就在这年,她被确诊癌症。1979年8月,施剑翘,这个仍然被称为“侠女”的女性溘然长逝,只留下一段足以被后人反复记载和改编的江湖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