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改”胜于多“写”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作文要“多写”,写“多少”算“多写”呢?一般来说,老师会要求学生写周记、写日记。大作文、小作文、考试作文,平均而言,学生一周至少一篇,一学期不少于20篇,多的甚至会有40篇。一周一两篇作文,多年如一日,“少写”了吗?不少,一点也不少。
   1998年2月,我心血来潮,写了则《三月》,投稿到当地一份日报。三月的某一天,同事老王拿了份报纸,满眼狐疑地找我:“小管,报上的管建刚是不是你啊?”我一看,真是我这个管建刚,很兴奋,发誓要再写一篇《四月》。四月的某一天,同事王老师又拿了份报纸,满眼狐疑地找我:“小管,报上的管建刚大概还是你吧?”我一看,还真是我这个管建刚,很兴奋,发誓回去再写一篇《五月》。
   《六月》《七月》《八月》,“十一月”后,名字不好听,改为《冬之约》《冬之歌》《冬之舞》,光看题目,我又进步了吧。《三月》才300多字,《八月》800多字;十二月写完,近1500字。嘿,作文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可怕,那样缓慢,要日积月累,要三年五载。作文的进步看得见、摸得着,半载有半载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
   一个月,我才写一篇呀。多年后,我想明白了,一个月我是只写了一篇,然而每一篇我都“写”了一个月,这个“写”,就是反反复复地“改”。多年后,我想明白了,一个月写好一篇,比一个月粗制滥造、胡乱应付写4篇,成效要好很多、很多。
   道理很简单,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4次,每次都吊儿郎当的,应付性的,每次训练都在低水平里不轻不重地重复,还不如一天训练1次,这一次的训练全力以赴,运动量到达他的极限,进入他的潜能区域,训练得他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一直低水平原地踏步,写再多,也白搭。不要只关注“写”的数量。很多时候,“高产量”是“低质量”的祸端。我老家有一个农业示范区。叔伯们说,有一批稻田绿色种植,施的农药是无毒的,不直接杀死害虫,只让害虫不能生后代。叔伯说,那米好吃,只是产量少了。农业这东西,质量高了,东西好了,产量往往低了;低产量,往往是高质量的保障。恰恰,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
   一个在低水平不断重复自己的人,一个永远只会做个“毛坯”的人,永远进入不了“精品”的人群,做到最后,自己都会不喜欢自己。而要让作文进入人的极限区域、潜能区域。“改”,几乎是唯一的路径。
   动笔写作文,要快,要尽量一口气地写,不要为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标点停下来,也不要为某一个地方没想明白而停下来。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本来就是个“毛坯”。太多的学生,错把“毛坯房”当成“精装房”,一停笔,读上一两遍,交给老师完事。
   作文,要从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要从“多写”,转向“多改”。
   学生说,读了三遍,我没发现什么问题呀——很多人以为,改作文,就是“读一读”。叶圣陶不是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老舍也调皮地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改作文,离不开“读”;然而,“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么读、再怎么念,也读不出来、念不出来。你让学生读下面的两句话:
   ●我虽然很胖,但是很热心。
   ●爷爷虽然已经年过50了,但是他整天乐呵呵的。
   很通顺,没什么问题呀。真没问题?它患了“‘关联’病”。口语中,我们习惯性地使用关联词,可用可不用的地方,用了;不需要用的地方,用了;只需要用半个的地方,用了整个。口语中的毛病,带到了书面语的作文里。关联词是语言的胶水,能不用就不用。学生怎么读都觉得通、都觉得顺,那是“‘关联’病”已深入骨髓,错误成自然,错误成“真理”。
   老舍、叶圣陶说“读”重要;我说,“读”不能解决多少事。大师们糊弄人还是我糊弄人?大师们没有,我也没有。大师们一念,一读,马上“读”出症结,改过来了。大师们的读的背后,有他们文字上的功夫。
   学生没有大师们背后的那个“功夫”,读了三遍,只觉得“通”,只觉得“顺”。学生的“读”,只是“校读”,那是作文全部完工,即修改后、“精装修”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校读”能解决的,笔误、标点、字词,如此而已。“校读”和“修改”是两码事。
   一个人在作文教学上的专业性就表现在,能把大师们、作家们背后的那种文字上的功夫——也是一种文字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一个个学生能够接受的、具体的例子。优秀的语文老师,犹如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有着丰富的学生作文的“病例”,有着解决这些“病例”的“药方”。
   我总结了中小学生作文的25种常见的语言病:“关联”病、“然后”病、“我想”病、“我”病、“的时候”病,等等(具体内容可见《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平日里说话,说不下去了,“然后”“然后”个不停,记得名模古晨上《快乐大本营》时,有这么一段话:
   ……然后她就摔倒了,然后她的裙子是这样子的,伞一样的,然后她被摔撅过去了,然后那个脚在天上,然后她的头在地上,还摆个造型,然后这个时候,她已经撅不过来了,然后那个,这时就出现了黑衣人,然后那个黑衣人呢,就是我们秀场,其实不是很常见……
   嘴巴这么说,大家听得懂,可以;写到作文里,不能“然后”个没完。要干净,删掉“然后”,改顺句子,那才是“作文的话”,而不是“说话的话”。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1   袋鼠丫丫一家乔迁新居,搬进了动物部落。   部落里的小狗、小松鼠,还有许多小伙伴,都非常热情地邀请袋鼠丫丫去树林里嬉戏玩耍。   这时,伙伴们发现袋鼠丫丫胸前有一个口袋,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口袋,软绵绵,毛茸茸,富有弹性。它可以用来存放东西,既安全又妥帖。寒冷的冬天,把手伸进口袋里,肯定非常暖和舒服。小松鼠说,待到袋鼠丫丫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还能用作宝宝的睡袋呢!伙伴们听着,都快乐
期刊
你是馋猫   女儿香儿从小挑食,再好吃的东西连看都不看一眼,有时连水果都不肯吃。为了劝她吃东西,我绞尽脑汁,施展浑身解数。   这天,看她心情不错,在玩积木,于是我剥了一个新鲜的砂糖橘,递到她嘴边:“乖女儿,吃橘子吧?可甜了!”   “我不吃!”   “那爸爸吃了?”   女儿一扭头,说:“你是馋猫!”    学会了新词   我在外地出差,晚上老婆来电话:“你女儿又学会新词了,让她跟你
期刊
我们幼儿园有时会在午餐和下午点心后给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最近发生的两件有趣的事,给了我启发:原来动画片也可以这样欣赏。   片段一:“看”动画片   这天下午点心后,我请孩子看动画片《猫和老鼠》,孩子们非常兴奋,交流声渐渐盖过了动画片的声音。我提醒小朋友:“你们轻一点,要不动画片里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可是只安静了一会儿,又吵闹起来。接连几次后,我就把动画片的声音关闭了,结果孩子们马上静下来看动
期刊
花种子点点乘着秋风的翅膀,飞啊飞啊!   那儿真热闹,会跳舞的蝴蝶姑娘们在排演告别的舞蹈,会打节奏的叶片姑娘们在一遍一遍练节奏呢!那些成熟的谷穗正在齐声合唱……真是童话般的世界啊!咦,那是什么?像镜子一样明晃晃的,点点想看个究竟,一不小心就从风的翅膀上滑了下来。“呀,真凉呀!”花种子点点叫了起来,不仅仅是凉,点点觉得自己还在慢慢往下陷,她明白了,她落到了湖泊里。这下可糟啦,“救命啊!谁来救救我?
期刊
我和丫头一年四季都喜欢吃西瓜,尽管才开春,天还有些冷,先生依然从水果超市买回了西瓜。   晚餐过后,开始吃西瓜。今天的瓜很甜,我一边吃一边夸先生买瓜的水平越来越好了,丫头也连连说真好吃,一张小脸笑得比西瓜还甜。   突然,女儿“哇”的一声哭起来,我和先生很惊诧,忙问怎么了?丫头说不小心吃下两粒西瓜籽,我们松了一口气笑了,没事,宝贝,西瓜籽吃到肚里没关系的。“怎么没关系啊,我肚子里要长出西瓜藤了
期刊
“他不是笨,他只是太善良。”看过电影《麦兜响当当》的人都会记得这一句对麦兜的评价,也许很多人听过之后一笑了之,但是对于我来说,那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小猪的善良和坚持,是最牵动我心的地方。     刚接手这个班,就发现他是挺特殊的一个孩子:目光游离,口齿不清,走路有点内八字,课堂上从来不看老师,更谈不上听讲。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孩子不讨人喜欢,估计在学习上不会出色。然而,不到两个月,我却喜欢上
期刊
周日,艳阳天。我们一家三口决定趁这好天气来一次家庭大扫除。   经过家庭会议,我们一致推选爸爸擦窗户和灯具,我负责擦地板和电风扇,妈妈则洗床单、晒被子、擦桌椅空调等。   大扫除开始了,我们热火朝天地大干起来。瞧,爸爸像只猴子似的爬出窗外,扒住窗沿小心地擦了起来。不一会儿,脸上的汗珠便模糊了爸爸的眼镜,可他仍然坚持着。我嘛,拿着螺丝刀,正煞有介事地拆电风扇的后盖哩!我耐心地拆下后盖后,拿着布细
期刊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树的名字叫“灯笼树”,它长在你家附近或者街道的拐角处,一抬眼就能看见它。可能是因为太熟悉了,大家反而不知道它的“身世”,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来到大城市的。   “灯笼树”的学名叫栾树,是无患子科的落叶乔木,可以长到5层楼那么高呢!   春天到了,灯笼树红红的嫩叶从光秃秃的枝上萌出,渐渐长成满树的绿色;盛夏时节,枝头开出成串成串金黄色的花朵;入秋以后,花枝上结出红色
期刊
那一天,我们组织亲子小组成员去爬山。当时,我带领的是6岁以下幼儿组的孩子们及其父母。在走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山路之后,我们决定沿路返回,因为孩子们实在太小了,怕他们吃不消!   当我宣布了这个决定,其他人都没有什么意见,惟独那个冲在最前面的小女孩不干了,一定要继续往上爬,她的母亲极力劝阻也没有效果。无奈之下,母亲只好让她自己选择:“你如果继续爬的话,只能我和你爬,别人都不会和我们一起爬,到时候爬不
期刊
首届江苏省“百名美德少年”“十大美德少年标兵”评选活动中,常州市戚墅堰区东方小学六(3)班的华灵同学,荣获省“十大美德少年标兵”称号。四年来,她像一个热情快乐的小精灵,活跃在助学、助残、助老等各项公益活动中。   华灵,用爱心诠释“奉献”的真谛,用热情演绎新时代“少年义工”的形象。    爱,萌发出第一片新叶     和大多数的爸爸妈妈一样,华灵的父母希望孩子能生活得幸福、快乐。从幼儿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