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作文要“多写”,写“多少”算“多写”呢?一般来说,老师会要求学生写周记、写日记。大作文、小作文、考试作文,平均而言,学生一周至少一篇,一学期不少于20篇,多的甚至会有40篇。一周一两篇作文,多年如一日,“少写”了吗?不少,一点也不少。
1998年2月,我心血来潮,写了则《三月》,投稿到当地一份日报。三月的某一天,同事老王拿了份报纸,满眼狐疑地找我:“小管,报上的管建刚是不是你啊?”我一看,真是我这个管建刚,很兴奋,发誓要再写一篇《四月》。四月的某一天,同事王老师又拿了份报纸,满眼狐疑地找我:“小管,报上的管建刚大概还是你吧?”我一看,还真是我这个管建刚,很兴奋,发誓回去再写一篇《五月》。
《六月》《七月》《八月》,“十一月”后,名字不好听,改为《冬之约》《冬之歌》《冬之舞》,光看题目,我又进步了吧。《三月》才300多字,《八月》800多字;十二月写完,近1500字。嘿,作文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可怕,那样缓慢,要日积月累,要三年五载。作文的进步看得见、摸得着,半载有半载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
一个月,我才写一篇呀。多年后,我想明白了,一个月我是只写了一篇,然而每一篇我都“写”了一个月,这个“写”,就是反反复复地“改”。多年后,我想明白了,一个月写好一篇,比一个月粗制滥造、胡乱应付写4篇,成效要好很多、很多。
道理很简单,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4次,每次都吊儿郎当的,应付性的,每次训练都在低水平里不轻不重地重复,还不如一天训练1次,这一次的训练全力以赴,运动量到达他的极限,进入他的潜能区域,训练得他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一直低水平原地踏步,写再多,也白搭。不要只关注“写”的数量。很多时候,“高产量”是“低质量”的祸端。我老家有一个农业示范区。叔伯们说,有一批稻田绿色种植,施的农药是无毒的,不直接杀死害虫,只让害虫不能生后代。叔伯说,那米好吃,只是产量少了。农业这东西,质量高了,东西好了,产量往往低了;低产量,往往是高质量的保障。恰恰,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
一个在低水平不断重复自己的人,一个永远只会做个“毛坯”的人,永远进入不了“精品”的人群,做到最后,自己都会不喜欢自己。而要让作文进入人的极限区域、潜能区域。“改”,几乎是唯一的路径。
动笔写作文,要快,要尽量一口气地写,不要为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标点停下来,也不要为某一个地方没想明白而停下来。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本来就是个“毛坯”。太多的学生,错把“毛坯房”当成“精装房”,一停笔,读上一两遍,交给老师完事。
作文,要从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要从“多写”,转向“多改”。
学生说,读了三遍,我没发现什么问题呀——很多人以为,改作文,就是“读一读”。叶圣陶不是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老舍也调皮地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改作文,离不开“读”;然而,“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么读、再怎么念,也读不出来、念不出来。你让学生读下面的两句话:
●我虽然很胖,但是很热心。
●爷爷虽然已经年过50了,但是他整天乐呵呵的。
很通顺,没什么问题呀。真没问题?它患了“‘关联’病”。口语中,我们习惯性地使用关联词,可用可不用的地方,用了;不需要用的地方,用了;只需要用半个的地方,用了整个。口语中的毛病,带到了书面语的作文里。关联词是语言的胶水,能不用就不用。学生怎么读都觉得通、都觉得顺,那是“‘关联’病”已深入骨髓,错误成自然,错误成“真理”。
老舍、叶圣陶说“读”重要;我说,“读”不能解决多少事。大师们糊弄人还是我糊弄人?大师们没有,我也没有。大师们一念,一读,马上“读”出症结,改过来了。大师们的读的背后,有他们文字上的功夫。
学生没有大师们背后的那个“功夫”,读了三遍,只觉得“通”,只觉得“顺”。学生的“读”,只是“校读”,那是作文全部完工,即修改后、“精装修”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校读”能解决的,笔误、标点、字词,如此而已。“校读”和“修改”是两码事。
一个人在作文教学上的专业性就表现在,能把大师们、作家们背后的那种文字上的功夫——也是一种文字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一个个学生能够接受的、具体的例子。优秀的语文老师,犹如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有着丰富的学生作文的“病例”,有着解决这些“病例”的“药方”。
我总结了中小学生作文的25种常见的语言病:“关联”病、“然后”病、“我想”病、“我”病、“的时候”病,等等(具体内容可见《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平日里说话,说不下去了,“然后”“然后”个不停,记得名模古晨上《快乐大本营》时,有这么一段话:
……然后她就摔倒了,然后她的裙子是这样子的,伞一样的,然后她被摔撅过去了,然后那个脚在天上,然后她的头在地上,还摆个造型,然后这个时候,她已经撅不过来了,然后那个,这时就出现了黑衣人,然后那个黑衣人呢,就是我们秀场,其实不是很常见……
嘴巴这么说,大家听得懂,可以;写到作文里,不能“然后”个没完。要干净,删掉“然后”,改顺句子,那才是“作文的话”,而不是“说话的话”。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
1998年2月,我心血来潮,写了则《三月》,投稿到当地一份日报。三月的某一天,同事老王拿了份报纸,满眼狐疑地找我:“小管,报上的管建刚是不是你啊?”我一看,真是我这个管建刚,很兴奋,发誓要再写一篇《四月》。四月的某一天,同事王老师又拿了份报纸,满眼狐疑地找我:“小管,报上的管建刚大概还是你吧?”我一看,还真是我这个管建刚,很兴奋,发誓回去再写一篇《五月》。
《六月》《七月》《八月》,“十一月”后,名字不好听,改为《冬之约》《冬之歌》《冬之舞》,光看题目,我又进步了吧。《三月》才300多字,《八月》800多字;十二月写完,近1500字。嘿,作文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可怕,那样缓慢,要日积月累,要三年五载。作文的进步看得见、摸得着,半载有半载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
一个月,我才写一篇呀。多年后,我想明白了,一个月我是只写了一篇,然而每一篇我都“写”了一个月,这个“写”,就是反反复复地“改”。多年后,我想明白了,一个月写好一篇,比一个月粗制滥造、胡乱应付写4篇,成效要好很多、很多。
道理很简单,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4次,每次都吊儿郎当的,应付性的,每次训练都在低水平里不轻不重地重复,还不如一天训练1次,这一次的训练全力以赴,运动量到达他的极限,进入他的潜能区域,训练得他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一直低水平原地踏步,写再多,也白搭。不要只关注“写”的数量。很多时候,“高产量”是“低质量”的祸端。我老家有一个农业示范区。叔伯们说,有一批稻田绿色种植,施的农药是无毒的,不直接杀死害虫,只让害虫不能生后代。叔伯说,那米好吃,只是产量少了。农业这东西,质量高了,东西好了,产量往往低了;低产量,往往是高质量的保障。恰恰,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
一个在低水平不断重复自己的人,一个永远只会做个“毛坯”的人,永远进入不了“精品”的人群,做到最后,自己都会不喜欢自己。而要让作文进入人的极限区域、潜能区域。“改”,几乎是唯一的路径。
动笔写作文,要快,要尽量一口气地写,不要为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标点停下来,也不要为某一个地方没想明白而停下来。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本来就是个“毛坯”。太多的学生,错把“毛坯房”当成“精装房”,一停笔,读上一两遍,交给老师完事。
作文,要从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要从“多写”,转向“多改”。
学生说,读了三遍,我没发现什么问题呀——很多人以为,改作文,就是“读一读”。叶圣陶不是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老舍也调皮地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改作文,离不开“读”;然而,“读”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么读、再怎么念,也读不出来、念不出来。你让学生读下面的两句话:
●我虽然很胖,但是很热心。
●爷爷虽然已经年过50了,但是他整天乐呵呵的。
很通顺,没什么问题呀。真没问题?它患了“‘关联’病”。口语中,我们习惯性地使用关联词,可用可不用的地方,用了;不需要用的地方,用了;只需要用半个的地方,用了整个。口语中的毛病,带到了书面语的作文里。关联词是语言的胶水,能不用就不用。学生怎么读都觉得通、都觉得顺,那是“‘关联’病”已深入骨髓,错误成自然,错误成“真理”。
老舍、叶圣陶说“读”重要;我说,“读”不能解决多少事。大师们糊弄人还是我糊弄人?大师们没有,我也没有。大师们一念,一读,马上“读”出症结,改过来了。大师们的读的背后,有他们文字上的功夫。
学生没有大师们背后的那个“功夫”,读了三遍,只觉得“通”,只觉得“顺”。学生的“读”,只是“校读”,那是作文全部完工,即修改后、“精装修”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校读”能解决的,笔误、标点、字词,如此而已。“校读”和“修改”是两码事。
一个人在作文教学上的专业性就表现在,能把大师们、作家们背后的那种文字上的功夫——也是一种文字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一个个学生能够接受的、具体的例子。优秀的语文老师,犹如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有着丰富的学生作文的“病例”,有着解决这些“病例”的“药方”。
我总结了中小学生作文的25种常见的语言病:“关联”病、“然后”病、“我想”病、“我”病、“的时候”病,等等(具体内容可见《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平日里说话,说不下去了,“然后”“然后”个不停,记得名模古晨上《快乐大本营》时,有这么一段话:
……然后她就摔倒了,然后她的裙子是这样子的,伞一样的,然后她被摔撅过去了,然后那个脚在天上,然后她的头在地上,还摆个造型,然后这个时候,她已经撅不过来了,然后那个,这时就出现了黑衣人,然后那个黑衣人呢,就是我们秀场,其实不是很常见……
嘴巴这么说,大家听得懂,可以;写到作文里,不能“然后”个没完。要干净,删掉“然后”,改顺句子,那才是“作文的话”,而不是“说话的话”。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