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人们通过影视和书本,以宋江为首一百单八梁山好汉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几乎是妇孺皆知了。
《宋史》里有三处记载着宋江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其中以《张叔夜传》记载得最为详细:“……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官军没敢攖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觇其向,贼径趋害濒,劫巨舟十馀,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令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历史记载中这样一个简单事件,却在文学作品中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一番斗争。
然而,不少人心存疑问和颇为关注的是,历史上真发生过宋江等108好汉相聚山东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吗?其中哪些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曾查阅了《宋史》《宣和遗事》等系列官方可靠的史料后,现简要谈谈有关情况。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确实有宋江此人,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亦真实发生过宋江等水泊梁山起义的事件,而水泊梁山位于如今的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同时代中,高俅、童贯、蔡京及杨戬等人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据载,宋江当时起义时仅仅只有36人(包括宋江在内),远远没上万人作战的规模,而所谓108将中所多出的72人是小说家虚造出来后加进去的。
至于当时跟随宋江起义其他35人的具体姓名,正史上无明确全面的记载,只是宋人龚开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中罗列出了36人的名讳和绰号,这大致上与《水浒传》中所交代的梁山好汉中属“36员天罡星”的人物相同。不过,卢进义(卢俊义),吴加亮(吴用),李海(李俊),阮进(阮小二)、阮通(阮小五)、王雄(楊雄)、穆横(穆弘)等人是有据可查的。此外,武松、关胜、史进,杨志等,在北宋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有些未必参加过宋江起义。我国的史籍散佚者太多,很多史实难以查考。
就拿《水浒传》中较为著名的角色之一武松来说。北宋时期,在恩州(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确实有一武松。他是个江湖卖艺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一身好功夫。后来,武松漂泊到了杭州,某次在街头卖艺时正巧被路过的杭州知府高权撞见,受到赏识,担任了府里的都头。之后,武松尽职尽责,又被提拔为提辖。高权为人正直,因后来得罪了朝廷奸臣,又遭小人陷害,被皇上罢免了官职,武松随之失业。
新上任的知府则是蔡京的儿子蔡鋆。蔡鋆凶残无比,时常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老百姓恨之入骨,暗中讽称“蔡虎”。武松决定伺机为民除害。某次,蔡鋆被手下前拥后护出了府门时,静候多时的武松趁机飞奔上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死了这只“恶虎”。武松终究寡不敌众,被官兵抓住投入大牢后严刑拷打,最终被折磨而死。武松死后百姓深感其恩德,将他葬于杭州西泠桥畔,立碑纪念,上书“宋义士武松之墓”。因此,历史上真实的武松并没参加过宋江起义,打死的亦并非是一只吊睛白额猛虎。
宋江起义的时代,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化的历史时期。北宋王朝一方面对外屈膝,缴纳岁贡;一方面穷凶极恶,掠夺人民。宋江起义的导火索是当地沉重的赋税徭役和苛捐杂税。据载,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北宋朝廷管辖的郓城县衙将梁山泊及其附近的大片区域收归“公有”,附近靠打鱼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沉重的租税逼得人们走投无路,于是,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将反抗的大旗插上了梁山。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与《水浒传》中所描述的宋江大相径庭。宋江(约公元1074年——公元1122年),字公明,今山东省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虽然《水浒传》中有“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一说,但影视中塑造出的形象是根本不会武功的。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一个文武全才、有勇有谋的首领。试想,宋江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岂可率众起义,抵抗朝廷?毕竟《水浒传》中融进了作者施耐庵自己的情感,他想用宋江艺术化的这一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所以宋江的形象也就不那么真实了。
另外,《水浒传》中有一有趣的现象,就是作者所塑造出的108位梁山好汉中,竟没有一个是姓赵的。大宋的最高统治者姓赵,这就折射出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爱憎很分明,大概是他不想让赵姓人成为好汉了。
至于宋江最初的职业,正史中无明确交代,《水浒传》中透露是郓城县押司。押司相当于今天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长之类的,应在体制之内。前已述及,宋江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当地官府的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使梁山泊周边的穷苦百姓迫于生计才铤而走险,是官逼民反的缘故,并非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宋江向劫取生辰纲的晁盖一伙通风报信,使其脱险上了梁山,后宋江因杀了得知隐情的阎婆惜后负罪潜逃,经历了一番曲折后才被逼上了梁山,与晁盖等会合,领导了起义。更何况,智取生辰纲一事在正史中无明确的记载,是小说里的桥段。
据宋江起义的直接原因来推测,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担任押司职务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试想,他若在县衙任职,一般不会去丢了“铁饭碗”而冒抄家灭族的风险去聚众造反。宋江作为农民起义的首领,想必在周边贫困民众间有较高的威信、强大的号召力和出色的组织力,大概担任着“保正”(村长)之类的角色。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11月,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起义,但这支起义军属“流寇”,并非以梁山泊为根据地而不动,而是打到哪就住哪,就像明末的闯王李自成,流窜作战。他们“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宋江率众攻打河朔(泛指黄河下游一代)、京东东路(山东益都),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12月初二,宋徽宗赵佶闻知,纳亳州知州侯蒙“赦过招降”之建策,颁旨招安,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避其锋,与官军周旋年余。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2月,宋江率众攻取淮阳军(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继尔从沭阳(属江苏)乘船进抵海州(江苏连云港)。知州张叔夜遣探马暗查义军动向,当获悉宋江等乘十余只钜舟驶向海滨时,立即下令千余官兵埋伏附近城内,时常派出一小部分支军队前去诱战,如此反复,3月间大小战火断断续续。5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伏击,船只被焚,退路断绝,战败被俘,起义遂被镇压,不得不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宋朝官军中的一部分。张叔夜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把起兵两年多的宋江起义平息了。 由此可见,宋江并非是《水浒传》中所交代的那样为了自己的功名前程而主动接受招安,而是起义失败后,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屈服投降的,因为当时若对抗朝廷只有死路一条。随后,北宋朝廷对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据《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朝廷,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往各路巡检使去也。”
与宋江起义同时期较为著名的还有方腊起义,但前者与后者比,规模要小得多。公元1120年11月,方腊在南方聚众造反,人数达几十万,声势浩大,随后建立了一个横跨今天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四个省的政权,与北宋朝廷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可惜起义持续了尚不到3年时间。关于方腊起兵的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帮源洞(今浙江淳安西北),另外一种是歙州七贤村,但据《中国通史》记载,公元1120年秋,方腊是在青溪帮源洞誓师起兵。
谈到这里,大家关注的又一个历史真相是,宋江招安后是否去平定了江南方腊?前已述及,宋江起义失败,被迫投降是在公元1121年5月,而据有关资料,方腊是于同年4月不幸被俘,8月在开封就义。可见,方腊起义是在宋江未归顺朝廷前被镇压的。史籍中也记载了当时亳州知州侯蒙曾提议招安宋江,让其征讨方腊,但宋徽宗没有接纳他的意见。
那宋江招安后究竟干了些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史学界争论颇大。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实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前往镇压了方腊起义,但据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即:《折可存墓志铭》)中却明确记载,宋江未去征方腊。孰是孰非,难以定论。可能的情况是:方腊被俘,并不意味着起义的彻底失败,战争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122年3月才告一段落。据此可推断,宋江被招安后,极有可能去参与了朝廷大军扫灭方腊起义军残余势力的战斗。据载,当时是宋徽宗命童贯率军去征讨了方腊,宋军中有个裨降叫韩世忠,平定了方腊,但未找到方腊,后来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俘虏了方腊。
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江招安后不久,重新又举起了义旗造反,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是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的,起义人员全遭残杀。前已述及,宋江投降大約是公元1121年5月,而去世是公元1122年,也就是说宋江招安后1年左右就死了。显然,这种死极可能是非正常的。不过,宋江等人再次造反是属“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罪大恶极”了,朝廷一般不可能采用御赐毒酒等一些较为“仁慈”的“安乐死”般的方式了,不会让其死得那样“安稳平静”。
宋朝300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较小的一起。至于宋江起义的规模有多大,从有关史书《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记载,只有36人。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是不可能“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的。故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头领的总数。至于宋江起义的总人数,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得知,预计大致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的队伍。宋江起义在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却进行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长期战斗,一百单八将梁山好汉各个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动人心弦!
千百年来,许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张角、张献忠、黄巢、李自成等一些历史上颇为有名的起义军的首领,但几乎均知道宋江!不过从真实的历史记载来看,宋江当时就是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而已,为他脸上贴了金的是施耐庵。说到底,宋江应感谢施耐庵先生,正是他的一部旷世巨著《水浒传》,才使自己扬名四海,流芳百世!
《宋史》里有三处记载着宋江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其中以《张叔夜传》记载得最为详细:“……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官军没敢攖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觇其向,贼径趋害濒,劫巨舟十馀,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令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历史记载中这样一个简单事件,却在文学作品中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一番斗争。
然而,不少人心存疑问和颇为关注的是,历史上真发生过宋江等108好汉相聚山东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吗?其中哪些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曾查阅了《宋史》《宣和遗事》等系列官方可靠的史料后,现简要谈谈有关情况。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确实有宋江此人,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亦真实发生过宋江等水泊梁山起义的事件,而水泊梁山位于如今的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同时代中,高俅、童贯、蔡京及杨戬等人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据载,宋江当时起义时仅仅只有36人(包括宋江在内),远远没上万人作战的规模,而所谓108将中所多出的72人是小说家虚造出来后加进去的。
至于当时跟随宋江起义其他35人的具体姓名,正史上无明确全面的记载,只是宋人龚开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中罗列出了36人的名讳和绰号,这大致上与《水浒传》中所交代的梁山好汉中属“36员天罡星”的人物相同。不过,卢进义(卢俊义),吴加亮(吴用),李海(李俊),阮进(阮小二)、阮通(阮小五)、王雄(楊雄)、穆横(穆弘)等人是有据可查的。此外,武松、关胜、史进,杨志等,在北宋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有些未必参加过宋江起义。我国的史籍散佚者太多,很多史实难以查考。
就拿《水浒传》中较为著名的角色之一武松来说。北宋时期,在恩州(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确实有一武松。他是个江湖卖艺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一身好功夫。后来,武松漂泊到了杭州,某次在街头卖艺时正巧被路过的杭州知府高权撞见,受到赏识,担任了府里的都头。之后,武松尽职尽责,又被提拔为提辖。高权为人正直,因后来得罪了朝廷奸臣,又遭小人陷害,被皇上罢免了官职,武松随之失业。
新上任的知府则是蔡京的儿子蔡鋆。蔡鋆凶残无比,时常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老百姓恨之入骨,暗中讽称“蔡虎”。武松决定伺机为民除害。某次,蔡鋆被手下前拥后护出了府门时,静候多时的武松趁机飞奔上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死了这只“恶虎”。武松终究寡不敌众,被官兵抓住投入大牢后严刑拷打,最终被折磨而死。武松死后百姓深感其恩德,将他葬于杭州西泠桥畔,立碑纪念,上书“宋义士武松之墓”。因此,历史上真实的武松并没参加过宋江起义,打死的亦并非是一只吊睛白额猛虎。
宋江起义的时代,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化的历史时期。北宋王朝一方面对外屈膝,缴纳岁贡;一方面穷凶极恶,掠夺人民。宋江起义的导火索是当地沉重的赋税徭役和苛捐杂税。据载,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北宋朝廷管辖的郓城县衙将梁山泊及其附近的大片区域收归“公有”,附近靠打鱼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沉重的租税逼得人们走投无路,于是,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将反抗的大旗插上了梁山。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与《水浒传》中所描述的宋江大相径庭。宋江(约公元1074年——公元1122年),字公明,今山东省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虽然《水浒传》中有“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一说,但影视中塑造出的形象是根本不会武功的。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一个文武全才、有勇有谋的首领。试想,宋江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岂可率众起义,抵抗朝廷?毕竟《水浒传》中融进了作者施耐庵自己的情感,他想用宋江艺术化的这一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所以宋江的形象也就不那么真实了。
另外,《水浒传》中有一有趣的现象,就是作者所塑造出的108位梁山好汉中,竟没有一个是姓赵的。大宋的最高统治者姓赵,这就折射出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爱憎很分明,大概是他不想让赵姓人成为好汉了。
至于宋江最初的职业,正史中无明确交代,《水浒传》中透露是郓城县押司。押司相当于今天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长之类的,应在体制之内。前已述及,宋江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当地官府的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使梁山泊周边的穷苦百姓迫于生计才铤而走险,是官逼民反的缘故,并非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宋江向劫取生辰纲的晁盖一伙通风报信,使其脱险上了梁山,后宋江因杀了得知隐情的阎婆惜后负罪潜逃,经历了一番曲折后才被逼上了梁山,与晁盖等会合,领导了起义。更何况,智取生辰纲一事在正史中无明确的记载,是小说里的桥段。
据宋江起义的直接原因来推测,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担任押司职务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试想,他若在县衙任职,一般不会去丢了“铁饭碗”而冒抄家灭族的风险去聚众造反。宋江作为农民起义的首领,想必在周边贫困民众间有较高的威信、强大的号召力和出色的组织力,大概担任着“保正”(村长)之类的角色。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11月,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起义,但这支起义军属“流寇”,并非以梁山泊为根据地而不动,而是打到哪就住哪,就像明末的闯王李自成,流窜作战。他们“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宋江率众攻打河朔(泛指黄河下游一代)、京东东路(山东益都),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12月初二,宋徽宗赵佶闻知,纳亳州知州侯蒙“赦过招降”之建策,颁旨招安,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避其锋,与官军周旋年余。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2月,宋江率众攻取淮阳军(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继尔从沭阳(属江苏)乘船进抵海州(江苏连云港)。知州张叔夜遣探马暗查义军动向,当获悉宋江等乘十余只钜舟驶向海滨时,立即下令千余官兵埋伏附近城内,时常派出一小部分支军队前去诱战,如此反复,3月间大小战火断断续续。5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伏击,船只被焚,退路断绝,战败被俘,起义遂被镇压,不得不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宋朝官军中的一部分。张叔夜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把起兵两年多的宋江起义平息了。 由此可见,宋江并非是《水浒传》中所交代的那样为了自己的功名前程而主动接受招安,而是起义失败后,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屈服投降的,因为当时若对抗朝廷只有死路一条。随后,北宋朝廷对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据《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朝廷,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往各路巡检使去也。”
与宋江起义同时期较为著名的还有方腊起义,但前者与后者比,规模要小得多。公元1120年11月,方腊在南方聚众造反,人数达几十万,声势浩大,随后建立了一个横跨今天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四个省的政权,与北宋朝廷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可惜起义持续了尚不到3年时间。关于方腊起兵的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帮源洞(今浙江淳安西北),另外一种是歙州七贤村,但据《中国通史》记载,公元1120年秋,方腊是在青溪帮源洞誓师起兵。
谈到这里,大家关注的又一个历史真相是,宋江招安后是否去平定了江南方腊?前已述及,宋江起义失败,被迫投降是在公元1121年5月,而据有关资料,方腊是于同年4月不幸被俘,8月在开封就义。可见,方腊起义是在宋江未归顺朝廷前被镇压的。史籍中也记载了当时亳州知州侯蒙曾提议招安宋江,让其征讨方腊,但宋徽宗没有接纳他的意见。
那宋江招安后究竟干了些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史学界争论颇大。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实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前往镇压了方腊起义,但据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即:《折可存墓志铭》)中却明确记载,宋江未去征方腊。孰是孰非,难以定论。可能的情况是:方腊被俘,并不意味着起义的彻底失败,战争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122年3月才告一段落。据此可推断,宋江被招安后,极有可能去参与了朝廷大军扫灭方腊起义军残余势力的战斗。据载,当时是宋徽宗命童贯率军去征讨了方腊,宋军中有个裨降叫韩世忠,平定了方腊,但未找到方腊,后来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俘虏了方腊。
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江招安后不久,重新又举起了义旗造反,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是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的,起义人员全遭残杀。前已述及,宋江投降大約是公元1121年5月,而去世是公元1122年,也就是说宋江招安后1年左右就死了。显然,这种死极可能是非正常的。不过,宋江等人再次造反是属“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罪大恶极”了,朝廷一般不可能采用御赐毒酒等一些较为“仁慈”的“安乐死”般的方式了,不会让其死得那样“安稳平静”。
宋朝300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较小的一起。至于宋江起义的规模有多大,从有关史书《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记载,只有36人。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是不可能“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的。故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头领的总数。至于宋江起义的总人数,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得知,预计大致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的队伍。宋江起义在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却进行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长期战斗,一百单八将梁山好汉各个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动人心弦!
千百年来,许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张角、张献忠、黄巢、李自成等一些历史上颇为有名的起义军的首领,但几乎均知道宋江!不过从真实的历史记载来看,宋江当时就是个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而已,为他脸上贴了金的是施耐庵。说到底,宋江应感谢施耐庵先生,正是他的一部旷世巨著《水浒传》,才使自己扬名四海,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