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四肢复杂骨折的疗效观察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数字化钢板和解剖钢板在四肢复杂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科室收治四肢复杂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数字化钢板治疗组和解剖钢板治疗组,分析两种治疗方法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愈合时间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数字化钢板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0.7)d,解剖组(25.2±0.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字化钢板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4±0.2)周,解剖钢板治疗组临床愈合时间为(31.2±4.8)周,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钢板治疗组临床优良率为88.0%,明显高于解剖钢板治疗组(56.0%),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钢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0%)明显高于数字化钢板组(0),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四肢复杂骨折的临床治疗,采用数字化治疗比解剖钢板治疗更具有优越性,临床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数字化钢板治疗。
  关键词:解剖钢板;四肢骨折;愈合时间;统计分析
  随着四肢复杂骨折发生率的增加,临床开发治疗该种疾病的手段增多。但是不同治疗方法的收获的临床疗效不尽相同,如何选择一种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法显得比较重要[1]。治疗四肢复杂骨折基本原则是:疗效高、治愈概率高,伤残率低等,因此在选择治疗手段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如何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医学家们侧重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比较数字化钢板及解剖钢板治疗在四肢复杂骨折中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较大,现将资料整理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科室收治四肢复杂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数字化钢板治疗组和解剖钢板治疗组,每组50例。数字化治疗组男性患者29人,女性患者21人,年龄范围16~53岁。交通事故所致23例,高处坠落19例,重物压伤8例,闭合性骨折20例,开放性骨折30例,(Gustilo分型中Ⅰ型11例,Ⅱ型19例)。病程1.0~1.3h。解剖钢板组男性患者30人,女性患者20人,年龄范围17~59岁。交通事故所致22例,高处坠落19例,重物压伤9例,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28例,(Gustilo分型中Ⅰ型12例,Ⅱ型16例)。病程1.2~1.5h。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解剖钢板组:首先术前进行X线检查,如果为新鲜骨折,则肢体肿胀比较严重,因此要给予抬高肢体并且牵引固定,使用药物进行配合治疗,等到消肿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在骨折处给予牵引固定,从而防止软组织的损伤。然后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复位满意后用解剖钢板进行固定即可。
  数字化钢板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肢64排CT扫描和三维重建,收集数据,将数据纳入三维图像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建立手术复位的模型,对手术拟接骨的部位进行测量,从而确定钢板的长度和螺钉的孔数等数据。将以上数据传输给予医疗器械公司,器械公司对收到的数据进一步加工处理,制定接骨板。然后将制定的接骨板和传统的接骨板进行力学等测试比较,从而制定符合人体生理学的骨板,然后将制定的骨板应用于临床治疗。临床治疗具体采用的手术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适当麻醉,然后进行闭合复位,复位时要注意尽量恢复患者的患肢力线和长度,下一步是采用微创钢板进行内固定。对于骨折涉及关节面的患者可以切开辅助切口,在直视下进行复位;而对于关节外骨折的患者不需一定达解剖复位,只要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即可。复位满意后采用钢板螺钉导向器进行打入锁定螺钉,然后冲洗患者伤口,放置引流管,最后对伤口进行缝合[2]。
  1.3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如果患者局部出现软组织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术后1~3d可以进行被动的功能训练,此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适应的负重训练。
  1.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然后进行6~24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指标判定标准:采用Johner-wrhu评分进行。患肢关节无疼痛感、畸形、肢体缩短小于1cm,并且可以正常活动判定为优;患肢偶见疼痛,但无畸形、肢体缩短小于1cm,活动的范围受限少于50%判定为良;患肢关节经常疼痛,肢体缩短小于3cm,畸形角度小于10°,并且活动范围受限程度大于50%判定为一般。
  1.5数据分析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住院治疗时间及愈合时间
  数字化钢板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0.7)d,解剖组(25.2±0.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数字化钢板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4±0.2)周,解剖钢板治疗组临床愈合时间为(31.2±4.8)周,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优良率比较
  数字化钢板治疗组优为17例,良为27例,临床优良率为88.0%;解剖钢板治疗组优为9例,良为19例,优良率为56.0%,数字化钢板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生发生率
  在随访期间,数字化钢板治疗组患者无一例发生钢板及螺钉松动及其他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6例螺钉松动,1例钢板松动,2例钢板断裂,并发症发生率为18.0%。经分析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四肢复杂骨折病例数的增多,面临着严重的并发症和后期的愈合问题,当前医师们根据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创出许多治疗途径,但是临床实用性和有效性值得探讨[3]。因此此论文对数字化钢板和解剖钢板治疗四肢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数字化钢板治疗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解剖钢板治疗,分析可能原因是因为解剖钢板临床规格比较多,如果选择不当就容易造成钢板与骨面贴粘不完全,而且该种治疗方法需要对骨板进行预先折弯,容易损伤骨外膜,从而延长愈合时间。管小军[4]曾经报道,解剖钢板与骨面不完全贴合会造成内固定失败。在治疗优良率上,数字化钢板明显高于解剖钢板治疗,因为解剖钢板是依靠骨面和钢板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将骨折固定的,从而容易造成骨缺血及坏死等不良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朱鑫[5]在分析比较锁定加压钢板和解剖钢板治疗四肢骨折时同样发现解剖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上述缺点,从而说明解剖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数字化定制的钢板是采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医学结合的骨科数字学理论进行制作的。它主要通过对骨折部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模拟骨折复位的图像,从而设计出内固定钢板,使得骨折固定具有非常理想的稳定性,并且简单易行。对于四肢的长骨骨折解剖钢板可以满足,但是对于四肢长骨多处粉碎性骨折,解剖钢板就会容易发生术后骨折移位等现象,从而导致内固定失败,延长手术愈合时间。解剖钢板与数字化钢板比较最大的缺点是钢板的批量生产,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由于数字化钢板是根据患者的资料提前制定好,因此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钢板这项指标均刚好符合要求,从减少了钢板与骨膜之间的摩擦和对软组织的刺激作用[6]。
  通过本次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四肢复杂骨折的临床治疗,采用数字化治疗比解剖钢板治疗更具有优越性,临床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数字化钢板治疗。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本次的结论仅建立在本次研究结果基础上,如果需要得到更切确的结论应进行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起鸿. 加强四肢复杂骨折治疗的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5):261-262.
  [2]万永鲜,卓乃强,阳运康,等.数字化定制钢板治疗四肢复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4):402-405.
  [3]邹鹏,敖金荣. PFNA 和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7(34):62-63.
  [4]管小军. 解剖钢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6):38-39.
  [5]朱鑫.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技,2012,2(3):84-85.
  [6]黄恺,丁亮华,胡新宇,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个体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短期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4):324-326.
其他文献
导气针法是《黄帝内经》中一种重要的针法,临床应用范围广.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导气针法的源流与发展、具体操作手法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对古今导气针法的定义、取穴原则以及针刺手法的演变进行分析总结.导气针法在慢性病和情志相关类疾病治疗上有较大优势,但操作手法精细,耗时较长,在临床推广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支气管扩张症是指支气管管壁纤维及弹性组织被破坏,发生病理性永久性扩张,进而导致慢性气道感染、反复急性加重,住院率、病死风险增加,加重了医疗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近年研究显示长期应用抗生素可显著改善气道炎症和临床症状,降低急性加重频率和病死风险。然而目前国内支气管扩张症的管理仍偏重于急性加重期治疗,缺乏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管理指南。本文将长期应用抗生素在支气管扩张症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咳嗽高敏感综合征(CHS)是咳嗽反射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异常,其主要特征是咳嗽敏感性增高,但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CHS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有相似之处,属于神经病理性疾病,使用神经调节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CHS机制主要包括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性增高,故本文从感觉传入通路、气道炎症和结构重塑、脑干调控机制和高级脑区调控环路等角度介绍CHS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病例当中选出87例,对酒精肝引发的肝硬化腹水、乙型肝炎引发的肝硬化腹水以及肝癌术后引发的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重点研究和记录。结果:本次研究中,因酒精肝引发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共31例,其治疗方法包括钠盐摄入的严控、利尿剂的使用、皮质激素治疗法和戒酒等,治疗后总有
期刊
菌群失调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肠道菌群与结肠癌,口腔菌群与口腔肿瘤。肺癌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来研究发现下呼吸道菌群可能通过改变肺部炎症、免疫、代谢微环境等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本综述就下呼吸道菌群失调与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近年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探索肺癌诊治新策略提供新的方向。
目的探究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以及联合吉西他滨三线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院共收治6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化疗) 30例,对照组(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化疗) 30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血清E-钙黏蛋白和波形纤维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中
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
摘要:目的: 讨论对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用阿魏酸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选泽我院2014.1-2015.1年来我院收治患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90例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抗炎), 治疗组给予阿魏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总治疗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期刊
恶性肿瘤相关的静脉血栓(VTE)形成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症。恶性肿瘤并发VTE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癌症类型、分期、治疗和伴随疾病等。恶性肿瘤并发VTE有更高的死亡风险,因其临床症状与恶性肿瘤晚期表现具有一定的不典型性,容易造成漏诊,目前存在多种原发性和复发性VTE的风险模型来早期评估VTE发生率,但仍需其他预测因子来改善模型效果以进一步区分VTE高风险患者。这篇综述
摘要:目的:探究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骨折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对其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痊愈20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4%。结论: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