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强调体验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认识误区。应辩证分析体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突破局限,发挥优势,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关键词:体验教学;课堂教学;认识误区;内涵辨析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10-02
一、体验教学和体验学习的概念
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互动,及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从而掌握某些技能、策略,最终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性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去进行体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域的充实,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展现、实现教学目标。
当然,也有的人认为所谓“体验”,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认识、掌握所要传授的知识或技能,或者通过唤起学生以往的记忆表象来实施教学的方法。
二、体验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误区
课程改革非常强调体验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不少教师把体验学习理解为一种新的“寓教于乐”方式,也有人认为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是通过亲自动手或实验操作,通过更直观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更多的人认为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给学生多提供一些亲自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应用中加深学习的印象。是要在教学中尽力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动手多操作,例如小组讨论、社会调查、户外活动、亲自试验、幻灯片制作、采集数据等,凡是能体现活动的内容都必须加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意图在于增加学生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接受,增加记忆和实际运用,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不难看出,学校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出现了概念上的和指导思想上的误差,认为体验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要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体验,而忽略了课堂本身的规律和要求。实践证明,这种对概念的错误理解致使体验性教学走入误区,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宝贵的课时:学生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形成,教学任务被推延,人力、物力资源因不合理配置形成浪费,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手段被滥用,主次颠倒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体验教学和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辨析和探讨,期望能固本清源,真正地运作好体验教学,充分发挥出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意义。
三、体验性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内涵辨析
1.体验教学或者学习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它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形成,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知识的问题,而是针对并力图解决学生缺乏自信、不懂得对人感恩、不懂学习方法、不懂得合作和交往等问题的一种教学;不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而是指向给学生提供平衡成长的机会,指向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但课堂教学则是以课堂为主战场的,知识本位的教学,师生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和学校所安排的既定内容——课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它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理解、记忆、掌握、运用,它以知识系统为导向,遵从知识系统本身的要求和严谨性、系统性、逻辑性、演绎性、完整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体验学习是一种户外教学活动;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本身则是以课堂为主要场地,在4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在检测过程中进行验收,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知识的准备。
3.体验教学的特征是“做中学”,而“做中学”有时候并不涉及思维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兴趣、态度、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课堂教学注重的则是学生智力活动,更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它涉及到的是学生的联想、抽象、想像、推理、判断、归纳、语言、记忆、感知、运算等等方面的能力。
4.体验教学和学习的组织和开展是以集体协作为前提,以合作学习方式和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更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强调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而课堂教学则是在注意协作的基础上,以静态为主要特征、以个体的脑力思维为主的学习活动,每个人的学习是自主的、独立的,具有不同的特点的个体活动。
5.体验教学的学习是即时的、情境化的一次性的体验学习,而课堂教学则要求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持久性、演绎性和连续性。
6.体验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学生从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积累的是原始的素材,其体验更直接、更感性。而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以课本为依据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事实上,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一个人所接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间接经验的东西。
四、认识体验性教学在组织教学中的局限性
对于课本知识或者说课堂内容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是不可能的,它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45分钟的课时不允许安排很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课堂是教学活动和学习课本知识的主要场合,它无法提供用来组织体验性活动的足够空间、时间和人力、物力。
2.无论教师的教学情境设计如何巧妙和精密,那都只能是教师单方面的准备和自己的体验及心智活动,而学生的准备,无论从体力、精力和时间上讲,都是被动、不充分的,从客观上看,实践活动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想结果,学生的活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3.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接受性的学习,他们没有必要再费时间重蹈覆辙,重新再现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原始过程,他们能接受和运用,已足够了;更何况探究、体验的结果是预知的,在学生能接受其知识的前提下,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显得画蛇添足。
4.体验性学习需要足够的耐心、自控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它以集体的活动为前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然难以达到和实现。
5.活动实践所涉及的安全、卫生、保健、学生个性差异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在课堂里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保证,这样的实践需要巨大的投入,这在现实中难以进行理想化的操作。
6.只要对客观的工具性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应用,这已经是能力,无须再从头验证。……
五、结论
综上所述,真正的体验学习并非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学习,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中,去引导学生感受探索知识的艰辛和愉悦,培养探索未来知识的意识、兴趣和精神,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升华的户外团队活动。教学体验活动主要在于学校教学应该是以知识为本的,以课本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把体验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应该得到提倡,但是体验教学活动不能代替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更应该体现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课本知识是以大量的生活事实为依据的,知识本身就体现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或者说实践体验本身就蕴涵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学习不是孤立于知识之外的。如果说,一套教材或者一门学科的学习需要组织学生大量的实践和活动,才能理解和消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教材应该受到质疑:
1.这样的教材是否适合现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因为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和生活经验的准备来接受教材知识。
2.教材本身是否过分强调了所谓的生活化、实践特点而忽略了教材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连续性、完整性和开放性的功能和特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体验教学,更适合的领域应该是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美术与艺术等课程,也可以适用于在其他课程的某些环节。但是如果我们望文生义,认为体验学习适合所有课程,必将导致体验学习的肤浅与泛化,并最终造成这个新型学习方式的严重扭曲和误解,不仅不能对我们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它将成为教师教学的桎梏,削弱新课程理论的内涵。
【责任编辑:韩立鹏】
关键词:体验教学;课堂教学;认识误区;内涵辨析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10-02
一、体验教学和体验学习的概念
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互动,及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从而掌握某些技能、策略,最终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性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去进行体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域的充实,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展现、实现教学目标。
当然,也有的人认为所谓“体验”,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认识、掌握所要传授的知识或技能,或者通过唤起学生以往的记忆表象来实施教学的方法。
二、体验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误区
课程改革非常强调体验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不少教师把体验学习理解为一种新的“寓教于乐”方式,也有人认为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是通过亲自动手或实验操作,通过更直观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更多的人认为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给学生多提供一些亲自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应用中加深学习的印象。是要在教学中尽力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动手多操作,例如小组讨论、社会调查、户外活动、亲自试验、幻灯片制作、采集数据等,凡是能体现活动的内容都必须加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意图在于增加学生对于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接受,增加记忆和实际运用,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不难看出,学校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出现了概念上的和指导思想上的误差,认为体验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要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体验,而忽略了课堂本身的规律和要求。实践证明,这种对概念的错误理解致使体验性教学走入误区,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宝贵的课时:学生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形成,教学任务被推延,人力、物力资源因不合理配置形成浪费,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手段被滥用,主次颠倒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体验教学和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辨析和探讨,期望能固本清源,真正地运作好体验教学,充分发挥出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意义。
三、体验性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内涵辨析
1.体验教学或者学习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它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形成,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知识的问题,而是针对并力图解决学生缺乏自信、不懂得对人感恩、不懂学习方法、不懂得合作和交往等问题的一种教学;不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而是指向给学生提供平衡成长的机会,指向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但课堂教学则是以课堂为主战场的,知识本位的教学,师生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和学校所安排的既定内容——课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它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理解、记忆、掌握、运用,它以知识系统为导向,遵从知识系统本身的要求和严谨性、系统性、逻辑性、演绎性、完整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体验学习是一种户外教学活动;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本身则是以课堂为主要场地,在4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在检测过程中进行验收,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知识的准备。
3.体验教学的特征是“做中学”,而“做中学”有时候并不涉及思维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兴趣、态度、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课堂教学注重的则是学生智力活动,更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它涉及到的是学生的联想、抽象、想像、推理、判断、归纳、语言、记忆、感知、运算等等方面的能力。
4.体验教学和学习的组织和开展是以集体协作为前提,以合作学习方式和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更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强调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而课堂教学则是在注意协作的基础上,以静态为主要特征、以个体的脑力思维为主的学习活动,每个人的学习是自主的、独立的,具有不同的特点的个体活动。
5.体验教学的学习是即时的、情境化的一次性的体验学习,而课堂教学则要求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持久性、演绎性和连续性。
6.体验型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学生从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积累的是原始的素材,其体验更直接、更感性。而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以课本为依据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事实上,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一个人所接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间接经验的东西。
四、认识体验性教学在组织教学中的局限性
对于课本知识或者说课堂内容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是不可能的,它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45分钟的课时不允许安排很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课堂是教学活动和学习课本知识的主要场合,它无法提供用来组织体验性活动的足够空间、时间和人力、物力。
2.无论教师的教学情境设计如何巧妙和精密,那都只能是教师单方面的准备和自己的体验及心智活动,而学生的准备,无论从体力、精力和时间上讲,都是被动、不充分的,从客观上看,实践活动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想结果,学生的活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3.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接受性的学习,他们没有必要再费时间重蹈覆辙,重新再现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原始过程,他们能接受和运用,已足够了;更何况探究、体验的结果是预知的,在学生能接受其知识的前提下,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显得画蛇添足。
4.体验性学习需要足够的耐心、自控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它以集体的活动为前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然难以达到和实现。
5.活动实践所涉及的安全、卫生、保健、学生个性差异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在课堂里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保证,这样的实践需要巨大的投入,这在现实中难以进行理想化的操作。
6.只要对客观的工具性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应用,这已经是能力,无须再从头验证。……
五、结论
综上所述,真正的体验学习并非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学习,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中,去引导学生感受探索知识的艰辛和愉悦,培养探索未来知识的意识、兴趣和精神,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升华的户外团队活动。教学体验活动主要在于学校教学应该是以知识为本的,以课本为主要载体的课堂教学,把体验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应该得到提倡,但是体验教学活动不能代替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更应该体现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课本知识是以大量的生活事实为依据的,知识本身就体现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或者说实践体验本身就蕴涵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学习不是孤立于知识之外的。如果说,一套教材或者一门学科的学习需要组织学生大量的实践和活动,才能理解和消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教材应该受到质疑:
1.这样的教材是否适合现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因为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和生活经验的准备来接受教材知识。
2.教材本身是否过分强调了所谓的生活化、实践特点而忽略了教材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连续性、完整性和开放性的功能和特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体验教学,更适合的领域应该是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美术与艺术等课程,也可以适用于在其他课程的某些环节。但是如果我们望文生义,认为体验学习适合所有课程,必将导致体验学习的肤浅与泛化,并最终造成这个新型学习方式的严重扭曲和误解,不仅不能对我们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它将成为教师教学的桎梏,削弱新课程理论的内涵。
【责任编辑: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