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人民的观念与理想之泉源自于文化,人民丰饶生活之根源自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人们开始把更多的追求和渴望转向精神文化生活。就此而言,发展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人民群众的急切需求,更是一国之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研究;
1 引言
文化建设关乎民生,因而要贴近生活、关照民意。农民物质生活在由“温饱”迈向“小康”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渴望、越来越迫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尖锐。综合考虑国家的战略部署、群众的现实期盼和市镇的发展实际等背景因素,通过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加快繁荣是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法和实现路径。
2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广义的农村文化,指“在必然的村庄公共体中产生的把农民当作媒介的文化”,是农民的文明程度、想法理念及在长期的耕作体验里产生且积累出来的认识样式、思考样式、价格理念、感情形态、与人交往的立场、生活愿望、人生梦想、社会目标等深刻感情架构。而狭义方面的农村文化则仅仅指的是精神领域,各种文化机构通过活动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正如所有文化一样,农村文化也具有传承性,一旦形成,便会通过社会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制约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
群众是从事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者,是人民中的主体和最稳定部分。群众文化不单单是“群众”与“文化”简单结合,它是文化范畴里的一种特别类型。群众文化活动即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和知识需要为目的,以自导自演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群众即活动主体。群众文化活动即是人们自愿、自由的个体意识的实践,同时又在活动中自觉自愿的与他人产生互动,形成文化群体间集合活动的一种社会现象。群众文化活动因其参与主体、活动方式而形成了鲜明的公众行、公益性、公有性等特征。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隶属于群众文化。其主体指居住在农村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其活动内容往往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本地区文化活动内容为题材,具有比较突出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广泛流传在农村,适合农村生产生活,与农民群众紧密相联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动态文化活动。农村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地域性,传统性和质朴性的特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较之城市群众文化活动更体现出底层性和实用性两大特征。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往往反映最底层农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传达最底层勞动人民的情感诉求、心理体验,其目的也最直接的表现为消除劳累、舒缓忧愁、自我展示、庆祝收成等,实用性极强。
3 “四级联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
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农村文化的投入建设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属于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必须在组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在严格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和农村文化网络设施建设资金的同时,将活动场所取暖、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等有关经费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确保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其次是丰富政府的文化服务供给。以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抓手,结合农民的文化活动需求特点,夯实“送图书报刊、送戏、送电影电视”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丰富文化供给种类和形式。
4 “双轮驱动”强化组织、资源保障力度
以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建立财政、发改、民政、宣传、组织、规划、农业、科技、卫生、教育等部门间的横向联动机制,在活动设施建设上,与新农村星级村建设、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和开展部门帮建等工作一体推进。在活动组织上,与“科技大集”、“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三下乡等统筹开展,最大限度地汇聚各种行政资源服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是文化基础设施的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甚至缺乏,群众文化活动便无法正常开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任务。
5 联动共享,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文化联动共享需要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来保障。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是文化联动共享工作保持长效的基础。一是出台方案和规划。尽快制定市县四级文化联动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工作方案,编制市县四级文化联动资源共享管理机制五年工作规划,确保文化联动共享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实施绩效评估考核管理办法。对基层场地设施、活动开展、队伍建设、联动共享作用发挥等分级分类设计一系列评估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力度,真正形成用制度来管理和规范的良好局面。总之,在管理机制上,要尽快建立起联动与管理并重,政府供给与群众自给并重、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基层最大化的释放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四级文化联动共享的良好态势。
6 多元运作,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制度。依托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网络,基层可随时根据本地文化需求的实际问题,进行逐级反馈,逐级解决。二是鼓励支持群众自办文化。自办文化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通过鼓励发展群众自办文化,更有利于激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有利于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要在场所开放、设施配置等方面向自办文化团体倾斜,支持自办文化团体利用企业冠名、共建的形式,实现双赢发展;结合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利用文化示范专场、定向辅导等形式,提高自办文化团体节目演出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放宽登记门槛,对属于群众自办文化性质的协会组织,降低注册标准;引导各级政府为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和社团组织等自办文化团队的发展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
7 坚持发挥“三位一体”的品牌引导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要保持推陈出新、彰显特色,从而才能凝聚力量、吸引群众,辐射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向前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第一、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以“情暖桑榆”“少儿阅读大礼包”“走进音乐厅”“明日之星”等品牌活动为引领,积极努力做大固有品牌的同时,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各自打造覆盖其区域内的重点品牌活动。
以“乡乡有品牌,村村有特色”为方向,鼓励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社会组织围绕生产生活、精神文化、娱乐休闲等优势领域,打造重点活动品牌,形成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第二,着力打造品牌文化团队。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团队朝着规模壮大、品牌突出、特色鲜明的方向发展。第三,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名人、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探索开发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贯穿到群众文化活动中,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传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效载体,让地域文化为群众文化活动增添光彩。
8 结语
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新特点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理论研究、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系统推进,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支撑,从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保障他们应该享有的文化权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村文化“活”起来[J].江南论坛,2007(1)
[2]解静.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
(作者单位:儋州市文化馆)
关键词:群众文化;发展;研究;
1 引言
文化建设关乎民生,因而要贴近生活、关照民意。农民物质生活在由“温饱”迈向“小康”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渴望、越来越迫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尖锐。综合考虑国家的战略部署、群众的现实期盼和市镇的发展实际等背景因素,通过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加快繁荣是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法和实现路径。
2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广义的农村文化,指“在必然的村庄公共体中产生的把农民当作媒介的文化”,是农民的文明程度、想法理念及在长期的耕作体验里产生且积累出来的认识样式、思考样式、价格理念、感情形态、与人交往的立场、生活愿望、人生梦想、社会目标等深刻感情架构。而狭义方面的农村文化则仅仅指的是精神领域,各种文化机构通过活动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正如所有文化一样,农村文化也具有传承性,一旦形成,便会通过社会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制约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
群众是从事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者,是人民中的主体和最稳定部分。群众文化不单单是“群众”与“文化”简单结合,它是文化范畴里的一种特别类型。群众文化活动即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和知识需要为目的,以自导自演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群众即活动主体。群众文化活动即是人们自愿、自由的个体意识的实践,同时又在活动中自觉自愿的与他人产生互动,形成文化群体间集合活动的一种社会现象。群众文化活动因其参与主体、活动方式而形成了鲜明的公众行、公益性、公有性等特征。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隶属于群众文化。其主体指居住在农村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其活动内容往往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本地区文化活动内容为题材,具有比较突出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广泛流传在农村,适合农村生产生活,与农民群众紧密相联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动态文化活动。农村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地域性,传统性和质朴性的特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较之城市群众文化活动更体现出底层性和实用性两大特征。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往往反映最底层农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传达最底层勞动人民的情感诉求、心理体验,其目的也最直接的表现为消除劳累、舒缓忧愁、自我展示、庆祝收成等,实用性极强。
3 “四级联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
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农村文化的投入建设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属于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必须在组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在严格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和农村文化网络设施建设资金的同时,将活动场所取暖、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等有关经费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确保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其次是丰富政府的文化服务供给。以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抓手,结合农民的文化活动需求特点,夯实“送图书报刊、送戏、送电影电视”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丰富文化供给种类和形式。
4 “双轮驱动”强化组织、资源保障力度
以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建立财政、发改、民政、宣传、组织、规划、农业、科技、卫生、教育等部门间的横向联动机制,在活动设施建设上,与新农村星级村建设、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和开展部门帮建等工作一体推进。在活动组织上,与“科技大集”、“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三下乡等统筹开展,最大限度地汇聚各种行政资源服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是文化基础设施的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甚至缺乏,群众文化活动便无法正常开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任务。
5 联动共享,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文化联动共享需要相关的政策、规章制度来保障。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是文化联动共享工作保持长效的基础。一是出台方案和规划。尽快制定市县四级文化联动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工作方案,编制市县四级文化联动资源共享管理机制五年工作规划,确保文化联动共享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实施绩效评估考核管理办法。对基层场地设施、活动开展、队伍建设、联动共享作用发挥等分级分类设计一系列评估考核指标,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力度,真正形成用制度来管理和规范的良好局面。总之,在管理机制上,要尽快建立起联动与管理并重,政府供给与群众自给并重、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基层最大化的释放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四级文化联动共享的良好态势。
6 多元运作,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制度。依托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网络,基层可随时根据本地文化需求的实际问题,进行逐级反馈,逐级解决。二是鼓励支持群众自办文化。自办文化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通过鼓励发展群众自办文化,更有利于激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有利于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要在场所开放、设施配置等方面向自办文化团体倾斜,支持自办文化团体利用企业冠名、共建的形式,实现双赢发展;结合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利用文化示范专场、定向辅导等形式,提高自办文化团体节目演出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放宽登记门槛,对属于群众自办文化性质的协会组织,降低注册标准;引导各级政府为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和社团组织等自办文化团队的发展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
7 坚持发挥“三位一体”的品牌引导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要保持推陈出新、彰显特色,从而才能凝聚力量、吸引群众,辐射带动整体文化建设向前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第一、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以“情暖桑榆”“少儿阅读大礼包”“走进音乐厅”“明日之星”等品牌活动为引领,积极努力做大固有品牌的同时,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各自打造覆盖其区域内的重点品牌活动。
以“乡乡有品牌,村村有特色”为方向,鼓励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社会组织围绕生产生活、精神文化、娱乐休闲等优势领域,打造重点活动品牌,形成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第二,着力打造品牌文化团队。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团队朝着规模壮大、品牌突出、特色鲜明的方向发展。第三,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名人、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探索开发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贯穿到群众文化活动中,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传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效载体,让地域文化为群众文化活动增添光彩。
8 结语
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新特点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理论研究、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系统推进,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支撑,从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保障他们应该享有的文化权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村文化“活”起来[J].江南论坛,2007(1)
[2]解静.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
(作者单位:儋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