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优化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成为了重点、难点,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为了改变现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广大一线教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特别强调了优化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而这是一个多层面、开放性的系统工程,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笔者从现状原因的分析、优化方法的探索等方面着手,力求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得到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优化 综合表达能力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盛行和中考语文改革的不断加大与换新,如何优化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真实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样也是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优化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状与原因的分析
  从阅读现状来看,许多中学生面对阅读要么畏惧、要么忽略、要么疏远,逐步与经典隔绝。难以走进文字的可爱世界,无法体会到文字承载的思想和艺术的美感。他们对文学的本能追求大多转化为对网络小说或怪诞故事的沉醉。更严峻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阅读不深入,往往浅尝辄止,缺乏对文学作品深读的热情,阅读的内容趋向低俗化,阅读过程趋向粗浅化。这是阅读在逐步偏离“语文状态”。
  1.脱离实际,远离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2.教学程式化,学习僵硬化。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影响其“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育。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积淀太浅,时间太少。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上各种辅导班,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也被用来看电视,学生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而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优化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人格的问题都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优化方法的探索
  阅读教学中综合能力的优化是一个多层面、开放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繁多而复杂。
  1.优化预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可见预习对于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而我把预习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罗列字词。罗列出较难、较偏、较重要的字词,这是阅读的基础。
  第二层:提出问题。根据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认为本问题的重要性值得提出,可以写下来,至少三个,这是阅读的核心。
  第三层:抒写感悟。阅读后,根据文章的主题,引发自己对生活的随想,把真实的情感写出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应该从主次、难易上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这是阅读的升华。在培养语感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健全人格魅力。
  2.优化质疑。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就是来源于“疑问”,可见质疑,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关键的,而优化学生的质疑对优化综合表达能力则更显重要。
  根据心理学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一般分三步:初步感知——深入理解——探究实践。
  第一层: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是哪些,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深入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探究实践。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同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一些可操作性的练习,巩固对文章思想性的把握与消化。
  例如:重温经典,积累借鉴。
  经典课文,让我们受益非浅。它能使我们充实语言库存,丰富思想情感,开阔知识视野,点燃智慧火花,提升写作技能……下面这些经典课文中你得到了上面提到的哪一方面的收获或启迪?请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举例子具体说说你的收获。
  备选课文:《藤野先生》、《春》、《再塑生命》、《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示例]《春》:我的收获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该文“春花图”丰富生动的描写中,我得到了启发:要使文章的描写真实生动,有立体感,可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如写春节临近时的浓浓气氛,我可以写老百姓在商场超市购年货时的忙碌身影(视觉——写动作神态),也可以写邻居大婶大妈们谈论备年货时的交谈(听觉——写人物语言),也可以写家家户户煮“年味”散发出的扑鼻香气(嗅觉——写过年的“味道”)。
  3.优化主体。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落实学生“读”的训练,通过优化主体来优化阅读的综合表达能力。
  保证学生能充分地读。我认为,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它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因此,要让朗读成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热点、亮点,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中感悟。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让学生互相品读,读出自己印象或体会最深刻的段落,并让别人欣赏自己读得好的地方,使学生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在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同时,训练了学生能正确评价别人的综合能力。
  4.优化思维培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阅读思维的准确性培养。在教学培养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偏离了目标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调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从而训练思维的准确性。
  (2)阅读思维的批判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回答问题从众心理较强,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及结论进行评价,使之逐步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教师应在精心设计教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效果。
  总之,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付诸行动,培养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的新世纪建设者。
  
  (浙江上虞市实验中学;312300)
  
其他文献
在高中的数学中涉及到或转化成y=x+a/x(a>0)模型的有关问题屡见不鲜,在高考中也经常出现,貌似很新颖很复杂的许多例题,实质是有关y=x+a/x(a>0)模型的化身,而解决这样模型的方
香香的花丛中,一朵朵小花儿,努着小嘴儿,说着悄悄话。她们稚嫩的小脸,粉中透红,红中透白,淡雅而端庄,恬淡而温馨,幸福而灿烂。一只只五彩斑斓、色泽靓丽的花蝴蝶,穿着得体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难题,学生害怕写作文,或是觉得无事可写,没有作文的热情。作为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多管齐下:要强化学生的阅读欣赏,丰富其内在的文化积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贴近生活命题,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要运用多种评改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关键词】作文教学 多管齐下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实践(技术)、眼光(审美力)、见识(视野)、眼界(境界),是化妆造型师必须不断提升的几个关键点,它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态度和欣赏性。离开了培训学校后,任立致力于传统文化
打架的苹果兔子拉菲和小猪多比一起去森林采蘑菇,多比一路磨磨蹭蹭,不时的弯腰捡一些奇形怪状的小石头。沿着小路,转来转去,两个迷路了。拉菲皱着眉头,“这可怎么办呀?”多比
春风送暖人欢颜,漫天飞絮燕翩跹。在这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里,我代表《读与写》杂志社全体员工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祝您们在新的一年里才思灵动,行
2017年6月18日至23日,由设计家传媒出版机构主办,简一大理石瓷砖承办的中国设计精英之旅第30期(全国团)——2017台湾人文匠心设计考察之旅在台湾成功举办。来自山西、内蒙古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