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岩”即代表矿石的粉末,岩彩画的色彩体系由纯天然矿物色、新岩矿物色、水干色、云母色和闪光色五大类组成,还有颗粒状和粉末状之分,色彩特别丰富多彩;调制明胶与粉末颜料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水,在画布画纸材料肌理上绘制。岩彩具有其他绘画媒介没有的审美特征:粗细不同的晶体颗粒。通过颗粒粗细来突出画者想表现的情感寄托。
关键词:岩彩画;绘画媒介
一、简述岩彩发展史
言及岩彩绘画的发展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广州美术学院马文西教授认为“岩彩的技法与形式源自全人类的先人”,还有人认为“岩彩,是起源于中国的画种”、“现代岩彩艺术起源于唐朝壁画”...等等,许多声音充斥在这个艺术界里。
而在我国,岩彩画有着深厚的根源,其历史文脉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古人在山洞里用有色矿物绘制打猎等场景,记录着当时的生活情况,也许是为了记录捕捉的猎物的信息,也可能是某种为了丰收的祭祀活动,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确实是留下了岩彩画的痕迹;以及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壁画、麦积山石窟壁画等,都蕴藏了十分丰富的岩彩画以及成熟的岩彩技法;再到近现代岩彩艺术家层层叠出,如胡明哲老师、陈文光老师等,他们的作品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创作出充满个人特色的岩彩艺术创作。
二、岩彩艺术家·胡明哲
胡明哲教授目前是在中央美术學院任教,早期是以学习和教学工笔画为主,后期(1997年至今)接触到岩彩材质绘画,并在国内正式提出以岩彩命名。
她研究古今中外的岩彩绘画,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岩彩绘画语言特色,从工笔画过渡到岩彩材料绘画,这对于她而言是寻找到了更能体现自己创作思想的材质,认为这个材料本身而言就充满了无限可能,在越加深入的学习张,她提出了较为成熟的观点,认为岩彩是“以岩彩绘画,极重底色”,而这里所说的底色有2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色调。即把白纸变为一个色彩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指肌理。即把白纸变为一个有凹凸起伏的材质变化的平面。
她还提出“一切颜色的起点与比较基准是有肌理、有色调的实体空间,而不是白纸所寓意的虚体空间了”也就是我们在岩彩绘画中,使用的底色与传统绘画相比,由虚转实,远离了自然空间的界限,还能让画面容纳了拼接综合材料的无限可能,(譬如:在中国画中,也有贴金箔的方法,但面积甚小,只是为了表现珠宝的质感,但在岩彩绘画中,可以根据画面需求大面积使用,而且不仅是金箔,甚至是麻布、纤维、木质材料、钢铁等都可以在画面中使用),这使得绘画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观赏性和绘画性,同时也拓展了绘画语言的广度和深度。
因为胡明哲教授专业的特殊性,她是从传统绘画工笔画过渡到岩彩绘画的研究,但是以前学的东西肯定不能说毫无关系,艺术都说是相通的,不同的绘画形式之间肯定都存在着有可以相互借鉴和对比的地方,她也对此提出了思考:“世界上任何绘画都是以材料命名(油画、水彩画等),而唯有中国画和日本画以国家命名。”这句话对于我在学习岩彩绘画的路上有十分大的帮助,明确我们需要了解各个画种的特点,再分析她们的区别,再而整体的审视自己对岩彩的看法,现在的艺术创作都讲究的是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从而产生反应,创造出艺术美、艺术文化,孤立的文化无法被世人认可也无法前行,而我在想,在这不同的文化里,找可以相融合的点,将它们结合,产生视觉新方向。我们研究,就是同时在寻找相同而又不同的点,在批判中前进。
也许岩彩绘画做不到传统绘画的细微且面面俱到的感觉,但它可以做到传统绘画无法做到的厚重感,材质的丰富、多样感,这就是艺术中同而不同的联系,相同的是二者都有运用矿物颜料,但使用效果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呈现出来是给予观者不一样的感官感受。
三、对比岩彩与传统绘画之间的黑与白
胡明哲教授曾提出过对岩彩的黑白的认识,我在阅读之中,感觉对岩彩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她认为“我们对黑白的认识从墨色与白纸中超脱,我们对色彩的理解也由单一走向无限”
黑色,分为三种:透明的黑、不透明的黑、颗粒状黑。透明的黑,指的是以墨为代表,还可以分出透明的层次,黑白灰,层层变化;不透明的黑,则是指以粉质黑色为代表,可画得很重,也可以挑出不透明的灰色;颗粒状黑,是有晶莹闪烁的质感,同时也可以调成晶体状的灰色。
白色,在传统工笔画中和岩彩绘画中,不是一个概念的白。在传统工笔画中指空白,也是指白粉,画法多为在小面积薄涂。而在岩彩绘画中的白,岩彩绘画中是没有留白的,白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之上,所以自身本就具备了厚度和实体感,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是不透明的蛤粉,是一种极有变化极富生命力的白色;第二是透明的晶体状色,拥有鲜灰冷暖以及冰洁透彻的质感。
了解相似的绘画方式之间的不同,我想我能在创作中,可以更准确的选择更贴切的方式去表现我想表现的情感,而不是在模糊的边界中迷茫。
四、中国岩彩绘画与日本画的联系
许多人会将岩彩绘画和日本画混淆其中的涵义,认为二者是同一绘画,而我国有学者提出“‘岩彩’只是一种由岩石磨成的绘画颜料,若与埃及文化结合则是埃及画,与印度文化结合则是印度画,与中国文化结合则是中国画。”,还有学者提出“岩彩画作为一种中国绘画形式,还需要摆脱日本画的观念,融入到中国画中而具有其独特文化内涵,最后才能形成其明确的词义”。
在艺术界中许多声音里,我不禁开始思考,大家都提到关于‘文化’的重要性,二者的最大区别应该是,它们从属于不同的国家,表达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而我们的岩彩画,是因为它具备着中国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基地创作,带着画者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与思考创作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材料表现,是文化与材料的二者合一。
我很同意马文西教授所说的,“大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与本国精深文化有着血脉交融的关系,借鉴外来的文化都必须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才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才具备文化创造的意义。”我们对于岩彩绘画的创作,应当从属于艺术家精深的本土文化情怀和素养,才不至于落入孤立的使用材料与形式的怪圈里,这也是中国岩彩画区别于日本画的重要途径。
五、启迪
岩彩画正在走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而我在这段时间的学习里,更加明白了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文化会给予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同时给予了艺术创作者强大的创造力,我们需要多给自己注入‘墨水’,才可以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岩彩绘画的绘制技巧和材料的使用,我们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需要下精力的,不管是绘画类学科,还是哲学、科学、文学,我们都稍微具备这些东西,各学科的碰撞一定会产生美妙的效果,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戴悦.中国岩彩画创作的当代性及发展趋向[J].艺术大观,2020,{4}(36): 39-40.
[2]段天彤.绘画中矿物颜色表现形式探究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 2020.
[3]张诗卉.从矿物色的材质美浅谈岩彩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8,{4}(17):17+19.
作者简介
陈君(1997—),女,汉,广西玉林,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壁画。
关键词:岩彩画;绘画媒介
一、简述岩彩发展史
言及岩彩绘画的发展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广州美术学院马文西教授认为“岩彩的技法与形式源自全人类的先人”,还有人认为“岩彩,是起源于中国的画种”、“现代岩彩艺术起源于唐朝壁画”...等等,许多声音充斥在这个艺术界里。
而在我国,岩彩画有着深厚的根源,其历史文脉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古人在山洞里用有色矿物绘制打猎等场景,记录着当时的生活情况,也许是为了记录捕捉的猎物的信息,也可能是某种为了丰收的祭祀活动,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确实是留下了岩彩画的痕迹;以及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壁画、麦积山石窟壁画等,都蕴藏了十分丰富的岩彩画以及成熟的岩彩技法;再到近现代岩彩艺术家层层叠出,如胡明哲老师、陈文光老师等,他们的作品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创作出充满个人特色的岩彩艺术创作。
二、岩彩艺术家·胡明哲
胡明哲教授目前是在中央美术學院任教,早期是以学习和教学工笔画为主,后期(1997年至今)接触到岩彩材质绘画,并在国内正式提出以岩彩命名。
她研究古今中外的岩彩绘画,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岩彩绘画语言特色,从工笔画过渡到岩彩材料绘画,这对于她而言是寻找到了更能体现自己创作思想的材质,认为这个材料本身而言就充满了无限可能,在越加深入的学习张,她提出了较为成熟的观点,认为岩彩是“以岩彩绘画,极重底色”,而这里所说的底色有2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色调。即把白纸变为一个色彩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指肌理。即把白纸变为一个有凹凸起伏的材质变化的平面。
她还提出“一切颜色的起点与比较基准是有肌理、有色调的实体空间,而不是白纸所寓意的虚体空间了”也就是我们在岩彩绘画中,使用的底色与传统绘画相比,由虚转实,远离了自然空间的界限,还能让画面容纳了拼接综合材料的无限可能,(譬如:在中国画中,也有贴金箔的方法,但面积甚小,只是为了表现珠宝的质感,但在岩彩绘画中,可以根据画面需求大面积使用,而且不仅是金箔,甚至是麻布、纤维、木质材料、钢铁等都可以在画面中使用),这使得绘画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观赏性和绘画性,同时也拓展了绘画语言的广度和深度。
因为胡明哲教授专业的特殊性,她是从传统绘画工笔画过渡到岩彩绘画的研究,但是以前学的东西肯定不能说毫无关系,艺术都说是相通的,不同的绘画形式之间肯定都存在着有可以相互借鉴和对比的地方,她也对此提出了思考:“世界上任何绘画都是以材料命名(油画、水彩画等),而唯有中国画和日本画以国家命名。”这句话对于我在学习岩彩绘画的路上有十分大的帮助,明确我们需要了解各个画种的特点,再分析她们的区别,再而整体的审视自己对岩彩的看法,现在的艺术创作都讲究的是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从而产生反应,创造出艺术美、艺术文化,孤立的文化无法被世人认可也无法前行,而我在想,在这不同的文化里,找可以相融合的点,将它们结合,产生视觉新方向。我们研究,就是同时在寻找相同而又不同的点,在批判中前进。
也许岩彩绘画做不到传统绘画的细微且面面俱到的感觉,但它可以做到传统绘画无法做到的厚重感,材质的丰富、多样感,这就是艺术中同而不同的联系,相同的是二者都有运用矿物颜料,但使用效果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呈现出来是给予观者不一样的感官感受。
三、对比岩彩与传统绘画之间的黑与白
胡明哲教授曾提出过对岩彩的黑白的认识,我在阅读之中,感觉对岩彩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她认为“我们对黑白的认识从墨色与白纸中超脱,我们对色彩的理解也由单一走向无限”
黑色,分为三种:透明的黑、不透明的黑、颗粒状黑。透明的黑,指的是以墨为代表,还可以分出透明的层次,黑白灰,层层变化;不透明的黑,则是指以粉质黑色为代表,可画得很重,也可以挑出不透明的灰色;颗粒状黑,是有晶莹闪烁的质感,同时也可以调成晶体状的灰色。
白色,在传统工笔画中和岩彩绘画中,不是一个概念的白。在传统工笔画中指空白,也是指白粉,画法多为在小面积薄涂。而在岩彩绘画中的白,岩彩绘画中是没有留白的,白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之上,所以自身本就具备了厚度和实体感,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是不透明的蛤粉,是一种极有变化极富生命力的白色;第二是透明的晶体状色,拥有鲜灰冷暖以及冰洁透彻的质感。
了解相似的绘画方式之间的不同,我想我能在创作中,可以更准确的选择更贴切的方式去表现我想表现的情感,而不是在模糊的边界中迷茫。
四、中国岩彩绘画与日本画的联系
许多人会将岩彩绘画和日本画混淆其中的涵义,认为二者是同一绘画,而我国有学者提出“‘岩彩’只是一种由岩石磨成的绘画颜料,若与埃及文化结合则是埃及画,与印度文化结合则是印度画,与中国文化结合则是中国画。”,还有学者提出“岩彩画作为一种中国绘画形式,还需要摆脱日本画的观念,融入到中国画中而具有其独特文化内涵,最后才能形成其明确的词义”。
在艺术界中许多声音里,我不禁开始思考,大家都提到关于‘文化’的重要性,二者的最大区别应该是,它们从属于不同的国家,表达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而我们的岩彩画,是因为它具备着中国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基地创作,带着画者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与思考创作出来的,就不是简单的材料表现,是文化与材料的二者合一。
我很同意马文西教授所说的,“大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与本国精深文化有着血脉交融的关系,借鉴外来的文化都必须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才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才具备文化创造的意义。”我们对于岩彩绘画的创作,应当从属于艺术家精深的本土文化情怀和素养,才不至于落入孤立的使用材料与形式的怪圈里,这也是中国岩彩画区别于日本画的重要途径。
五、启迪
岩彩画正在走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而我在这段时间的学习里,更加明白了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文化会给予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同时给予了艺术创作者强大的创造力,我们需要多给自己注入‘墨水’,才可以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岩彩绘画的绘制技巧和材料的使用,我们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需要下精力的,不管是绘画类学科,还是哲学、科学、文学,我们都稍微具备这些东西,各学科的碰撞一定会产生美妙的效果,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戴悦.中国岩彩画创作的当代性及发展趋向[J].艺术大观,2020,{4}(36): 39-40.
[2]段天彤.绘画中矿物颜色表现形式探究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 2020.
[3]张诗卉.从矿物色的材质美浅谈岩彩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8,{4}(17):17+19.
作者简介
陈君(1997—),女,汉,广西玉林,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壁画。